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双循环”背景下的金融战略转型研究

2021-09-10 07:22王文乐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1年7期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金融

王文乐

摘要:基于历史经验和当前国情分析,金融体系将是构建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战略重器,将在三大维度发挥积极而深远的赋能作用。中国金融业要发挥优势,在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未来金融业可从“重创新、调结构、降成本、促开放、防风险”五大方面发力,为我国早日建成双循环发展格局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双循环;金融转型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应对当前全球复杂经济形势的破题之道,是中长期经济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必然选择。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进一步凸显了经济依赖外循环发展的脆弱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体现了内外循环相对地位的变化,意味着未来对外循环的依赖度将相对降低。

一、“双循环”战略形成的背景及内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具有历史和现实的背景。從历史脉络看,十八大以后,中央多次强调优化发展结构、不断扩大内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内需驱动战略的重要升华;今年年初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冲击着全球经济和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中国在付出巨大努力后,终於实现经济恢复性增长,但疫情进一步加剧了逆全球化思潮,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特殊时期要想保住来之不易的经济发展成果,必须依靠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同时也要更好地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由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运而生。

从“双循环”本身来看,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把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畅通内需循环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以更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为基础,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在此意义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质上是以提升国内超大市场吸引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带动扩大开放各项任务举措有效落地,加快主动型发展。未来几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扩大开放战略将并行推进、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导向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能包含加快激活内需、着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加快打破要素自由流动壁垒促进形成统一市场、实现“内需驱动、创新驱动”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等内容。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积极影响

一是有望进一步提升重大区域发展能级。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区域具备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样板的良好条件和制度优势。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重大区域不仅将成为双循环体系的重要节点枢纽,而且将通过产业链转移、升级、重构等方式更好更快地实现内部均衡发展。

二是有望推动形成更具活力的大消费市场。当前,中国正逐步具备形成大消费市场的有利条件。一方面,2019年中国的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达到10276美元,这为大消费市场形成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消费升级的重要时期,高端消费、服务型消费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同时,2020年以来发布的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加速落地,依托互联网的各类新型消费模式受到追捧。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速推进,大消费市场构建进程将明显提速。

三是有望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在短期内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且能够发挥乘数效应,为各类要素自由流动、经济动能有效转换提供重要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聚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并进。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是助力中国经济发展实现整体能级跃升的关键之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在促进城市群、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有望促进完善科技创新生态。高科技产业不强一直是中国产业链发展的短板。过去中国在芯片、光刻机、高端传感器等领域较为依赖进口,而随着外部形势日益严峻,高科技产业发展较为依赖外部的局面亟待改善。未来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并由此提升价值链,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科技创新领域致力于实现的目标。

三、金融与双循环融合的三个层面

基于历史经验和当前国情分析,金融体系将是构建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战略重器,将在三大维度发挥积极而深远的赋能作用。以金融支持、金融改革、金融开放为关键支点,中国经济有望在“双循环”之中夯实韧性,在全球疫情乱局之下行稳致远。

(一)金融支持促进“内循环”的稳定

针对性地加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将是稳固中国“内循环”的关键之一,以下举措预计将成为核心抓手。其一,以LPR为“利率锚”,以“促并轨”、“破刚兑”、“抑套利”、“降成本”等改革方式引导融资成本的长趋势下行,将推动金融周期匹配经济周期、金融体系让利实体经济,由此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有望构建长期良性的共荣共生关系。其二,加速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和DCEP应用,优化金融市场信息匹配效率,从而扩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普惠性,助力中小微企业等短板领域更便利地接入国内资金融通的“内循环”。其三,扩大直接融资占比,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发挥资本市场风险定价功能,打破新经济在融资环节的“价格歧视”,引导要素资源流向经济新动能。总体而论,这三大举措料将形成“稳经济+补短板+锻长板”的政策集成效应。

(二)金融改革有利“内循环”的加速

聚焦当下,中国金融市场有望通过两大效应推动这一进程。一方面,基于“投资效应”,中国居民财富的配置重心有望逐步从房地产转向金融资产,更有效地转化为经济新动能领域的增量投资,为供给侧的产业升级打开空间。另一方面,基于“财富效应”,居民财产性收入和消费能力同步扩张,为需求侧的消费升级注入新动力。展望未来,发挥金融加速度的关键在于蹄疾步稳地推动金融体系改革。其一,以注册制改革为核心,配合多元退市机制,打造高标准的资本市场体系,形成上市公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循环,强化“投资效应”对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其二,以“零容忍”监管政策加强投资者保护,巩固“财富效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其三,发挥金融改革的全局性先导作用,带动土地、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以金融价格信号优化要素的配置方向和激励机制,以金融市场工具突破要素跨期限、跨区域、跨部门的配置约束。

