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理念在高校新闻传媒实践教学中的融入与实现

2021-09-10 04:57李微
传播与版权 2021年7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媒体

李微

[摘要]高校新闻传媒专业许多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都比较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传媒人才,以及为谁培养新闻传媒人才的根本问题。新闻传媒实践类课程思政要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既达到增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目的,又能结合课程目标很好地融入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等思政元素;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实践创作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最终使学生正确地把个人的专业发展融入国家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自觉为成长为国家所需的卓越传媒人才而努力学习。

[关键词]课程思政;传媒实践;新媒体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随后,全国各高校在各专业课程中大力实施课程思政,并形成热潮。由此,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思政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讲授中,新闻传媒类专业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深刻变化,并自觉转变教学思想和理念,把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积极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专业知识讲好中国故事,让课程思政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产生良好的教学和育人效果,以培养大批具备坚定政治信仰和新闻传媒职业操守的卓越传媒人才。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学理念的更新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相互分离、各行其道,“两张皮”现象明显。2016年12月初,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調,“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对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并对“课程思政”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此后,不少高校陆续出台相关规定和措施,要求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内容深度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在理论讲授和专业实践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指导和政治引领。专业课程推行课程思政,实质是要求教师在面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各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进行正确的引领和塑造,不断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大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卓越人才。

二、新闻传媒实践类教学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高校新闻传媒专业理论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推动力度比较大,陆续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尤其是《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史》《广播电视概论》等专业理论课程的课程思政成效较为突出。例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课程思政成绩斐然,现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为了培养优秀传媒人才,高校要搭建专业实践平台,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培育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传媒理想[1]。然而,综观各高校新闻传媒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仍普遍存在不足,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效果提升空间较大。

(一)专业课程思政认识出现偏差

不少高校新闻传媒专业实践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过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容

有的老师对课程思政要求的“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提法理解不到位,实际教学则表现为“过度挖掘”,导致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容与思政课程中的诸多内容同质化现象明显,有时甚至生硬地照本宣科,使学生易产生逆反心理,课程思政难以起到强化德育和思想引领的作用。

2.轻视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重要性

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在培养德才兼备新闻传媒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学生已经学习统一开设了思政类课程,无须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还有的教师认为专业实践类课程主要讲技术和操作,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培养,其教学过程既没有必要也无法融入思政内容,所教学的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融合度较差,甚至完全分离。这既是专业实践课的课程思政功能发挥失效的根源,也是高校新闻传媒专业实践课的课程思政在全面推进过程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3.思政教学的经验和技巧存在不足

部分新进高校的年轻教师虽然在思想上明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其方法和经验等方面存在不足,使得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结合效果不理想,甚至有时为了完成思政任务,其在课程中的某些章节或实践环节突兀地插入少许课程思政的内容,而二者之间完全没有逻辑关系,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思政的效果不如人意。

(二)课程思政目标不够明确

对高校而言,课程思政还是新生事物,高校管理层和各二级学院对课程思政标准的制定和考核评价体系等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不同类别的专业课程如何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也还处于探索阶段。这就使得教师在制订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目标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参照,部分教师对专业实践课的课程思政内涵、作用等理解不到位,制订的课程思政目标模糊、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新闻传媒实践类课程的部分任课教师认为该课程目标的重点是强化和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让学生能够创作优秀作品,而其理论知识讲授学时有限,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课程思政内容。

(三)课程思政方法生硬死板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如何有效发挥专业课程尤其是实践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效果,对许多专业教师来说存在不小的难度。目前,不少教师对在新闻传媒专业实践课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比例和内容等掌握不充分,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要么直接生硬加入,照本宣科讲授一些主流媒体的报道内容,要么讲述主流价值观突出的影视片段,没能够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无缝连接。这种为完成思政任务而被动插入思政内容的教学方式,既生硬死板,又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全无法达到预期的思政效果,甚至还会让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专业实践课的教学效果。

三、新闻传媒类专业实践课的课程思政策略

高校新闻传媒专业实践类课程,如《剧情片创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新媒体策划与运营》等,与该相关专业的理论类课程一样,同样担负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底线意识的卓越传媒人才的重任。新闻传媒专业人才毕业后是新闻和影视信息的传播者,他们在工作中制作和发布的信息,将影响到无数信息接收者对社会的认知。因此,高校新闻传媒实践类课程的思政教育非但不能被忽视和弱化,相反地,应该得到高校及其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不断进行强化。新闻传媒实践类课程的专业教师应该积极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主动转变思路、找准方向、抓住重点,切实达到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立德树人的良好教学效果。

