探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与规律

2021-09-10 21:10孟婷玉
学习与科普 2021年5期
关键词:基本经验大众化规律

孟婷玉

摘要:立足于新时代,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审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历程,结合新时代的发展特征和战略方针,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与规律:认清理论作用的对象及依靠的真正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决条件;将科学性、时代性及大众性理论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可切身感受的现实实惠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与时俱进,以多样化、现当代形式增强理论传播与普及效果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规律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语境中的普及,是对实践的具体应用和发展的理论理解,是群众的理论武器。作为命题,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相对出现较晚,但是实质性的活动可以追溯到百年以前。回顾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奋进历程,我们可以在时代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总结群众的实际经验,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成果,找到大众化定位,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通过不断的努力,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诸多方面都呈现新的繁荣景象,产生了惊人变化。这些新的发展成果为中国拥有马克思主义真理武器、实现自由全面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为新时代进一步扩展理论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背景下,促进并解决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实现方略问题,及时总结实际探索获得的基本经验,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 认清理论作用的对象及依靠的真正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决条件

如果没有对理论作用对象的明确理解,就找不到理论依存的真正力量,便不可能完成对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地位和重要性的理论宣传任务。对历史中群众地位、功能和范围的理解,不仅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而且会限制理论成果应用的实际效果。

1.1坚持群众立场

理论上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接受对象。马克思主义为代表阶级的利益服务,通过解放无产阶级,努力解放所有人类。但理论本身并不是由所示阶级的大众自动掌握的,理论要发挥其价值和功能,就需要大众化。在实现大众化方面,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革新主体[1]。

理论宣传的功能是让群众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其目的是让人民群众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普及。这里的“革新”实际上不仅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新,而且用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方法强调人们的革新。通过对主体意识的唤醒,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需要将理论主体还原于大众,使大众由受众变为主体,由被动变为主动,以此激活大众理论创新、理论阐述、理论实践的动力。

1.2坚持群众的主体作用

通过理论开发、革新的主观性群众化,调动对自我教育活动和创造性的热情和主导权,通过推论鲜明的事例将理论反映在现实中,进一步宣传动态理论,使之更具生产性能,容易被大众广泛认同。在历史中各种自我学习活动,证明了这样的结论的正确性。例如,革命战争时期大众哲学的研究和宣传活动,很多都体现出青年实现了哲学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刺激了大多数年轻人有意识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建立无产阶级意识[2],然后专心为民族独立努力。

2 将科学性、时代性及大众性理论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可切身感受的现实实惠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

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结合时代的特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不同历史阶段不断实行理论革新。必须反映民意,关注现实,把握国民动态的变化。同时,必须将科学性、时代性及大众性理论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可切身感受的现实实惠。

理论是否能实际被群众接受并转化为自身感情、信念的认定,取决于理论是否实现了群众的现实利益,并将其转化为公共的实质利益。空讲理论或者以“画饼”形式宣传理论毫无作用,人民群众更想要看到的是理论可以实际运作。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使理论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现实活力。为了达到能唤起国民感情共鸣的效果,必须要从大众中汲取智慧,学习大众语言。人民群众对自身生活实践最具有发言权,所以应当将大众对现实社會发展变化及其对自身发展影响的认知作为出发点,使理论更加大众化、通俗化,达到提高沟通效率,增强沟通效果的目的。小众化的娱乐作品通常不受大众的认可和欢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将原本复杂的哲学道理融入到大众生活的小事情中,解开了哲学的神秘面纱,这对当时的青年思想与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3]。

3 与时俱进,以多样化的现当代形式增强理论传播与普及效果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所在

群众主体的不同首先反映在历史时期主体范围的不同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普及,也随时代的不同进入了相应的发展阶段,逐渐由先进知识分子向所有阶层的群众转移。从主体发展和范围变化的观点来看,虽然公共主体所处理的范围根据历史时期会有所不同,但是整体倾向是随着历史的、持续的发展而扩大的[4]。

群众主体的差异也反映在与不同历史时期相应的主体意识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单位体系的崩溃,为培养主体意识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所有权结构的形成和私人经济的发展都进一步引起了主体意识的觉醒。这大大减少了改革开放前依靠革命理想主义教育的传统方法,调动生产热情,群众认识到理论价值的魅力,开始以理论的真实属性为根据来判断其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适应大众主体的各种需求和新时代的变化与发展,需要对理论宣传进行新的调整,可以调整内容的设计,提供更多样化、现代化和具体化的选择,在大众化的基础上,整体提高群众的理论创新和发展水平。

结束语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聚焦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坚持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推进社会变革,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历史、文化传统和新时代的需要,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继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蓝图转化为美好的现实。

参考文献:

[1]周宇豪,杨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研究述评[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2):87-96.

[2]王伟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互动[J].文化产业,2021(10):77-78.

[3]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N]. 中国审计报,2021-03-31(005).

[4]敬志伟.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质[N]. 青岛日报,2021-03-25(007).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1

猜你喜欢
基本经验大众化规律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找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巧解规律
浅析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若干经验
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