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手工艺品的审美价值

2021-09-10 07:22雷敏
今古文创 2021年21期

【摘要】工业文明带来了事物的平均化和人的不完整化发展,以其科学技术的支撑和高效的机器生产将手工艺制作推向边缘,在后工业时代,人们愈加重视对个性和精神世界的追求,这为手工艺品的发展和人寻找自我打开了一扇大门,人们赋予了这一物理实体独有的思想和情感,它寄托着人类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对灵魂的解放、对美好生命的体验,伴随着身体的介入实现人本质力量的确证。

【关键词】当代手工艺品;价值诉求;自我确证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1-0064-03

“现代性”以其“同一性”把生活和世界“形而上学化”,事物失去了其独特性,机器生产凭借科技带来的高效率战胜了手工制作,人们也开始用理性和逻辑丈量自我和生活,个体逐渐成为单向度的人。手工制作是一种与“手”紧密相连的活动,是人与物双向互动的审美活动。手工艺品带着人的温度,交织着人的情感,是人们展现自我生命特质的符号,通过这一媒介将自我与世界连接起来,内心的情感得以把握,使自我得以外化。

一、手工艺品的当代语境

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大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手工生产逐渐被取代。现代工业文明追求的是一种“理性”原則,传统手工艺制作无法同其强大高效的生产率抗衡,于是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制作,流水线作业代替了手工加工的每一道程序,而劳动分工也将制作者和设计者相统一的两种身份割裂开来,那种在制作过程中心手相合的体验被分割成一道道冰冷的程序,手工艺丧失了其在传统中主流生产方式的地位。正如日本著名民艺学家柳宗悦所说:“机械工业带来的残酷压迫、设施的庞大规模、大量的产品与低廉的价格,基本上摧毁了手工艺。”[1]

手工生产是前工业时代普遍的生产方式,其背后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和价值,也正因如此,其独特性才显现出来,也就是本雅明说的“韵味”,这是复制品永远无法做到的,而现代机械工业文明体系以现代价值标准化的方式抹杀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差异性,让现代生活变得量化与平均化,失去了它本身的独特性。

手工艺品独有的文化与审美价值受到了巨大冲击,手工生产在世界现代性的进程中逐渐失去优势,不断地被现代机械文明边缘化。人们生活的周围大都是机械制造的东西,喝水用的杯子,穿的衣服等等,科学技术将人们的生活和世界往一样的方向规整,无法将这些同类事物分辨开来,因为它们没有差异性,由此以来,人们对事物感知也就落空。

二、当代手工艺品的价值诉求

(一)个性化的表达

手工艺品的制作担负着设计和制作的双重任务,在制作过程中,个体不同的人格、气质、审美趣味等等都会通过“手”的操作自然流露出来,并呈现出不同的作品成果,体验由此带来的成就感,“现代科学和技术是超越性的,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解释不会因民族和地域的不同而变化”[2]。而手工艺品恰恰就是对当下工业文明中这种标准化和机械化的补充。比如刺绣中的针法、木雕中的刀法等等,这些作品身上蕴含着不可复制的韵味,它是创作者独特的个人风格的显现,是经过“手”的作用产生的韵味。手工艺品是个性的产物,这种差异性和多样性在机器生产的模式下基本不可能实现,手工艺品的独特性由此凸显出来。此外,手工制作比较灵活细腻,它不像机器生产那样有着统一的规格和标准,每个制作环节中体现着制作者的细节雕琢和独有的情感表达,并且能及时对作品进行适当调整,更易拉近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与其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面对不同的使用者,手工的优势是机械生产所无法达到的。

如当下各行各业流行的DIY风尚就是对工业文明带来的产品同质化问题的反抗,它是对产品个性化的追求。它崇尚自主设计,崇尚手工制作,追求独特性痕迹,是一种主动的并且有创造性的活动,饱含着创作者个人的生命气息。它的盛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避免标准化的生活方式。“后工业时代是重视个性的时代” [3],手工艺品所具有的个性是科学技术所无法取代的,可以说,手工艺品为当下的工业文明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活力,这也给手工艺产品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道路。

(二)“人情味”的温度

手工制造的方式是前工业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选择,在制作的过程中,人的触觉视觉和大脑协作,身体和心灵相结合,技术和情感相结合,达到了主客的统一,通过美术、美感、艺术传达出人情味。这种情感需求和体验,是手工艺品具有生命力的表现。而工业文明则割断了手工艺品技术与情感的统一性,它只是一种冷冰冰的技术。马克思认为,“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4]。

手工艺品的制作是心手相连,它触及的是人精神需求的核心。它是一种以表现为本质特征的艺术符号,它不是由理性的逻辑推理完成,而是借助抽象去完成,这一符号将人的情感外化为可感可见的东西。当人们面对一个手工艺品,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一种呈现,而当人们亲身参与其中制作时,它更不仅仅是一种欣赏活动,而是蕴涵着情感的表现性,用苏珊·朗格的话来说,就是手工艺品的“生命的意味”[5]。

手工艺品之所以具备“生命意味”是因为艺术形象和人们内在生发的情感有相同关系,也就是说,他们是同情的,在手工艺品欣赏或者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它,也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力、审美趣味诉诸于它,它是人的自我情感和内在世界客观对象化的产物。正是因为这种具有表现性的符号所具备的幻象结构形式与人的“生命形式”同构,从而实现了人与“内在生命”的沟通。

