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探究

2021-09-10 14:25周平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6期
关键词:防治技术病虫害

周平平

摘要:中国农业生产中大豆的发展时间久远,它是中国最常见的粮食作物。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在传承种植大豆的方法,但20世纪末以后,国外引入了新品种,国内就有必要深入研究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了解土壤的真实状况,结合进步的科学技术,增加大豆产量,提高大豆品质,吸引农民积极种植大豆。

关键词:大豆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

1大豆种植技术

1.1选种

在具体选种环节,必须按照科学的方法,结合具体的种植环境选择适合的大豆种子类型。如果将适宜种植在南方的种子种植于北方,大豆则会因为环境条件不适宜而产量降低。因此,选种应紧密结合种植区域的气候和土壤等方面的条件,选择优质、可靠的种子类型。具体选种时,还应侧重选择可逆性较高的种子类型,这类种子对病菌的抵御能力较强,发病率较低,因此不易对收成和经济收益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农户还应侧重选择生命力顽强的种子类型,促产增收。购买种子应选择正规的种子供应处,防止由于种子质量不过关而影响整季的作物种植效果。

1.2选地与整地

(1)选地。大豆种植时,不能以连作方式进行,同时重茬或迎茬等均会加大大豆受病虫害影响的概率,从而降低产量和经济收益。在土壤选择时,应倾向于使用玉米种植地,为后期的大豆生产提供更为理想的生长环境。大豆生长对土壤条件具有一定的要求,实施种植的土壤必须保证较好的通风条件,从而获得预期的种植效果。此外,土壤类型也倾向于选择黏土或砂壤土,这类土壤能够为大豆提供更为优质的生长空间,从而使大豆顺利生长,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2)整地。质量水平较高的土壤是大豆增产增销的前提保障。在确定种植土壤区域后,便需开展整地工作。此环节应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需选择适当的季节对土壤进行翻整,确保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从而提升蓄水能力,科学调整土壤结构,及时除草,降低大豆受到病虫害侵袭的概率,实现增产增效。翻耕环节完成后便可实施打垄,加大耕作深度,提升地块温度。在实施整地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土壤所含的肥力较低,还需及时补充肥料。

1.3大豆种植密度

在大豆的栽种过程中,种植密度对大豆的生长质量及产量产生的影响非常明显,在大豆的种植期间,如果大豆的种植密度过低,将会出现缺苗及断垄等问题,同时还会直接影响到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由于大豆属于非常重要的油料农作物品种,类型相对较复杂,在大豆的生长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不同的生长特性,对此必须要充分结合大豆的实际生长状况,选择出适宜的早熟或晚熟大豆品种。大豆品种不同,在生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也各有不同,在大豆的生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枝叶较大或者枝叶较小等情况,因此必须要对大豆的种植密度进行合理控制,这样做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大豆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可以促进大豆的健康、稳定生长。

1.4田间管理

首先,间苗定苗。种植人员要对田间出苗情况进行关注,如有缺苗问题出现,需于阴天或晴天下午实施移苗补苗工作。尽量采取带土移苗方式,避免移栽过程伤害到幼苗根部。完成移栽工序后,及时浇水,且覆盖土壤。依据种植密度,实施间苗定苗工作,将田间弱苗、病苗、小苗以及杂苗等间除掉,促使种植密度得到调整,苗株均匀度得到提升。其次,中耕除草。通过中耕工序的实施,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大豆根部的发育。因此,种植人员要结合田间实际情况,规范开展中耕工作,以便增强土壤的通气性。在中耕过程中,避免损伤到幼苗根系或地上部分。同时,及时将田间的杂草清除掉,避免杂草对大豆的养分、水分等进行争抢,否则大豆生长效果将会受到影响。其次,肥水管理。大豆进入到分化期后,将会产生较大的营养需求,种植人员要对尿素肥及时追施,促使大豆植株长势得到增强。若地块具有良好肥力条件,大豆植株长势较强,则不需要对氮肥进行追施,否则容易有倒伏减产问题出现。但可以对磷肥、钾肥等进行适量追施,促使大豆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得到提高。田间管理过程中,种植人员要对土壤墒情密切关注,若较为干旱,则需及时开展浇灌工作。

