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高校“精准思政”实践路径探索

2021-09-10 07:22赵雯祺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针对性实效性大数据

赵雯祺

摘  要:“精准思政”是为增强高校思政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追踪为基本要求的新型教育工作模式。本文主要探讨了大数据助推“精准思政”的实践路径:借助数据分析以精准识别,强化育人针对性;利用大数据的实时性,整合教育资源;基于大数据平台助力“三全育人”管理与服务体系。旨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育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大数据;精准思政;实效性;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8-00-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这就要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优势,以“精准的思维”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精准思政”的基本要求

“精准”的概念是结合实践认知的外延内涵,即“精准思维”——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全面细致分析问题,做到精准发现、精准惩处、精准施治,有效推动问题解决[1]。将这种理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则产生出“精准思政”的教育理念。

(一)精准识别对象的差异化

全面把握教育对象的总体情况和个体差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精准化的前提和基础。借助大数据技术在把握受教育者总体“共性”的基础上分析个体层次的差异性,通过建立数据模型提供契合学生需求的个性化教育方案,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群体的宏观层面缩小到个体的微观层面,提高教学针对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相统一。

(二)精准分析教育数据信息

在“精准思政”中利用算法建构数据分析计算模型,挖掘显性信息背后的隐形信息。从外部的行为关注转向学生的内部思想关注,描绘出思想动态轨迹,分析潜在问题,有效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准思维定制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精准追踪有效预测

“精准思政”借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传统的教学反馈与评价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性。一方面根据反馈的具体数据,联系实地情景、特定条件,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对学生进行专业评析,在教学中供给贴合对象需求的内容,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另一方面,借用模型算法预测出受教育者的潜在思想倾向,及时进行干预,做到有效预警防范。

二、基于教育工作中大数据的特点表征

(一)大数据的海量性,扩充信息资源容纳量

“大数据”从字面意义来看,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容量够大”。麦肯锡公司将大数据定义为:体量超出一般数据库工具的收集、存储、管理和解析能力的数据集。

第一,覆盖对象群体大。在思想政治教育调查和研究过程中,可以借助大数据的容量调查对象的全覆盖,实现总体等于样本,以足够的数据作为研究基础,避免调研对象的不具代表性和结论的片面性。

第二,内容大。依靠大数据建立数据容量库囊括家庭条件、阶段历程、心理状况等全方面的信息;同时使用图片、影像等多种类型的方式进行记录。为全精准识别问题症结和主体需求提供技术支撑,为后续的教育工作规划提供全面的数据基础。

(二)大数据的高速性,提升工作時效

第一,数据生成的高速性。大数据可以借助自身优势,随时更新客体的信息状况,大大缩短了收集信息的时间,增强资源的时效性,从而对学生进行动态化的了解与掌握。

第二,数据分析的高速性。数据算法在生成记录数据的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分析出数据信息的逻辑性以及内在关联性。快速抓住学生的“热点问题”,将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精准地融入教学内容,提升快速应对能力。

(三)大数据的预测性,有效分析研判

“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法基础之上的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在大数据时代,聚焦点已经从总结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转向为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在数据库中,系统会自动挖掘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从而对活动主体所从事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数据信息分析,通过模态预测对活动主体进行预测判断,并利用设定的算法提供相应的方案。以此对庞大的受教育者群体信息进行及时梳理和研判,在备课和教学中做到未雨绸缪。

三、大数据助推“精准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借助数据分析以精准识别,强化育人针对性

第一,识别方式的现代化。在大数据技术的介入下,高校可搭建涵盖全体学生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和信息识别数据系统,形成数字化平台“跟踪大学生动态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细小‘轨迹’, 克服人为观察带来的局限性[2]。”有效保障数据的高效性和真实性,克服抽样调查中的误差性。

第二,识别内容的全面性。全面是精准的基础,充分发挥数字驱动下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包的独特优势。通过对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潜在信息和显性信息运用算法联结分析,利用大数据对学生全方位地精准分析,对其进行加工和处理,结合实时热点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数据整合一体化。

第三,识别范围的宽广性。在识别的范围上,可借助大数据海量性特点以囊括所有总体数据的基础上,更为全面地关注学生,直面学生的实际问题,聚焦问题的解决,使思想政治教育课褪去“大、泛、空”的刻板印象,增加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利用大数据的实时性,整合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数字驱动下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包的独特优势,以创新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实现动态化的有效教育。包括加强教学实践的动态性,促进网络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以实现内容的动态性。

第一,加强实践活动与网络技术应用的协同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落脚点最终是在受教育者的实践之中。相对于现实实践,虚拟实践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一方面虚拟实践不受现实时空的约束,在虚拟的空间中就可以实时进行。这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建立特定的实践场景,在参与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虚拟空间之中,减少了现实中与教师面对面的压力,更能调动起主体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第二,促进网络资源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性。在教育内容上,以教学理论和指导思想为基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在实时热点信息中进行筛选分类融入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结合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把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件,当作专业知识理论的佐证举例讲出来,让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贴近生活,浅显易懂。

(三)基于大数据平台助力“三全育人”管理与服务体系

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技能知识教育和社会工作实践的各个环节。将“有道德”和“有文化”齐抓共管,打破学科界限,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教育要求,实现共建共享。

第一,优化师资力量,实现全员育人。强化思政工作者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性,采取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促进思政工作者与专业课教师的融合发展。搭建线上专项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协同育人。同时,将学校全体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施教行为与任课教师的教学成果纳入指标考核,与相关绩效挂钩,在约束教育者的同时激发其动力。

第二,完善参与体系,促进全过程育人。课前备好课、课堂教好学、课后巩固是实现“全过程育人”的基本要求。课前备课需借助大数据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的优势,关注学生差异和需求,融入教学内容;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堂抬头率和参与率;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后巩固体现为真正的入脑入心,重点在于实践,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分阶段、分类别的“精准制订”实践计划,并在后台进行数据记录,作为评优评奖加分项目。

第三,齐抓共管,强化全方位育人。实现“全方位”育人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借助大数据平台,不同学科课程之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资源,实现线上资源互通共享,思政课教师与学科课程教师的协调沟通,相互借鉴。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准对接各学科课程特色,遵循和探索教育规律,合理嵌入育人要素,强化育人的全方位性。

四、结语

在新时代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生产要素发生了巨大转变,不再是仅限于具体的实体物质,信息数据也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大数据不仅成为经济变革的重大推力,对各行各业的组织设施和思维也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立足于综合改革,结合现代化网络大数据的技术优势以实现“精准思政”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东风.以精准思维推动高质量发展[N].中國纪检监察报,2019-07-11(5).

[2]李小平,姚芳.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6):51-53+56.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针对性实效性大数据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针对性护理对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影响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中考英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针对性练习
情态动词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