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乱》中所体现的东野圭吾对科技文明的思考

2021-09-10 07:22吕苾霄
今古文创 2021年6期

【摘要】本文以神探伽利略系列中的短篇小说《扰乱》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作家笔下的高科技犯罪现象,进行文本解读与分析,探讨东野圭吾在其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无差别犯罪对科技文明的思考。

【关键词】东野圭吾;神探伽利略;无差别犯罪;科技文明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014-02

纵观日本现代文学,撰写推理与悬疑作品的东野圭吾是极受读者所喜爱的作家。作家笔下的多部作品由于影视化改编俘获了众多观众,其纸质版图书的销量也随之节节攀升。神探伽利略系列就是因影视化的改编而被大家所熟知。该系列中的多部短篇小说集与《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等人气作品相比,更倾向于以高科技犯罪为题材。

一、“恶魔之手”

《搅乱》是伽利略系列4即《伽利略的苦恼》短篇小说集中的一部。伽利略系列中的汤川老师是帝都大学理工学部的教授,在整个系列中扮演着类似于夏洛克·福尔摩斯那样的侦探角色。汤川大学时参加了羽毛球社团,后来在社团熟识了当时社会学部的学生草薙,草薙毕业后成了东京搜查本部的刑警。因此,当作为警察的草薙在面对超常现象的怪异事件时,总是向汤川寻求帮助,同时也多亏了汤川关于高科技技术的研究能力、渊博的知识和自身的聪颖,总是完美地帮助警视厅的警察们侦破了一个又一个棘手案件。

这次《搅乱》中的犯罪者是高藤英治,他相信自己有着“恶魔之手”,能够自在地埋葬他人的能力。他想让世人看到他的这种力量,于是给警视厅和汤川各自写了封信,并在落款处写着“恶魔之手”。因此,警察、汤川以及后来知道其存在的媒体和民众都称犯罪者为“恶魔之手”。

犯罪者虽然称自己为“恶魔之手”,但实际上却是个性格阴暗容易受伤的人。他曾经和汤川先生在同一个学会上发表过关于高密度磁场科研论文的科学研究者。这篇论文记载了其持续数年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犯罪者多年的研究结晶。然而学会发表时,由于在被提问环节表现不佳,未能得到学者们的认可而草草收场。犯罪者认为自此人生中开始了诸多不顺。后来他终于在一个公司成功就职,并找到了喜欢的人。他当时认为只要自己的女朋友在身边,本一无所有的生活就不会那么绝望。然而有一天公司进行了人事调动,他被转移到了不重要的职位。那家公司表面否定了他此前的研究能力,但却打算继续利用他的研究成果,并打算把这项工作委托给别人。公司的这种做法让他极其恼怒,最终决定辞职。因为他成了失业者没有了收入,他的女朋友当即提出了分手,最后他杀死了自己的女朋友。从文中最后犯罪者的招供部分可以看出,对他来说:一旦珍视之物不再属于自己,用自己的手去埋葬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此亦能看出犯罪者这常人所难以理解的异常阴暗、恐怖的心理。

二、犯罪动机—名誉的追求

以恋人的逝去为转折点,高藤英治的人生又重新步入了一无所有且绝望的新时期。此时的他不但失去了爱情,更因为丢失了工作而没有了收入。所谓的新阶段也可以说是以“恶魔之手”为名埋葬无辜他人这一时期,是充满罪恶的人生新阶段。最近流行“他人即地狱”这样的一句话,然而对高藤英治来说,他自身才是那罪恶的源泉,那阴暗、罪恶、逃避责任的心理亦如地狱的深渊。然而高藤在把败因归结于汤川和社会之后自身便得到了安慰,人生也有了新的计划。他准备利用论文的研究成果,向汤川挑战,并向世人展示其“恶魔之手”的力量。犯罪者所采用的方式便是后文提到的无差别犯罪。犯罪者共实施了三次犯罪,造成了二人死亡,一人轻伤的犯罪结果。除此之外,犯罪者还给游乐园、演唱会和马拉松等团体写恐吓信。游乐园被迫停业一周,演唱会、马拉松大赛等活动被迫中止。犯罪者此时可以说达到了自以为的人生巅峰,一时间谁听到“恶魔之手”这个名字都会害怕,不敢违抗。在社会上,无论是警察,还是民众,大家对犯罪者的意图都有很多推测,小说里关于犯罪者的意图有这样一段话:“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用‘恶魔之手’的力量去获得金钱。而且今后也不会有这种想法。他自始至终所追求的只是那本属于他的那份名誉。将自己真正的能力显示给世人,这才是现在最大的愿望。”

从这段话来看,犯罪者的犯罪动机一直在对那扭曲的名誉偏激地追逐。把自己的能力展示给社会,展示给民众。通过无差别杀人来威胁社会,给人们造成恐慌并渴望以此种方式彰显自己的存在感,寻求社会的“认可”。

三、无差别犯罪与政府的无能

犯罪者正因为想彰显自己“恶魔之手”的力量,便会产生一种想法,即“想杀人,杀谁都好,只想多次杀人”。从而陆陆续续引发了三起无差别杀伤事件。一说到无差别杀伤事件,都会想到2005年在日本秋叶原发生的无差别杀伤事件。此事件造成了17人的死伤,其中7人死亡,10人负重伤和轻伤。