(三)金融开放加速“双循环”的连通

以金融市场的扩大开放为重要纽带,未来中国“内循环”有望构筑与全球“外循环”的新型良性互动模式。1、在疫情时代,人民币资产将在全球视角下呈现稀缺的配置价值,吸引国际资本的长趋势流入。在疫情时代全球FDI增速大幅回落的背景下,这一趋势将提供充沛的资本增量,支持“内循环”的持续升级。2、伴随国际资本流入和市场准入放宽,国际金融机构料将提速进入中国市场,将激活“鲶鱼效应”,加快国内金融行业对资产定价、风险管理、资金融通等核心能力的提升,进而在宏观层面优化“内循环”中的资源配置。3、基于金融市场的更高水平开放,中国经济“内循环”亦有望把握“外循环”的重塑机遇。在全球疫情乱局之中,中国将为全球经济金融提供稀缺的“稳定锚”,以“亲诚惠容”的理念与更加多元的国际伙伴共享双赢机遇。以此为契机,中国经济金融有望更加主动地参与全球价值链条、经贸体系和治理格局的重塑优化,从根本上规避脱钩风险、改善外部环境、防范外溢冲击。

四、金融助力双循环的策略选择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我国金融业要发挥优势,在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未来金融业可从“重创新、调结构、降成本、促开放、防风险”五大方面发力,为我国早日建成双循环发展格局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支持科技创新,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近年来,中国的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在部分领域甚至达到全球领先。但是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基础研究能力不足、创新体系有短板、资金投入也相对较小,2019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仅占GDP的2.19%,与美日德有一定差距。另外,全球化分工中我国产业链“两头在外”,上游产品、关键技术的可获得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形成双循环的“堵点”。因此,金融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刻不容缓。一是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充分利用创业板、科创板吸引优质上市企业;大力培育和壮大包括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创业投资机构,鼓励资金流向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政府财政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加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力度。二是丰富银行业服务科技创新的手段。开发科技授信品种,综合运用贷款、贸易融资、理财等产品满足科技企业不同生命阶段的资金需求;加快落地银行业投贷联动,探索稳定、可复制的业务模式;效仿科创板,试点建立可享受税收、政策优惠的科技银行,为科技创新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二)优化业务结构,引导经济转型升级

双循环发展格局意味着经济结构的重构,金融业务结构也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一是积极布局消费金融领域。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旅游、医疗、养老等消费行业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金融机构应积极把握优质企业的业务机会,同时向消费者提供多样的個人消费金融产品,支持居民消费升级。二是传统产业有保有压。金融机构要采取多种手段,分类推进传统、过剩产能行业的优化重组。主动减少技术落后、经营不善客户的业务,将腾挪出的资源优先满足优质客户的需要,加大对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产能、转型转产、产品技术升级的金融支持力度;合理运用债转股工具,帮助暂时遇到困难的龙头企业降低杠杆率。三是挖掘经济增长点。瞄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基建、高科技、城镇化等关键领域,以核心企业为抓手延伸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客户和业务。

(三)降低交易成本,切实提升双循环效率

助力双循环还要提升金融产品的普惠性,降低融资成本,减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摩擦和阻力。一是确保持续和稳定的金融供给,保障企业资金安全。重点加大对信用贷款、首贷客户的支持力度,利用专项贷款、再贷款政策,增加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二是减费让利,让企业轻装上阵,提高竞争力。规范金融业收费科目,适度降低收费标准,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三是重视金融科技的运用,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精准识别客户、强化流程追踪、智能化营销、产品流程改造等日常经营管理之中,简化金融服务流程、缩短服务周期。四是紧跟线上线下业务融合趋势,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以移动端为线上平台,不断丰富线下业务场景,嵌入综合金融服务。

(四)顺应新开放格局,统筹对外开放和自身安全

尽管出现了“逆全球化”的奇袭,但是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机构要在统筹对外开放和自身安全的基础上,支持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一是保障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顺畅运行、稳定供应链、产业链。综合运用股权投资、银团贷款、项目融资、出口信贷等方式,支持企业在风险较小地区的项目;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协调,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多层次金融支持。二是支持国际产能合作,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支持企业开展产融结合试点,加快建设一批有较大区域影响力的境外合作园区。三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鼓励人民币直接参与贸易结算,鼓励企业使用人民币对外投资,鼓励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让人民币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

参考文献:

[1]宗良,董懿萱,焦雨阳,等.金融支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方向与策略[N].金融时报,2020-9-21.

[2]黄益平.新发展格局下金融开放的关键[N].中华工商时报,2021-5-6.

[3]巴曙松.把握双循环下的金融新格局[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1-4-14.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金融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格局与结局
以天地为格局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格局
“双循环”备课是创新备课途径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