(一)生动设计,精准思政

新闻传媒类专业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将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潜移默化融入课程中,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培养新时代传媒专业所需要的人才[2]。新闻传媒专业实践类课程在推行课政思政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依据课程特点,巧妙地在教学内容中嵌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价值引导和人格塑造。新闻传媒专业的实践类课程重在提升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如《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强调客观、严谨的采写理念的训练,注重对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在此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具体实施过程中,专业教师应当让学生从思政教育对象转变为思政教育主体,通过课堂解析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对各行业涌现的先进人物进行新闻采访或以他们为主题创作专题片、纪录片、舞台剧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方面充分挖掘实践课程的思政元素,也可以尝试将党建知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影視表演》《剧情片创作》《新闻编辑》等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党性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达到良好的课程思政效果。

(二)厚植资源,创新思政

思政元素是学生成长必需的“精神养料”,“课程思政”是课程价值观功能实现的一种有效形式和基本路径[3]。专业教师既是课程思政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又是课程思政的灵魂和动力。在建构专业课程的内容时,专业教师要立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兼顾他国的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中的课程思政资源极其丰富,为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各电视台自办的网站平台等提供的主流资讯,都可以成为课程思政资料和创作素材来源的重要渠道。同时,媒体报道的优秀影视和新闻作品,以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新媒体传播和媒介案例,如微信公众号中的新闻和影视传播经典案例等,专业教师都可以将其作为课程思政的资源为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读,使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取得预期的思政效果。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也可以结合最新时事和热点事件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比如,教师把2020年抗疫和抗洪中涌现的医务工作者、抗洪英雄等先进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案例,给学生分析相关新闻报道的内容和特色,或以此为题材引导学生创作新闻专题片、微电影或者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等。专业教师把微电影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教学方式,既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认知,又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专业课知识的实践探索,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启新的篇章[4]。对这些丰富而鲜活的思政资源,如果专业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因势利导,可以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强化专业实践技能,同时激发和强化学生对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认同感。

(三)融会匠心,精心思政

新闻传媒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比较强,新闻或影视作品等实践创作成果也比较丰富,但是在新闻传媒专业实践类课程中,部分教师进行的课程思政总体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在全面推进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应主动学习和钻研思政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思政素养,认真分析和钻研实践教学内容如何更好地与思政内容融合。各高校、各系或二级学院也应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与学校专任的思政课教师一起开展教研教学活动,让教师相互交流和探讨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专业理论和思政内容结合的教学举措和路径。通过开展这种联合教研的方式,新闻传媒专业实践课类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和教学技巧会得到大大提升,课程的思政效果也将得到极大地增强。

(四)循循善导,务实思政

在新闻传媒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教师还可利用课程实训和毕业实习等课外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学生在各类媒体从事采访、写作、编辑等实习和实训时,专业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范长江、邹韬奋等著名新闻人当年是如何在战火中进行现场报道的事迹,帮助学生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此外,通过安排学生到校园媒体和签约的各类实习实践基地参与创作活动、邀请业界新闻传媒精英到校开设讲座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等方式,专业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专业精神、纪律意识、职业素养。这些都是课程思政理念在新闻传媒专业实践课程中的贯彻与运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效果。

(五)借力新媒体,巧妙思政

随着新媒体发展,新闻事件传播的速度与时效性都大大增加。专业教师在新闻传媒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新媒体,将其作为实践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补充手段。比如,在《网络新闻采编》《融媒体新闻报道》等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微信公众号进行课堂章节小结梳理,在课后通过微信群、QQ群、发帖和回帖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即时互动,为学生分析和点评当下热点的新闻或影像作品,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对新闻传媒专业的认同感。借助新媒体,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在线下学习中不断提升媒介素养,坚定文化自信,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对国家的热爱,达到强化新闻传媒实践类专业课程思政效果的目的。

四、结语

高校新闻传媒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其不少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较强,因而新闻传媒实践类课程的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这些课程的课程思政效果,在课程实践指导和学生的作品创作过程中灵活地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等思政元素生动而巧妙地融入其中。新闻传媒专业任课教师只有将思政育人理念深度融入课堂教学及课后的传媒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更好地实现新闻传媒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果,从而真正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的卓越新闻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侯微.新闻传播实践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出版广角,2019(07):76-78.

[2]罗琦,何卫.传媒类专业群“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27):90-92.

[3]梁燕.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若干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20(08):23-27.

[4]陈艳,王云云.以微电影为载体的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09):267-270,274.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新媒体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