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情缘

2021-09-10 07:22赵寒阳
乐器 2021年7期
关键词: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民乐

(接上期)

中国音乐学院成立于1964年9月21日,主要从事中国民族音乐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当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民族声乐系、音乐学系民族音乐理论专业的师生及附中民乐学科的师生共260余人分入该院工作、学习,连同中国音乐研究所也归属该院领导。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与中央音乐学院一起并入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直到1977年12月27日,文化部在展览馆剧场召开的“庆祝恢复六所艺术院校大会”上,才宣布撤消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恢复原中央音乐学院的名称和建制。1980年10月16日,文化部林默涵副部长在中央音乐学院全院大会上,宣布了文化部关于恢复中国音乐学院的决定。中央音乐学院仍保留民乐系,民族音乐专业的师生可按个人意愿自主择校。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可是关系到我们前程的大事情啊。有时候,当一个人面临抉择、而且对所抉择的两条路都难以预料时,是相当困苦的。在此之前,就有几位领导找过我谈话,有的领导说:以后中国音乐学院就是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学府了,象你这样的高材生是我们极为需要的。而你也只有在中国音乐学院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如果留在中央院,将永远成为西洋音乐天地中的一个附属品,有什么前途啊?下决心来中国音乐学院吧。有的领导说:在中国,只有中央音乐学院才是全国艺术院校中的重点大学,我们是要大力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要将民乐系办成国际一流水平的中国民族音乐基地。一分院,师资会严重不足,我们正在考虑让你们这些高材生提前毕业,留校任教呢。怎么样?下决心留下来吧。

双方都要我下决心,这决心可怎么下呀?为此事,我和王国潼老师、刘逸安老师、父亲以及同学们讨论了多次,多数的意见还是留在中央音乐学院。除了看到中央音乐学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外,还考虑到在中央院音乐的接触面比较宽、各学科的师资力量也比较强等因素;更重要的一点是,王国潼老师即将要调入中央院工作。我们班里大部分的同学也都倾向于留在中央院,于是在12月14日,一辆大客车,将我连人带行李搬回了鲍家街43号的院本部。

人回来了,可院本部尚未安排好我们的住宿和琴房。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十分体谅学院的难处,就在小礼堂边上临时开了两个大教室做宿舍,男生一间,女生一间。没有琴房,同学们到处“打游击”,楼道里、厕所中、操场边、工地上,反正什么犄角旮旯都能听到我们练琴的声音。直至1981年2月份,状况才有所改善,但我们全班同学都无怨无悔,照样个个成绩优秀。

俗话说“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又说“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此话一点不假。

那是在1980年的8月份,有一个国家级的民乐团在友协排练场作出访前的审查演出,当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团也准备要去香港,文化部就给我们发了观摩票。

8月17日,一个星期日的晚上,我穿上父亲给的一身粗布工作服,带着二胡就去了友协排练场。因为我曾在此住过一个月,所以对地形十分熟悉,没费劲就找到了这位二胡演奏家。一进屋,先是恭恭敬敬地叫了声“老师”,然后做自我介绍道:我是北京五金厂的工人,叫杨杰,自幼喜欢二胡,就是苦于找不到老师。前几天,在这里看了你们的演出,啊呀,佩服极了。尤其是您的二胡独奏和广东音乐,太好了,我兴奋得回去都睡不好觉。我一定得来跟您学学,这个机会可不能错过。这位老师一听,根本没当回事,因为作为一个全国知名的演奏家,平时来拜访的爱好者自然不少。既然晚上没什么事,而这个爱好者又这么虔诚,那就教教吧。于是,泡上一杯清茶,(不是给我喝的)往床沿上一坐,指着凳子说:你坐在这儿,拉给我听听。我略一欠身,道了一声“谢谢”,就打开了琴盒,他一见这把二胡,就说:“哟!你这把二胡不错啊,是你的?”

这把二胡当然是不错了,它是王国潼老师亲自为我去上海民族乐器厂定做的、由王根兴师傅制作的一把紫檀二胡,按现价不低于一万元人民币。我说:“不是,不是,我哪会有这么好的二胡呢?这是我一个朋友的,他在剧团工作,今天特地问他借来拉一下的。”他把二胡接过去,拉了几下,赞不绝口,然后把二胡递给我。

“你拉什么曲子呢?”

“先拉一首《秦腔主题随想曲》吧”。

“你会拉《秦腔主题随想曲》啊,这曲子可不好拉。来,拉拉看。”

这首《秦腔主题随想曲》是我参加比赛、出国演出必拉的拿手曲目,当时也是仗着年轻人的一股朝气,加上受过名师的精心培育,拉出来自然还听得过去。一曲终了,只见他沉吟了半晌,说:你不像是一个业余爱好者啊,你这水平一般搞专业的都比不了,你为什么不搞专业呢?

