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联合紫外线光疗治疗玫瑰糠疹

2021-09-10 07:22张燕商婷张春华彭明霞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1年5期

张燕 商婷 张春华 彭明霞

[摘要] 目的 观察口服中药汤剂联合中波紫外线(UVB)照射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 方法 133例符合玫瑰糠疹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治疗组46例,给以UVB照射和凉血消风汤口服治疗;单纯中药组44例,给以凉血消风汤治疗;UVB组43例,单用UVB照射治疗。三组均连续治疗2周,治疗结束时进行观察并评价不良反应。 以痊愈和显效例数的百分比计为有效率。 结果 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9.13%,中药组为59.09%,UVB组为51.16%,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其他两组。三组症状和体征积分均呈下降趋势,提示治疗后病情均得到改善。治疗结束时三组症状体征积分分别下降了7.872.60、6.072.99、5.312.89,联合治疗组症状体征积分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中药组和UVB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采用中药口服汤剂联合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玫瑰糠疹效果好,副作用小。

【关键词】凉血消风汤;中波紫外线;玫瑰糠疹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5-011-02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红斑丘疹鳞屑性炎症性皮肤病。皮损以被覆糠秕状鳞屑的玫瑰色斑丘疹为特征,易发于青少年及青年人。该病具有自限性,但病程常持续4周以上,少数病例可迁延至半年以上,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由于传统口服抗组胺药加外用药物的治疗疗程长,见效慢,故临床治疗需寻求短期内能减轻症状,并缩短病程的有效治疗方法。笔者所在科室于2018年10月~ 2020年10月采用口服中药汤剂联合中波紫外线(UVB)治疗玫瑰糠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且不良反应较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1.1.1 一般资料 133例患者均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符合西医玫瑰糠疹的诊断标准[1],以及中医辨证分型中的风热蕴肤证:发病急骤,皮疹红色,皮肤干燥,脱细碎鳞屑,有轻重不等的痒感,常有心燥易烦、大便干、尿微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经实验室检查排除体癣及二期梅毒(玫瑰糠疹样皮疹)。采用随机数字表非盲法将133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治疗组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18 ~ 45岁,平均27.9岁,病程4 ~30天,平均15.1天;中药组44例,男20例,女24例,年龄18~ 42岁,平均26.5岁,病程5~ 28天,平均13.3天;UVB组43例,男20例,女23例,年龄18~ 45岁,平均30.5岁,病程5~ 25天,平均14.9天。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的严重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入选标准 年龄18岁以上,性别不限; 有典型玫瑰糠疹的临床表现并伴有瘙痒; 无日光过敏史; 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治疗并愿意接受随访者。

1.1.3 排除标准 有光敏感史; 有癫痫和精神病史、严重系统疾病史,如高血压、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等; 1个月内曾系统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者; 1周内曾外用糖皮质激素或口服抗组胺药或抗病毒药;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不能按规定完成疗效观察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联合治疗组采用SS-03紫外线光疗仪(上海西格玛高技术有限公司)照射,患者照射前均要求阅读并签署紫外线光疗知情同意书,接受光疗时佩戴紫外线防护眼镜,男性患者对其生殖器部位予以遮盖保护。照射首次剂量为最小红斑量的70%~80%,一般为0.3~0.5 J/cm2,照射间距为10~20cm,以后根据患者治疗反应逐渐增加照射剂量,一般每次增加0.1 J/cm2,每周3次,6次为1个疗程。在治疗期间若皮肤无红斑及瘙痒,剂量增加0.1 J/cm2;皮肤有轻微红斑及瘙痒,维持原剂量照射;皮肤有明显红斑及疼痛,暂停1~2次治疗,症状消失后照射剂量减少0.1 J/cm2或延长间隔时间照射。同时口服中药凉血消风汤(紫草30g,板蓝根30g,生石膏30g,生地15g,白鲜皮15g,荆芥10g,防風10g,黄芩10g,牡丹皮10g,赤芍10g,麦冬9g,甘草5g)。两次煎取400mL,分早、晚2次各200mL餐后温服。单纯中药组只给以凉血消风汤治疗,UVB组只采用UVB照射治疗。皮肤干燥者均予以尿素霜外用。三组疗程均为2周。1个疗程结束后随访观察,进行疗效评定。同时在治疗中记录病情变化。治疗前后均检测患者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1.2.2 疗效观察及判定标准[2] 每例患者分别于就诊时及治疗结束时由同一位医师对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反应进行评估,以保证对其疗效评价的一致性。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资料并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疗效观察指标包括症状(瘙痒)和体征(皮损面积、红斑、鳞屑),按4级评分法评估。瘙痒:无痒感为0;轻度、不搔抓、不烦躁为l;中度、须搔抓,但不影响睡眠为2;严重瘙痒、影响睡眠为3。皮损面积:初诊时定为4,每下降25%为下降1分。红斑:0分为无红斑,1分为淡红斑,2分为红斑,3分为暗红斑。鳞屑:0分为无鳞屑;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上述4项相加即为总分。按下列公式计算症状体征积分下降指数(symptom score reducing index,SSRI)= (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为皮损完全消退,瘙痒症状消失,仅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斑:SSRI≥90%;显效:SSRI 60%~89%;好转:SSRI 30%~59%;无效:SSRI<30%。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