2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2.1食心虫防治

大豆食心虫在全国不同地区均有发生,主要发生在7月中旬,幼虫从地面钻出,在地面化蛹,8月中旬化为成虫,8月下旬产卵,7天便能够孵化出幼虫。大豆食心虫主要危害大豆豆粒,降低大豆产量。为避免发生食心虫,可种植木质化程度较高的品种。在秋季翻耕土地,冬季气温低,食心虫的死亡率会增大。还可以在田间撒入白僵菌,使幼虫孵化率降低。大豆食心虫可以通过物理方法防治,覆盖地膜控病效果较好。化学防治可以使用敌敌畏,使用方式有熏蒸以及涂抹。生物法主要是使用赤眼蜂消灭食心虫。

2.2豆天蛾防治

豆天蛾虫害会对大豆叶面造成破坏,啃食大豆秆。8月是豆天蛾繁殖季节,8月下旬进入幼虫期,成虫有较强的飞行能力,对大豆破坏力较大。一般情况下,大豆豆天蛾在低洼区域活动较多。防治大豆豆天蛾虫时,品种选择尤为重要,尽量选择晚熟品种,把握秋耕时机,不要连作。豆天蛾有较强的趋光性,可以使用黑光灯进行捕杀,降低其繁殖量。此外,也可以使用青虫菌与杀螟杆菌进行药物喷洒。

2.3黄叶病的防治

黄叶病是大豆种植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在大豆生长过程中,受到自身品种抗病能力的影响,以及土壤中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影响,当土壤的温度、湿度过高时,致病菌数量的增加,就会有较大的可能出现大豆黄叶病。当发生大豆黄叶病时,患病植株叶片就会变成黄白色,随着病情的发展,黄白色的叶片会逐渐变为褐色,同时出现大小不等的病斑,最终导致整个植株的枯萎死亡。防治黃叶病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施肥料的施用过程中,注意保证有机肥的充分腐熟,以此来改善土壤环境,使土壤pH值达到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根据大豆生长的养分需求,合理控制土壤养分含量。在高温、多雨的夏季,要注意提前做好对黄叶病的预防工作,按照40毫升/亩的施用量,在种植区域内喷洒18%的米鲜药剂或其他杀菌剂,主要喷洒部位为大豆植株的叶片部位,注重补充土壤中的铁、锌含量,当患病植株的叶片重新变为绿色后,即可停止杀虫剂的使用。

2.4大豆褐斑病防治

褐斑病的症状会表现在大豆的叶片上,在刚刚发病的时候大豆叶片边缘位置或者中心区域会存在各种褪绿斑点,其斑点的大小和针尖较为相似,随着病害的不断加重,会使得斑点持续扩大,进而成为灰褐色的病斑。病斑形状和圆形较为相似,部分病斑为规则的形态,直径在2.5cm到4.3cm之间。病斑的中央呈现为褐色,边缘部位颜色较深,属于深褐色。后期在病斑上方会出现一定的黑色小点,如果空气湿度较大,会使得多个小的病斑形成为大病斑,受害的叶片呈现向上卷曲的现象,部分叶片会破裂,最终大豆的整个叶片会出现枯死和脱落的症状。防治措施:对大豆的种植品种进行合理的选择,确保大豆具有抗病能力,在完成收割作业之后对田间出现的病变叶片进行清理,将其他残留的病叶一并清理干净,同时实施深翻处理,将土壤深处的菌源利用阳光消杀完毕。在治理褐斑病时可以选择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铜高尚乳油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3结束语

大豆种植需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经验,对种植环境及土壤进行分析和化验,优质选种,播种前期深耕土地,进行有效施肥,后期的田间管理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采用科学的大豆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有利于大豆生长,是大豆产量和品质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侯丽娟,刘秀娟,曲庆伟.吉林敦化市大豆种植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35):75+77.

[2]李朝国,郭向阳.蒙城县大豆种植现状与存在问题—以蒙城县小涧镇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1):88-89.

[3]陈丽丽.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20,38(21):37-38.

睢县农业农村局 河南睢县 476900

猜你喜欢
防治技术病虫害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浅谈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
核桃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