然而《搅乱》的无差别杀伤事件和秋叶原无差别杀伤事件相比,不同的是犯罪手段和犯罪实行的过程。秋叶原无差别杀伤事件的犯罪者使用了管制刀具作案,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杀了很多人,可以说是非常残酷暴力的。但是,“恶魔之手”却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超定向扬声器来进行杀人。小说中,“恶魔之手”使用了那个超定向扬声器,主要实施了三个犯罪事件,造成了二人死亡,一人轻伤。具体地说,有一位是五十多岁的男性高空作业员,当场从高空跌落而死。另一位是高速迂回驾驶、受轻伤的年轻女职员。最后一位则是在高速公路上因声波影响蛇行驾驶最终由于车祸死亡的瘦弱老人。另外,因为作案工具并不常见,如果不是恶魔彰显自己能力而写信的话,这些事件只会被当作偶然事故处置。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阴暗的部分。如果是普通人的话,悲伤的时候或者压力大的时候去唱卡拉OK、吃饭、运动等等,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情。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调整那种阴暗的心情,导致其一直处于恶劣的情绪状态。实际上不仅仅是日本,泰国、美国等国家也发生了很多无差别杀人事件。这种残酷的恶行在世界上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根据没有在现场被当即射杀的犯罪者们事后采访得知,他们的犯罪动机虽各有不同,但是犯罪原因却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因为心情不好,谁都可以,只是想杀人”。这部小说中的“恶魔之手”也是如此。他没有工作,失去了恋人,无论如何都难以调整这种绝望的心情。通过多次杀人事件,逐渐彰显存在感,满足追求“名誉”的欲望。

“恶魔之手”虽然实行了多次犯罪,但是警察们别说犯人的身份了,就连犯罪手段、犯罪动机等方面也很难弄清楚。东京警视厅的警察所能做的只有向汤川老师求助。除此之外,会根据犯罪者事先告知的乱数表,来判断社会团体收到的恐吓信真伪。小说里作者对于警察和政府是这么描述的:“不仅是警察,连政府首脑也在为恶魔之手而烦恼。那些只埋头于理论学问的人,并不是恶魔之手的对手。”

四、高科技犯罪

为了研究东野圭吾对科技文明的思考,那么对讲述犯罪者犯罪手段的相关文本的分析研读必不可缺。如前文所述,这部小说的犯罪者曾是与汤川先生在同一个学会上发表论文的科学研究学者。而且在就职期间也一直在核心部门继续自己的研究。但是,随着全社会经济形势的不乐观走向,公司决定把犯罪者调到其他不重要的部门,然后这项研究交给其他人。其成果在前文中也提到过,那是一种超声波定向发射的装置,那个装置的外观像中华锅一样,装置上安装着启动发射器12秒就能发出电子声音的计时器。犯罪者在犯罪过程中,把这个装置放在了自己的车后座。如果使用普通的扬声器,声音几乎像声波一样四处扩散。但是如果使用定向超声波扬声器的话,声波几乎不会四处扩散,而是定向发送。因为在使用超定向扬声器时需要准备时间,所以犯罪者在实施犯罪的时候,每次只能瞄准一个人。利用超声波的话可以打破距离的限制,能在一定范围之内,神不知鬼不觉地破坏被瞄准之人的平衡感,从而可以巧妙地进行犯罪。

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中,有很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物设定。其中有像汤川老师那样为了逮捕犯人维护社会正义而协助警察的科学家,也有像“恶魔之手”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在犯罪等错误的方向上。如若没有专业人士的帮助,对于现在的警察来说,解决高科技犯罪事件的难度仍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对于国家来说,对人才的培养绝不能松懈。与此同时,对于“恶魔之手”这种有着扭曲的价值观,阴暗的犯罪心理这类人的存在也决不能忽视。这不只是科技与人伦的较量,更是对全人类自身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德纯.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J].文艺评论,1985,(01).

[2]王志松.日本大众文学研究与文学史的重构[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01).

[3]叶渭渠.日本的推理小说及其代表作家[J].读书,1979,(04).

[4]张景一.论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新社会派特性[J].当代文坛,2014,(04).

[5]刑莹.阿加莎·克里斯蒂与东野圭吾的侦探小说比较[D].辽宁大学,2014.

[6]堀江珠喜.东野圭吾とエドガ-·アラン·ポ-[J].大阪府立大学纪要(人文·社会科学),2012.

[7]堀江珠喜.东野圭吾と猫[J].大阪府立大学纪要(人文·社会科学),2016.

[8]堀江珠喜.东野圭吾の描く女性たち[J].大阪府立大学纪要(人文·社會科学),2015,(63).

[9]和田勉.东野圭吾论[J].九州产业大学国际文化学部纪要,2013.

[10]狩谷新.メデイアミックスによる小说世界の变化~东野圭吾の主人公描写[J].大分県立芸术文化短期大学研究纪要,2012.

作者简介:

吕苾霄,大连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