1.2.3 随访及安全性评估 于治疗后2周对患者的症状特征积分进行评估,记录不良事件并进行分析。以患者主诉,体检及化验检查(治疗前后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为依据,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

1.2.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显著性经验水准=0.05,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疗效比较采用多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症状体征积分用GLM (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两两比较用SNK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分析。

2.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133例患者无中途退出者,三组痊愈患者1个疗程后随访3个月均无新发皮损。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9.13%,中药组有效率为59.09%,UVB组有效率为51.16%。三组之间两两比较,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中药组和UV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中药组和UVB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表1)。

治疗2周后,三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1=20.49,t2=13.46, t3=12.03,P均<0.01)。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联合治疗组下降了7.87±2.60、中药组下降了6.07±2.99、UVB组下降了5.30±2.89,经SNK检验三组症状体征积分下降幅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9.72,P<0.01);联合治疗组症状体征积分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F=10.09,P<0.01),而中药组和UVB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统计学分析:Hc=16.29,P<0.05,可以认为三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有差别,进一步用Nemenyi法检测χ21,2=11.80,P<0.01;χ21,3=14.05,P<0.01;χ22,3=0.11,P>0.05。

2.2 不良反应 联合治疗组2例和UVB组6例患者照射UVB后出现轻微的红斑和瘙痒,通过调整照射剂量或延长照射间隔时间后红斑消退,瘙痒减轻,未影响继续治疗。联合治疗组和中药组各有1例患者口服中药汤剂出现恶心及轻度胃部不适,但均能耐受。治疗前后三组复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无异常。联合治疗组、中药组和UV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46(6.52%)、1/44(2.27%)、6/43(13.9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检验,P=0.11)。

3.讨论

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PR)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皮损的炎症性自限性皮肤病,发病率较高,为门诊患者的1.31%[1]。该病虽为自限性皮肤病,但病程较长,一般为6~8周,部分病例病程可迁延半年以上,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

目前,关于PR具体的发病原因仍未明确。各种感染、药物、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均可参与PR的发病。Broccolo等[3]在PR血浆和皮损组织中人类疱疹病毒6(HHV-6)和HHV-7 DNA检出率都高于其他炎症性皮肤病和正常人,认为PR的发生可能与潜伏的HHV活化有關。研究发现PR的发展主要是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Th17/Treg细胞比例失衡,可能在玫瑰糠疹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治疗旨在控制症状,并由皮质类固醇或抗组胺药组成。在某些情况下,阿昔洛韦可用于治疗症状并减少疾病的持续时间。但这在临床治疗中,疗效并不理想。

PR中医称之为“风热疮”,主要因血热受风而得名。《医宗金鉴》中提出“此证由风热闭塞腠理而成,形如紫疥,痛痒时作,血燥多热。”说明PR多因血热内蕴,外感风邪,致风热客于肌肤,腠理闭塞,营血失和而发病;或风邪久羁则生热化燥,内耗阴血,以致血枯而肌肤失养。故该病治宜清热凉血、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本方中紫草凉血解毒透疹;板蓝根、黄芩、生石膏、牡丹皮、赤芍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生地黄、麦冬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白鲜皮清热燥湿止痒;荆芥、防风祛风解表,加甘草调和,诸药配合共达清热凉血、解毒、祛风止痒之功效。另外,现代医学认为板蓝根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紫外线具有杀灭病毒和抗炎的作用,能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和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和应激能力,可以引起多种免疫抑制反应,有效减轻皮肤变态反应的作用。国外有学者发现中波紫外线(UVB)可使Th1细胞活性降低和CD4+细胞数量减少,最终抑制T细胞的产生。所以,UVB可以阻断和减轻P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细胞免疫反应,减轻PR的病情,加速皮疹的消退

基于以上原理,本研究应用的凉血消风汤联合UVB光疗治疗风热证的PR,可以较快的消除皮疹,减轻症状,显效率达89.13%,明显高于单纯中药组和UVB组。表明口服中药汤剂联合UVB照射治疗PR可明显缩短病程,快速消退皮疹、改善症状,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辩. 临床皮肤病学[M]. 3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75-776.

[2] 徐萍,诸仁才,沈玲珑,等.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润燥止痒胶囊、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玫瑰糠疹疗效观察[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3):281-282.

[3] Broccolo F,Drago F,Careddu AM,et al. Additional evidence that pityriasis rosea is associated with reactivation of human herpesvirus-6 and -7[J]. J Invest Dermatol,2005,123(6):1234-1240.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上海 2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