凭借“中国式田园生活”系列视频而火遍全球的李子柒,在她的视频中,通过手工劳作传达着烟火气息和田园气息,刺绣、汉服、竹艺、家常食品等等,从衣到食到住,都可以通过一双手完成。通过这些手工艺品,可以体验到传统农耕文化中天、地、人的和谐关系,每一个手工艺品都注入了制作者的经验和情感、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劳动者的气质和热情。这是生活的诗意,也是人性的呼唤,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作品中附带的“人情味”在制造者和使用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也正因为这样,不同国家的人对李子柒所讲述故事能产生共鸣。在当代高度智能化的社会中,人们需要一种慢速度、高温度的生活方式去对抗科技带来精神的衰败,手工艺品虽然是一种物质的形式,但作品所附带的“手工情感”却是一种生命意味的体现,这种情感体验恰恰是现代工业产品所缺少的,这也是手工艺品独有的价值所在。

三、当代手工艺品与人的确证

(一)现代性对人的异化

启蒙精神孕育了现代性。而当理性上升为绝对时,理性自身的危机也就暴露出来。启蒙强调是人的价值、尊严,但是在这种启蒙理性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却与之形成了悖论,也就是马克思说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6]

科学和工业给人们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衰败。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似乎都烙印了资本的颜色,在资本生产过程中命运和初衷都早已经被扭曲”[7]。现代性带来了人的价值与生存危机,资本主义的分工和劳动将人的存在碎片化,使人的发展片面化,失去了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可能。物性不断增长,人的主体性被消解,处于被动的境地,成为一种失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工具性的存在。如今人们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生产不断工业化与机械化,现代人也变得越来越物质化。而这些在哈贝马斯看来就是“理性的外化”[8],齐美尔也指出,货币使现代生活变得量化,事物都变得一样,变得平均化,失去了它本身的独特性。人在货币性格的主宰下丧失了感知体验的丰富性,内心失去了安全感,充满了恐惧和迷茫,尊严和价值消失殆尽。人自身已经从内部分裂,无法进行完整自我的拼接和确证。因此,人需要解放自我,實现人的“合乎人性”的复归。

在马克思看来,“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9],当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才是人本质的真正回归。席勒也提出通过审美教育来反抗现代的世界,去抗衡那些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上的哲学。因此需要手工艺品的复兴,利用这样一种诗意化使这个世界成为人的主体性展现的世界,使人得到精神返乡。

(二)身体的介入——人的“自我”感觉的获得

“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10]感觉同样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梅洛·庞蒂认为身体是空间的基础,“没有身体空间中的身体作为根据,我们就不可能做出任何行动”[11]。他指出,对象的显现是通过主体而发生的, 但这个知觉主体首先是身体而非意识。手工艺品重点就在“手”的体验,手是人同外在环境连接起来的桥梁,一方面它向艺术品传达人的身体和精神作用力,另一方面它也将人对世界、对自我的感知能力传递至心灵。当身体进入感知中,会在体验中以“主动”的姿态介入,融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感悟力使对象更加完满,使艺术作品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更想体验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美”,这种审美方式是动态的,当个体根据自己的爱好、审美意识、审美趣味进行修改、再创作时,主体能动性已经把这种固定的欣赏活动变成了一种开放、双方共同互动的审美活动,在审美主体与艺术作品二者间的交流中获得感知、理解和认知。此时获得的参与互动性审美体验是不同于传统的、被动的审美体验。这种身体介入的体验是一种主体性行为,使理解活动在此基础上得以展开。

伽达默尔认为“体验如奇遇一般”[12],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每一次的体验中显现和提升,而自我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体验中形成和成长的,不但需要有对象去借助感觉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同时它也必须是主动性的体验感觉,手工艺品带给人们的恰恰是这种审美体验的感觉。

在手工艺品的欣赏和制作过程中,人可以利用充分的主体性对其展开丰富的想象,获得享受的感觉,使人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世界和自身进行反思。这种审美主体的再创造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四、结语

工业化和机械化的社会导致了人的片面化、理性化,心灵是人精神的栖息之所,人如果失去这个家园,那么人本身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就会失去归属感而变得孤独迷茫。手工艺品实际上可以帮助人们重拾家宅的感觉,它是一种人类与自己内心对话的审美活动,一旦进入这个过程,就进入了一种自由的状态,当人们去触摸或者亲手去制作、领悟这些手工艺品时,所领悟到的意义自始至终都是超越其自身拥有的最初的意义,所得到的是人格的整体复苏。手工艺品饱含着人的温度、情感,承载着工业产品所不具有的文化审美价值,在当下工业文明中展现出另外一种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柳宗悦.工艺文化[M].徐艺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5.

[2]万辅彬,韦丹芳等.人类学视野下的传统工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2.

[3]李晓岑.后工业时代与中国手工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38(04):80.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86.

[5]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64.

[6][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5,46.

[7]余艳.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23.

[8]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91.

[11]马元龙.身体空间与生活空间——梅洛-庞蒂论身体与空间[J].中国人民大学报,2019,(01):150.

[1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04.

作者简介:

雷敏,女,山西平遥人,吉首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