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细节人物活

2021-09-10 07:22孔海
关键词:扎辫子神态生动

孔海

对人物等表现对象的细微之处进行精雕细琢,被称之为细节描写。细节虽“细”,但描写到位,不仅比一般性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还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在写人时,细节描写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妨来看两个作文片段:

片段一:爸爸又要出去打工了,我和妈妈去送他。爸爸检票进了候车大厅,我和妈妈隔着玻璃,看着爸爸消失在人流中。那一刻,我和妈妈都流下了眼泪。

片段二:爸爸又要出去打工了,我和妈妈去送他。爸爸检完票,微笑着向我们挥挥手,然后进了候车大厅。我和妈妈把脸紧紧贴在玻璃上,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努力寻找着爸爸的身影,直到爸爸消失在人流中。妈妈悄悄把脸转过去,用手拭着眼睛。那一刻,我的眼泪也禁不住涌了出来。

比较这两个片段,片段一中的描写比较粗糙,没有能够把离别时的那种伤感表现出来。而片段二却写得比较细,“紧紧贴在”“眼睛睁得大大的”“努力寻找”“用手拭着眼睛”等描写非常生动传神,字里行间充满离别之情。细节描写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同学们在写作时,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呢?

一是要有一双能发现细节的“慧眼”。进行细节描写,前提是要有细节可写。细节从哪里来?当然是要认真进行观察了。只有在平时养成观察的好习惯,才能捕捉到许多鲜活的细节,写作时才能根据表达需要信手拈来。

观察是一门技术活,虽然人物身上藏有许多动人的细节,但你如果不会观察,就很难发现。怎么观察呢?首先是关注人物身上一些标志性的动作和神态。比如有人说话时爱盯着对方看,有人却把目光移向一边;有人走路时总是甩开胳膊,有人走路时则会背着手若有所思,这就是细节。其次是注意捕捉人物身上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比如学生在老师面前撒谎时的神态变化,短斤少两的商家害怕露馅而迅速掩盖时的动作变化等,这同样是细节。再次是深入挖掘人物在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极易被人忽略掉的细微之处。比如一名学生每次就餐时,总是在桌面上铺一张面巾纸,防止吃饭时弄脏桌面;再如班级组织学生去敬老院进行慰问,平时总是扎辫子的杭琳琳居然放掉了辫子,原来敬老院里的李奶奶喜欢给小女孩扎辫子,杭琳琳想故意给李奶奶创造了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这些更是细节。

二是要有一个挑选细节的“标尺”。只要你用心观察,每一个人物身上,都会有许多可以描写的细节。但我们在写作时,不可能把这细节全部写入文中。这就要事先进行选择。挑选细节的标准和选材一样,必须紧扣文章的主题进行,去选那些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细节来写。李森林的《台阶》一文中有这样一处描写:“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洗好的脚还是“泥土的颜色”,倒出的不是水,而是“一盆泥浆”,这些细节表面写父亲的脚“脏”,实际却折射出了父亲的勤劳能干,以及劳动的艰辛,非常切合文章的主题。

三是要有一支描摹细节的“神笔”。再好的细节,如果不能把它生动地呈现出来,那就等于没有细节。由此可见,描写好细节是多么重要。

怎样对细节进行描摹呢?方法并不难,那就是精选词语,细笔勾勒。无论是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还是写人物的语言、心理,只有措辞准确,细节才真实、鲜活;否则,细节就会失真,甚至让人觉得有“造假”的嫌疑。比如《卖油翁》一文,作者在写卖油翁观看陈尧咨射箭的表情和动作时,用了“睨之”和“但微颔之”,“睨”就是斜着眼睛看,“微颔之”就是微微点头,这两个细节,把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样子和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如果把“睨”换成瞪大眼睛看,把“微颔”换成上下不停地点头,那显然就言不达意了。

除此之外,还可巧用修辞,生动呈现。在对细节进行描写时,除了可灵活运用动词、形容词等认真进行勾勒外,还可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让文字更生动,人物形象更饱满。我们来看《老王》一文中的一段文字:“他面如死灰,兩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在这处细节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夸张手法,突出了老王可怕的病态,让人不禁为他的健康担忧,同时暗示了他最后的结局。

总之,细节描写的要点在于“准”“精”“细”,要运用细腻的笔触,让细节真实再现,从而让人物特征更加鲜明。

(同步范文见本期17页《令我羞愧的那一刻》,18页《照片里的故事》。)

猜你喜欢
扎辫子神态生动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细致刻画神态,生动塑造人物
我学会了扎辫子
幽默
动物进句子生动又有趣
神态中流露出的“较量”
梳头发
梳辫子时间
写给一群羊
淡妆浓抹总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