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内在精神契合性研究

2021-09-10 03:07李旭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自然界马克思人性

李旭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逻辑及内在理路上有着巨大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所生发出来的契合性,正是这种契合性,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长环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前提与逻辑前提。本文通过三个方面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之处,并以此论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在现代化历程中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世界正处于格局转型的大时代,中国从百余年前的积贫积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形成全球变局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正在全面复兴,“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公益标牌出现在大街小巷,“亲诚惠融”“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承载着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的外交理念,正随着“一带一路”、孔子学院等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平台走向世界。与此同时,世界上对于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攻击、唱衰从未停止,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视为“异端”;在国内,毋庸讳言,将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对立的现象也并不罕见。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主流文化,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中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将二者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就意味着对于中国传统与现实认识的割裂和错乱,必然造成思想理论界的分裂与混乱,如此,中国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乃至文化自信将何以构建,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也就缺少了理论根基。

一、“大同社会”思想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契合

从社会理想层面上看,“大同社会是”儒家思想中的理想社会,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是以“天下为公”为基本特征的,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设想有相通之处。在中国历史上,从《春秋》中公羊学的“三世说”、孟子的“仁政”学说、墨子的兼爱尚同,陶渊明的“桃花源”直到近世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思想,都体现出对大同社會的追求,这种思想几乎是在中国传统中从未间断过的。伴随这种社会理想,均平共富思想不绝如缕,并逐渐内化为中国人意识中的基本伦理和理想观念。当然,这种“大同”理想,是建立在相对薄弱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乌托邦式的理想,没有认识到理想的实现需要依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没有找到实现的正确道路所依靠的真正动力,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只能被称为幻想。这种社会理想,与建立在高度发的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通过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我们要客观的认识到,这种社会理想与科学社会主义在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财产公有、按需分配等反面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有许多的相通之处。因此,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伊始,就给具有其他思想没有的亲和力,符合了中国人上千年积累下的知识沉淀与心理结构,无形中也加速了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二、人格的发展完善精神关于人的看法,中西方具有比较大的差异性。

西方对人性的看法往往是凝固不变的,不管是宗教里边的人性恶还是卢梭等人认为的人性善。他们总是认为人性自古而今都是凝固不变的,所以他们总是像认识客体一样来认识人自己,就像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评价一样,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就连费尔巴哈也不能认识到从古至今人是不断变化的,人性不是凝固不变的,需要通过实践的变化来认识人的变化。倒是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等人对人的生成性具有深刻的见解,但是很多学者认为这不是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结合;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相反,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把人看成是不断生成的。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看,从内圣外王来看,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看,都主张理想的人格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完善的过程。类似的,马克思从不脱离具体时代来谈论人性,因为按照马克思的劳动和实践理论,人的本质力量是不断的发展和丰富的,因此每个时代的人的人性内涵是不一样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性的能力和内涵也是不断进步的,所以才会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从这里看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内涵的不断充实与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存在某种契合性。

三、生态观中的和谐精神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认为,人来自自然高于自然,但是人需要与自然和谐共处。

中国古代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尽管道家的合一是人退回到自然的状态,儒家的合一是把自然提升到人性的状态。但是他们二者都提倡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是一种和谐的生态观,但是在西方文化不是这样的,西方从工业革命开始,一直伸张理性万能的信仰,一直认为人定能胜天,所以西方对待自然的主张是通过科学技术不断的征服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拜金主义横行。正如恩格斯曾经说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总结马克思的生态观可以发现,在马克思的思想中,人与自然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他的主张包含以下几点,第一,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人类是自然界发展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没有自然界,人类便不可能产生。第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的生存和发展要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量来源。第三,自然是人化了的自然,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这样的自然界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并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地进化。第四,人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受到自然的约束。人应该按照自然规律合理地改造自然,否则自然界将会对人施加报复。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江泽民文选(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自然界马克思人性
最有思想的句子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漫画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