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恶阻疗效观察

2021-09-10 03:28王玉杰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穴位贴敷中药效果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穴位贴敷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恶阻的效果。方法 该院妊娠恶阻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治疗4天后对比尿酮水平,治疗7天后评定疗效,并对比住院总时间。结果 结论在常规补液治疗同时,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效果显著增强,且中药穴位贴敷用药简单易学、操作简便。

【关键词】中药、穴位贴敷、妊娠剧吐、效果

【中图分类号】Q4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6-047-02

妊娠剧吐是在妊娠早期发生、以频繁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症候群,严重时可以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甚至肝肾衰竭、死亡。其发病率通常为0.3%~1%。其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孕期激素水平变化,上消化道运动异常、社会心理因素、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有关,最新研究认为,体质类型亦为妊娠剧吐患者发病的重要因素[1]。目前临床上尚无特异疗法,仍多采用传统补液支持治疗,通过静脉输液、缓解电解质紊乱状态等基础治疗措施改善临床表现,但该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支持作用并不能较快改善症状。笔者在常规补液疗法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妊娠恶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 2016年6月 -2020年6 月共收治妊娠剧吐孕妇 60  例,年 龄 21 ~ 33 ( 27. 14±2. 82 ) 岁,孕周 6 ~ 15  ( 10. 13 ±3. 12) 周,孕次 1 ~ 4 次,平均( 1. 3 ± 0.5)  次。均 B 超确认宫内早孕,并伴有频繁呕吐、不能进食,尿酮体(+)~(+++),排除宫外孕、胃肠疾病、肿瘤等引起呕吐的患者。将60例孕妇根据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30例,年龄( 26. 09 ± 2.66) 岁;孕周( 10. 25 ± 1. 57)周;孕次( 1. 38 ± 0.57) 次;对照组 30 例,年龄( 27. 03±4. 35) 岁;孕 周 ( 9. 95±2. 44 ) 周;孕 次 ( 1. 27 ±0. 45) 次,2 组孕妇在年龄、孕周、发病时间、呕吐程度及尿酮体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对照组:予常规补液,采用 5% 葡萄糖注射液或0.9% 生理盐水注射液500 ~1 000 mL;或格林液500~1 000 mL,加入维生素C 2g,维生素 B6 0.2g 静脉滴注;依电解质结果每日补钾1~3 g,有酸中毒者静脉补充碳酸氢钠,每日补液量根据孕妇的体质状况酌情加减,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取穴神阙(脐中)、膻中(两乳头连线之中点)、内关(手前臂掌侧腕横纹上 2 寸),清洁局部皮肤,贴敷中药4~6小时,每日一次,孕妇及家属知情同意。中药贴敷组方及制备:半夏5g、陈皮5g、丁香5g、柿蒂5g,碾磨成粉,放置阴凉处备用。生姜现用现榨取生姜汁。用时适量拌成糊状置于穴位贴敷贴分别贴敷于相应穴位,两组治疗均以7天为一个疗程,7天后疗效判定。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总时间,2组治疗前、治疗4、7d 后尿酮体水平,按(-)、(+)、(++)、(+++以上)分别记作 0、2、4、6 分,并对其分数进行统计分析。

1.4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7 年版)》判断疗效。治愈:恶心呕吐停止,能正常饮食,各种症状消失,尿酮体阴性,各项检验指标恢复正常;显效:恶心呕吐停止或少见,进食改善,各项检验指标明显改善,尿酮体阴性或减少;有效:恶心呕吐次数减少,程度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尿酮体持续阳性。以前 3 项合计为总有效。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6.0 统计学软件对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2 检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 t 检验,以 P< 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治疗前后尿酮体水平变化比较(表1) 治疗前,两组治疗前尿酮水平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尿酮水平均明显改善,治疗后观察组孕酮下降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2组住院时间比较(表2)观察组患者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表3) 总有效率观察组93.3%,对照组73.7%,2组总有效率比较,经X2检验,X2=4.32,P=0.03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中药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32,P< 0.05)。

3 讨论

妊娠剧吐中医称为“恶阻”,认为其发生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素体脾胃虚弱,受孕后血聚子宫以养胎,子宫内实,冲脉之气较盛,巡经上逆犯胃,胃失和降,反随冲气上逆而发为恶阻;素性抑郁或奎怒伤肝,肝气郁结,郁而化热。孕后血聚养胎,肝血益虚,肝火愈旺,火性炎上,上逆犯胃,胃失和降,遂致恶阻[2]。中医中药在治疗妊娠剧吐方面治疗中以疏肝养胃和胃为辩证要点多能显效。穴位贴敷疗法最早见于《素问》,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外治法,是在中医理论和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具有独特临床应用的一门特色治疗技术,不仅符合中医思想中深入脏腑、调和气血的原则,而且可以内病外治。中药穴位贴敷通过药物对机体特定穴位的刺激作用调节阴阳平衡,同时药物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淋巴循环发挥作用,通过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及相互协同作用共同发挥整体治疗的作用[3]。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经络穴位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药物贴敷能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调节作用。生姜味辛,性温,有开胃止呕、化痰止咳功效,其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在加速局部血管扩张循环的同时还可改善临近组织营养;半夏降逆止呕,化痰理气,对早孕反应有良好的减轻作用,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与生姜相合即为《金匮要略》中小半夏汤主治痰涎呕吐。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与半夏合而为半夏陈皮汤,主治妊娠惡阻呕吐,不进饮食,亦可取五味异功散中陈皮疏肝醒脾之能。丁香性味辛温,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作用,内含挥发油能使胃黏膜充血,促进胃液分泌,又能刺激胃肠蠕动,有芳香健胃排肠道气体作用[1-2]; 柿蒂性味苦涩平,长于降逆止呃。膻中穴是八会穴中气会穴,亦为任脉之会,《灵海论》: “膻中者为宗气之海,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通过药味的刺激疏导肺与膈间之气,达到胃气复降、理气降逆的作用,对气机不畅有较好疗效。神厥穴位于脐部,脐属任脉,为冲、任、督经气相交之处,且经经络沟通内外,网罗全身。现代医学认为,脐表皮角质层最薄,脐下无脂肪组织,有丰富的静脉网与门静脉相通,皮肤筋膜与腹膜直接相连,故渗透强,药物分子较易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入血到达全身进而产生药物效应。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合于胃心胸。根据经络脏腑互为表里的关系,络穴联系表里两经,既能治疗该穴邻近部位的病症,又能主治其经络所过的远离部位的病症。可调节中焦之气,降冲脉及胃中上逆之气,有"心胸内关谋"之说,故刺激该穴有宣通上中二焦气机,从而起到宽胸和胃,降逆止吐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从肝胃论治共同达到药、穴两效的目的,在常规补液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穴位贴敷作用直接,用药安全,无伤脾胃之弊,治疗效果显著增强,且中药穴位贴敷具有用药简单易学、安全可靠,患者易接受,对孕妇尤为适宜,利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宝艳,赵颖,柯晓燕,等。妊娠恶阻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研究[J].新中医,2012,44(4):68.

[2]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95.

[3]陈茗,孙津津. 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妊娠恶阻疗效观察[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6(11):994.

[4]胡红波,钱长苏.丁香柿蒂在呃逆中的应用[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 1) : 84.

作者简介:王玉杰,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黑龙江中医院大学,现为副主任中医师;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中医院  325401

猜你喜欢
穴位贴敷中药效果
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
灵动耳环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疗效研究
加味枳术丸配合腹部拔罐穴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给中药配上图,萌翻了
中药夹心面条
伪装效果
巧服中药少苦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