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保存着重庆的钢铁记忆

2021-09-10 07:22胡婷
今日重庆 2021年6期
关键词:江姐钢轨档案馆

胡婷

重钢集团档案馆位于重钢集团附楼,外墙贴着颇有年代感的白瓷砖。

只要有客人来访,温勇耀都会带他们来到档案馆的厂史展厅,为他们讲述重钢的故事。21年前,温勇耀大学毕业来到重钢,从对重钢一无所知,到挖掘出一段段重钢故事,温勇耀说他早已与重钢的历史相融。

跟随温勇耀走进重钢厂史展厅,具有年代感的钢轨、黑白的照片、泛黄的报纸,似乎在无声地诉说重庆工业的钢铁记忆。

为成渝铁路生产钢轨Producing Rails for Chengdu-Chongqing Railway

重钢前身是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抗战西迁,最终在长江边的大渡口重起锅炉,恢复生产。从此,这座钢铁厂与重庆的工业化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档案馆的玻璃柜中,一根钢轨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温勇耀介绍,“那是新中国成立后轧制的第一根钢轨,每米重达38公斤,特别适用于山地铁路。”钢轨旁,还有一张1950年5月20日的《新华日报》,生动记录了这根钢轨轧制成功时的情形——

烘钢炉的闸开了,工人们紧张地从一片火海中拖出500公斤重的钢坯来……已经是10多米长的T形的火红的钢轨了。热据机呼呼作响,火星直冒地把它兩头切平,送入冷却场中,现出青黑的钢铁的本色——“呵,第一根钢轨出来了!”工场中响起了一阵欢呼。

这根钢轨,也成为成渝铁路修建的基石。

1952年,成渝铁路建设吹响收官号角,计划在“七一”前通车,为党的生日献礼。接到任务后,重钢人提出“争取在1952年5月底提前完成钢轨生产”的目标。

当年的《钢铁报》详细记录了工人们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生产喜报一个接着一个:钢轧场一班一天最高轧钢轨137根;钢轨场每个小组,每天每班压直钢轨105条,锻钩厂仅5月7日一天就创造了10个新纪录……”

1952年5月19日,重钢提前11天完成了505公里成渝铁路的钢轨生产任务。

改革开放中敢为人先Pioneering Bravely in Reform and Opening up

三线建设时期,重钢调整产业布局,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军工钢、品种钢研制、生产基地;改革开放后,重钢先后成为国家企业集团试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企业扩权让利、厂长(经理)负责制、主辅分离等改革,率先自销计划外钢材、自筹资金搞技术改造,为国有企业改革探索总结出很多宝贵经验。

温勇耀来到重钢之初,厂里的老员工常常跟他讲重钢敢为人先的故事,其中就有重钢人自销钢材率先进入市场的故事。

档案馆墙上一则《人民日报》的新闻正是这个故事的佐证——发表于1980年4月1日的《自销权 一味救活重钢经济的良药》。

改革开放之初,重钢顺应国家提出的引入市场机制、赋予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政策,成为国家首批扩权试点单位。

当时,钢材属于国家统配物资,每年按计划要求生产,并由国家统一调拨外销,不许自主销售。因此,超产部分都积压在库房里,全国的钢铁企业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既然改革允许自行销售,为什么不试试呢?”重钢决定打破常规,闯出一条求生存、谋发展的新路。

1979年9月,重钢自销战略正式付诸实施,迈出了市场化的第一步。为此,重钢调集精兵强将组建了销售处,派出13个销售分队赴西安、昆明等地销售钢材。

“当年底,重钢自销钢材就达到12.9万吨,占全年钢材订货量的19%,利润1788万元,占全年利润的32.9%。”温勇耀对重钢历史上的一串串数字格外熟悉。

重钢在市场上的投石问路,引起了全国钢铁企业以及其他行业的效仿。

历史中搜寻“法宝”Searching for “Magic Weapon” in History

温勇耀在重钢长期从事历史档案编研工作,在一次次对重钢历史的搜集中,一段段沉睡的历史展现在温勇耀面前。这其中,就有江竹筠在重钢工作的故事。

事实上,重钢早年一直有江姐曾在重钢工作过的说法,但是苦于没有材料佐证。

“为了找到相关材料,我们翻遍了重钢内部所有的历史档案记录,还先后到重庆档案馆、綦江铁矿搜寻。”温勇耀回忆,前前后后历时大半年,才在重庆档案馆找到了两份弥足珍贵的档案材料:江姐亲笔书写的辞呈,以及一份“钢铁厂迁建委员会职员履历表”。

通过这两份档案,江姐在重钢的故事也逐渐清晰起来——1942年,江姐考入当时由汉阳铁厂演变来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在綦江铁矿担任了半年的会计。

从卷帙浩繁的档案中还原了江姐在重钢工作的经历,这让温勇耀觉得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责任感——在对历史碎片的搜寻、拼凑中,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挖掘掩埋的历史碎片,让沉睡的历史重新苏醒,是为了重钢面向未来更好地发展。”前些年重钢那段特别困难的时期,温勇耀和同事们在档案里反复梳理,总结重钢在各个历史时期应对挑战与困难的“法宝”,希望能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所启发。

温勇耀说,重钢在改革开放中的那种直面难题的担当精神,就是破解重钢现实难题的法宝之一。

“担当的核心是直面难题。”温勇耀介绍,直面难题就是问题倒逼改革,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经过司法重整和引入战略投资,百年重钢涅槃重生后一步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通道。

2006年底,重钢根据国家产业政策、重庆市城市规划以及自身的发展需要,启动了“环保搬迁”发展战略,重钢的生产主体搬入了长寿区江南镇;而原重钢片区则以旧做旧,在尊重原物实施保护性开发的基础上,建设重庆工业博物馆,留存十里钢城一代代建设者的记忆和情感……

在温勇耀看来,传承历史,是为更好地面向未来。他希望能够和档案馆的同事们挖掘更多重钢的精神内核,助力重钢未来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江姐钢轨档案馆
红色基因与艺术传承
钢轨预打磨在地铁线路中的运用相关阐述
关于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关系探讨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火车道上为什么铺碎石
歌剧《江姐》的故事(三)
when与while档案馆
“江姐”大战“鼠小弟”
两种钢轨表面伤损在线整修技术方案的对比探讨
北京市第三届“档案馆日”活动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