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内蒙古各族人民中华民族认同感长效机制研究

2021-09-10 07:22刘春子
关键词:认同感内蒙古中华民族

刘春子

摘 要:以内蒙古各民族的广大群众为主要对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我们从事各个领域工作的根本准则和基本方向,通过促进内蒙古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始终不渝地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工作,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属于内蒙古的独特贡献。强化内蒙古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认同感,要建立经济发展成果共享机制,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全面增强五个认同宣传体系,加强各级学校民族团结教育。

关键词:内蒙古;中华民族;认同感,机制

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6-0019-02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來,我们的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民族工作,在民族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内蒙古的各民族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呈现出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从而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的形势下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仍然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健全、实现主体不完全适应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新时代,我们应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工作,强化内蒙古各族人民中华民族认同感长效机制。

一、建立经济发展成果共享机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思想意识方面的反映,要想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构想,就必须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为重要根基。在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中,经济结构对多元民族社会的发展变化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内蒙古地处中国北疆,经济基础总体较为薄弱,内生力匮乏,发展速度虽保持匀速,但总体来说与中、东部发达地区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推进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社会发展,是改善各民族生产生活水平、实现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从政策上来说仍然要践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把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纳入到市场经济社会的轨道中,从而实现可持续的长久发展。以此,在经济领域让各个民族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如果能够坚持各民族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从而实现繁荣发展,这才是成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之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民族差距显著,发展不平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族团结,也有违我国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目标,导致民族之间关系不和谐,也很难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没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而要实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全面现代化,就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更加厚实,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

内蒙古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尽相同,故应该结合各地的不同特征,制定长远规划,有的放矢,精准扶贫,使其焕发生机。向改革要动力,以发展促团结。只有不断进行改革,才能够保证民族地区在全国向前发展的道路上不掉队、不落后。目前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深水期,改革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这需要我们凝神定志、谋定而后动,才能够有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够解决民族团结的问题。内蒙古地区应坚持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发展之路。

二、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

古往今来,只有始终不断的交流,没有彻底的隔绝,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现实的世界本就是“多元化”与“一体化”并存的,中国也不例外。整个中国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史,这一点在内蒙古地区的历史中表现尤为显著。因此,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大变局之下,更加需要进行交往交流交融,而绝不能孤立。因此,要让各个民族相互了解、欣赏、学习和借鉴,并做到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共同发展,达到感情相依、情感交融的程度,这才真正达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尝试构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这个思路是因应了我国民族分布格局的总体特征而言,即各民族往往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如果我们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尝试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从而找到实现民族交融,共同繁荣发展之路。

三、全面增强“五个认同”宣传体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重要的工作乃是持续加强“五个认同”,即加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文化是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文化共同组成,既包括现实存在的56个民族,又包括历史上曾经存在但现已消失的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中华文化这个总体旗帜之下,始终相得益彰、各放异彩。要大力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弘扬传承中华文化,以此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增强各个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坚决反对把中华文化等同于某一个民族的文化,尤其是等同于汉文化,这是极其错误的认识,更有甚者还会把少数民族的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各级政府部门、基层社区以及社会组织等等,均应借助多种宣传媒介,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各民族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传播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还要广泛吸收现代社会文化中的优秀元素,结合民族特色文化要素,积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认同。

四、加强各级学校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教育

在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中国,实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获得更好发展的生命线、幸福线。中华民族具有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无论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民族,还是发展到今天已然兴旺的少数民族,他们共同先后开拓了辽阔的中国北部边疆,共同书写了一份传奇的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是一种伟大的团结精神。各级学校均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学习和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思想主线,以此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工作,把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坚持培根铸魂、交流互鉴、价值引领、理论先行以及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而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情感、文化、理论和群众基础。要努力在各级学校建设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坚决拥护祖国统一、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的示范窗口,各级学校应当成为培养具有“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特质的优秀教育场所。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认同感内蒙古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可爱的内蒙古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爱在内蒙古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