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新闻评论发展策略研究

2021-09-10 07:22徐蕊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主流媒体全媒体时代

摘要:当前,各类媒体融合正如火如荼开展,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方式较以往都大有不同。在全媒体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展新闻评论,使其发挥舆论引导等作用,成为当下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主流媒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全媒体背景下新闻评论的局限和主流媒体的应对之策,提出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第一,坚守主流舆论阵地;第二,打造全媒体融评品牌;第三,从传者中心向传受共动转变。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新闻评论;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077-02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生态的改变和发展对主流媒体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新闻评论生产的主体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传播主体拓展到包括社交媒体、自媒体在内的各类媒体,各种观点的碰撞与传受关系的改变使新闻评论的模式逐渐发展和创新。因此在全媒体时代,要维续并发展主流媒体的价值引导、舆论引导、观念引导作用,从新闻评论入手探寻主流媒体的发展策略。

一、全媒时代新闻评论的局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评论的载体实现了从传统纸媒到全媒的跨越,但在这一变革产生的同时,泛媒体对新闻评论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

(一)新闻评论真实性弱化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发表大多需要经过重重把关,这种把关不仅是评论员、编辑等对字词句的把控,也是对新闻评论真实性的把控[1]。而全媒体时代,把关人的缺失和过度都会对新闻评论的真实性产生影响。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网络的开放性为民众和各类群体、组织、机构自由表达意见赋能,但同时在新闻评论生产过程中把关的缺失也是在所难免的,这就导致各种虚假评论和观点层出不穷,如营销号收费引导舆论等。另外,针对特别问题的过度把关同样会导致新闻评论不能客观反映事实,如粉丝的集群控评和恶意攻击行为、外网一些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刻意抹黑评论等,甚至推特等国外大型社交媒体平台都存在刻意打压对中友好的KOL。把关的缺失和过度都会造成新闻评论失真失实,进而误导受众,使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降低。

(二)非理性情绪滋生

全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受众更加广泛,在理性观点的传播更加广泛的同时,非理性的观点和情绪也极易引发集群效应和极化效应,可能导致受众非理性极化行为的产生,因此舆论反转和网络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部分媒体也会利用网络受众非理性的特点,刻意营造尖叫效应牟利,如某些新闻评论“咆哮体”“标题党”的广泛传播等。

(三)主流媒体舆论引导效果削弱

以技术为依托的全媒体打破了不同类型媒体与受众的壁垒,新闻评论最根本的议程设置功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破壁而逐渐削弱。同时,主流媒体与各商业媒体、自媒体等在受众层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受众水平层次不一的媒介接触情况造成受众媒介素养高低的分层,对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也不尽相同。当下万众皆媒,传媒信息尤其需要新闻评论的引导和拨正,对此主流媒体应强化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提高受众认可度,以更好地将主流价值观传播给民众。

二、全媒体时代冲击下主流媒体的应对

面对全媒体时代不同声音和力量的冲击,主流媒体正在积极进行摸索和开拓,其新闻评论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一)传播形式的变化

新闻评论的传播形式逐渐从传统的图文模式向图片、音频、视频融合等视听多元方向转变[2]。如央视《央视微评》《主播说联播》,人民网针对两会开设的“会声会语话两会”原创场景音频节目和“紫豪通道观察”等。2021年1月6日,美国国会遭示威者闯入,央视新闻发表图评,对比了同一日中国师生冒雪抗疫和美国示威者抗议的两种背景,评论简明扼要,图片针砭时弊,在微博、哔哩哔哩网站等获数万点赞。

(二)评论语言的变化

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一直给人严肃、刻板的印象,而这一点会对新闻评论的传播效果造成负面影响。进入新媒体环境,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话语风格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讲段子、化用网络语言、活用“土味”字词,一改官方严肃面孔。如2019年7月29日上线的“主播说联播”短视频新闻评论节目,对新闻联播的热点新闻进行评论,用犀利而潮流的语言传达主流媒体的观点和态度,深受民众喜爱,相关话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榜,取得了极为成功的传播效果。