我心中暗笑,嘴上还一个劲地谦虚道:“老师您过奖了,我这就是自己学着玩玩的,这点水平哪个专业团体会要我啊,下面我再拉一首《豫北叙事曲》,您一定要多多指教。我又拉了一首《豫北叙事曲》,拉完后将二胡递到他的手里,说:这首《豫北叙事曲》我刚学的,实在拉不出味道。老师,请您拉一遍,让我学习学习吧。”这次他却不敢接我的琴了,疑惑地说:“你是跟谁学的?我聽着教你的这个老师可不是一般人啊。”

但我还是装着什么都不懂地说:“我哪有什么老师啊,不过是和几个朋友常在一起玩玩而已。这不今天我就找到老师了吗?老师您就教教我吧。”他还是不敢接我的琴,说:你拉吧,你拉吧,这首《豫北叙事曲》我也不熟。我又说:“老师啊,前几天我听您演出拉的广东音乐真有味道,我回去找了一个谱子也拉拉,可没人教实在不行,要不您教教我《雨打芭蕉》吧。”

我说完拉了一曲《雨打芭蕉》,这首乐曲也是我出国演出时的保留曲目,一听就知道不是随便找个谱子拉了几天的水平。他听完后,又仔细地打量打量我一身工人的打扮,思考了一会儿,问道:你真是北京五金厂的工人吗?我说:是啊,你没看我下了班,工作服还没来得及换就赶来了吗?他又试探性地问道:你想不想搞专业啊?我做出一副很迫切的样子,说:想啊,我从小就想搞专业,可考音乐学院考不上,考团体人家不要。咳!总归还是没有老师教,自己水平低呗。他一听高兴地说:我们团要人啊,你来不来?等我们出国回来,我带你去拉给我们团长听一下,这事就成啦。这二胡要进人嘛,其实就是我说了算。怎么样?

我心里很得意,但外表却显得十分遗憾地说:“啊呀,你们团不在北京吧?”

“嗯,在济南。”

“你们团要是在北京就好了,要去外地,我父母亲一定不放我去的。我家里就我一个孩子,平时晚一点回去都不让。这可怎么办呢?”

他一听,也有些着急地说:“我们团是部队编制,待遇很好的。你回去和你父母亲好好商量商量,这是我的地址,一个月后你写信和我联系,好不好?”说着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上了他的联系地址。

我站起来,双手接过纸条,再三称谢后,告别出来。他一直将我送出友协排练场,看着我骑上自行车。过了三四年后,我以中央音乐学院教师的身份第二次见到他,他竟没有认出我来。这位老师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后来我们的关系也一直很好。我一直很内疚在年轻不懂事的时候曾欺骗过他,想找个机会向他道歉,不料在几年前他却不幸因病去世了。

时间一晃,到了1982年,我们就要面临毕业了。这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毕业生,党中央十分重视,1月5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高等院校毕业生报告会”,有一万二千多人参加了大会,薄一波副总理在会上作了报告,号召毕业生们响应党的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的专业毕业考试是4月25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小礼堂举行的,这一天正是我进京四周年的纪念日,这次的毕业考试是对我四年来学习的一次检验。那天的音乐会来了很多观众,北京一些文艺团体的负责人都到场了。因为这一届学生在外面的名气很大,所以各乐团、剧院都想争取到几个毕业生,来充实本单位的艺术实力。

作为一个学生,对毕业音乐会自然是下了苦功的。演出结束后,当我看到王国潼老师面带笑容的神情时,提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系里的老师和同学们,以及各文艺团体的同行们都上台来向我祝贺演出成功。中央民族乐团的周耀锟老师当即询问我,毕业后愿不愿意去他们团工作。但我的志向是想留校当一名教师,对二胡的演奏艺术作进一步的研究。可在我能否留校的问题上,系领导的看法并不统一,正副系主任为此争论不下,几成反目,只得请示院领导的意见。

在留校的问题上,我十分感激赵沨院长的知遇之恩,他批示说:“赵寒阳是我院的优秀学生,应该予以留校工作。”但某系领导仍说:赵寒阳即使留校,系里也不要,哪个部门要就哪个部门要去。

我听了这样的消息心中十分不安,此时有老师建议我毕业后去附中工作。经过我再三思考及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后,最后认可了这个选择,在毕业志愿书上填写了第一志愿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我们全班同学和班主任王直老师一起去颐和园、圆明园春游,照了不少相。大家知道,这是毕业前的最后一次聚会了,毕业后各奔东西,再要聚齐就不容易了。果然在此以后,全班同学就再也没有聚齐过。在2002年我们班毕业二十周年时,曾举行过一次小小的聚会,但到会人数只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大家看着当年的照片,感慨万分。尤其还请来了我们的班主任王直老师,和教我们视唱练耳课的沈松涛老师。看着老师那苍老的面容,同学们心里都是酸酸的,不知道用什么語言才能表达我们对老师们的感激之情。

6月30日,学院宣布了我们的毕业分配方案。全系除了我留在附中民乐学科工作外,还有八位同学留在大学民乐系任教。有人就说开风凉话了:赵寒阳不是能吗?又是比赛获奖,又是出国演出,这下让他教小儿科去吧。我当时如同胸中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同时也暗暗地下决心,就要在这“小儿科”上闯出自己的一条新路来。

在7月5日参加完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首都高等学院毕业生大会”后,四年的大学生活就此结束了。以后就要踏上社会了,可路该怎么走?人该怎么做?说实在话,我还没有准备好。

(全文完)

猜你喜欢
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民乐
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音乐学府
中国音乐学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思考与规划
我与民乐
新媒体时代音乐图书数字出版的发展路径探索
共享、共建、共荣
“The Opera Among the Operas”: A Review on Mozart’s Masterpiece Don Giovanni
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名单
家有八千精英兵 却无一席适才位
中国音乐学院上海校友会成立
金钟奖首涉民乐组合茉莉花民乐组合和圣风组合共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