(三)评论时效的变化

如今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浏览信息,新闻的即时流动对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人民日报评论部所有的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具有时效性。公众号分为三个板块,分别为消息、视频和服务。消息栏主要包括图文类新闻评论,标题采用栏目化的策略,涵盖人民锐见、人民论坛、人民时评、画里有话等多个栏目,其中人民锐见板块为单列,大标题概括评论内容,下附小字概述评论主旨,形成了“新闻内容+栏目名称+新闻价值”的展现形式。服务板块包括招牌栏目《评论员文章》和微信精选《睡前聊一会儿》,根据受众倾向、结合受众需要对新闻评论进行细分,节省了受众选择阅读的时间,提高了该公众号新闻评论对受众的效用价值。

三、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全媒体时代,面对各类媒体平台的激烈竞争和技术的不断迭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主流媒体要及时提供更多真實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3]。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点出了主流媒体的发展目的,那么主流媒体应如何更高效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如何坚守、创新与突破,才能得到长效发展呢?

(一)坚守主流舆论阵地

长期以来,对互联网冲击下新闻评论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传播途径、传播渠道等技术层面,但一味注重技术,难免在内容方面关切不足,而这可能导致主流媒体在全媒体的巨涛中丧失应有的价值导向。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把关人的缺失,部分新闻评论的观点在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方面有失偏颇。因此在新闻评论中需要树立主流维度,即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需要面向主流人群,传递基于主流民众的主流价值观。

李良荣教授认为,唯有满足主流人群的工作和生活所需的评论和观点,才应该是真正的主流评论[4]。另外,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需要传递满足主流人群需要、被主流人群广泛认可的价值观,树立责任感和伦理意识,摒弃噱头。新闻评论只有传递主流价值观,其观点才会为主流人群所认可,更好地起到引导舆论、推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

(二)打造全媒体融评品牌

相较于其他媒体而言,主流媒体更具权威性,基于更全面的调研报道,评论更具深度,主流媒体发展融评兼具上述优势以及传播的广泛性,可以更高效地引导舆论,应对时代洪流的冲击。但是在融评产品保持创新活力方面,一些主流媒体只能吸引大众的短期关注,没有形成长效机制[5]。

主流媒体不应将融评视为针对某些重要新闻评论才会使用的新闻评论手段,而应将其视为未来新闻评论的主要形式,长效发挥主流媒体融评的优势,为此就需要打造融评品牌,确保主流媒体可持续生产优质融评。

(三)从传者中心向传受共动转变

在4G技术和全媒体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交互化趋势越来越突出。自带交互性的新媒体平台降低了公众表达意见和观点的门槛,使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不再仅仅是观点和意见的接收者和反馈者,同时也可以发表评论表达自己的新观点,使多元价值观与传播主体的观点交织叠加,传播中心由传者向受者转移。

学者宋林涛指出,新媒体时代虽然使受众拥有了更多参与新闻评论的权力,然而很多主流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只是将传统的写信、打电话改为了微信、微博留言,对受众的意见不够重视,不能及时予以反馈[6]。这为未来主流媒体增强舆论引导力和传播力点明了发展方向,即媒体的受众观应从传者中心向传受互动转变,最终转变为传受共动。相比互动,共动更强调受众在信息接收和反馈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者的传播意向与意见表达。主流媒体不应只是被动地顺应潮流趋势,接受受众身份的转变,而应该更主动地加强和受众的互动交流,使民众能更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意见的双重反馈。

四、结语

步入全媒体时代,技术的进步对媒体的影响日益凸显,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县级融媒平台不断建成,在传播新闻价值导向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媒体矩阵的壮大和发展也改变了新闻评论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将来,主流媒体的舆论工作要将触角伸向各种形态的媒体业态,以全媒融合矩阵走近受众,在坚持新闻正确取向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多元化融评,用平民化的话语贴近受众,并与受众进行双向、良好的互动,增强主流媒体新闻评论在新媒体领域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孙志鹏.新型与主流:全媒体背景下的新闻评论[J].青年记者,2019(16):45-47.

[2] 苏妍.“融评”:融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突围的新路径[J].新闻世界,2020(05):34-36.

[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03):4-5.

[4] 李良荣,袁鸣徽.锻造中国新型主流媒体[J].新闻大學,2018(05):1-6,145.

[5] 孙燕芸.进入融媒时代新闻评论呈现的新态势[J].中国有线电视,2020(01):98-101.

[6] 宋林涛.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力[J].传媒论坛,2020,3(07):37.

作者简介:徐蕊(1999—),女,河南周口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主流媒体全媒体时代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