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代”湖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开发助推脱贫人口返贫防范研究

2021-09-10 07:22田光辉杨庚梅
客联 2021年5期
关键词:旅游产业

田光辉 杨庚梅

摘 要:湖南民族地区多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古城古村古镇、民间歌谣、曲艺戏曲、工艺制作、服饰与风俗等文化元素丰富多样,为旅游产业开发提供了基础性条件。近年来,湖南民族地区在探索如何把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受游客喜欢的旅游产业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如资金缺乏、政策支持不足、人才匮乏和缺乏创新等。本文通过对湖南民族地区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科学开发旅游产业以及科学提高其效益等对策,使湖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开发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助推脱贫人口返贫防范。

关键词:旅游产业;脱贫人口;返贫防范

旅游产业是一个整体概念,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商品等多種要素组合而成[1]。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和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旅游产业日益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日益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后扶贫时代”湖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开发,有利于促进湖南民族地区脱贫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一、“后扶贫时代”湖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开发的资源优势

湖南民族地区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多民族风俗独具特色,且保存得较为完好。湖南民族地区多属山地地貌,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景观富集,还有众多的红色文化资源,自然景观、人文胜迹和民俗风情相得益彰。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为适应山水的格局与物候的特征,湖南民族地区各民族人民和自然生态和谐共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节庆文化、建筑技艺、原生态说唱艺术。湖南民族地区各民族都是热爱生活的民族,勤劳勇敢、能歌善舞。湖南民族地区各民族民间节会众多,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民间节会资源十分丰富。如侗族的主要节日包括正月的春节;二月的春社节、斗牛节;三月的清明节、花炮节、谷雨节、坡会节(歌节);祭树节、土王节;四月的祭牛节;四月的地瓦节;五月的端午节;六月的祭三王、飞天神节;七月的尝新节、斗牛节、中元节;八月的中秋节、拜社节、甲戌节、也八节;九月的重阳节;十月的姓氏节;十一月的侗年;十二月的送灶节、除夕节等。其中以春节、社日、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芦笙节等较为隆重,以春节、祭牛神、吃新节最为普遍。

总之,湖南民族地区各民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在多民族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不仅有神话、舞蹈、戏曲、雕刻、歌谣、音乐、刺绣、印染等,也有各种礼仪、风俗、宗教信仰、民族体育活动等,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既是湖南民族地区各民族人民赖以绵延发展、增强凝聚力的纽带,也是当今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二、“后扶贫时代”湖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开发助推脱贫人口返贫防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缺乏、政策支持不足

纵观现有的湖南民族地区各民族旅游产品,比较专业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不多,并且没有统一的品牌和形象定位,现有的旅游产品在层次上较低,体验性严重不足,难以突出多民族的文化特色。这些状况导致旅游产业后续发展的动力不足,在现代化体验设施的兴建上严重滞后。发展湖南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多层次旅游产品,策划、设计、旅游景区的整体运转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扶持。近年来,湖南民族地区各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受到较多的关注,但是,目前旅游业的发展没有充分体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分散,旅游产品开发创新不足、发展资金缺乏、政策支持不足,急需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二)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整合不够

目前湖南民族地区各民族旅游产品绝大多数都是自然资源的转化,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不力。在现代化进程中,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面临着非常巨大的挑战。如民族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大多在自生自灭中挣扎;一些民族的制作文化、表演文化、口头文化等,随着最后一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辞世而消失;农耕文化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自然资源容易商品化、品牌化,可以为急功近利者直接提供利益回报,所以,多年来各方乐此不疲。湖南民族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资源若要打造成为商品,打造成品牌,不仅需要大量的投资、宏观战略、世界眼光和旷日持久的苦心经营,而且还需要加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整合。

(三)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产业开发应该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游客的各种心理需求。而旅游体验从心理角度可以区分为五种类型,即娱乐、教育、刺激、审美与“自我实现”体验。[2]可以说,这五种心理需求也是大多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初衷。湖南民族地区现有的一些旅游产品的设计缺乏对这些心理需求的重视,这些产品主要从旅游开发者的视角进行设计,而对游客消费心理的关注不够。比如在节庆活动中的舞蹈表演项目,大多只是单向为游客展示民族舞蹈,忽略了游客亲自学习、模仿、参与的心理需求,这样即使舞蹈表演项目展示得再好,但表演过后仍旧会很快忘记,相反,如果让游客亲自参与体验侗族舞蹈的魅力,那么游客会久久难以忘怀。

三、“后扶贫时代”湖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开发助推脱贫人口返贫防范的对策

(一)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转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理念

湖南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既具有共性,同时又存在互补性。共性方面,由于湖南民族地区大部分人口是少数民族,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的主要因素,民族传统文化也是湖南民族地区主要的旅游资源。在互补性方面,湖南民族地区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各有特色,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转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多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走出先开发后保护的怪圈,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强化监管,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多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和监管者的共识,自觉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同时,对违规事件进行严肃处理,警示文化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和企业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以立足今天、着眼明天的境界和胸怀,发展多民族文化旅游产业。

(二)进一步制定与完善旅游相关法律

“后扶贫时代”湖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开发需要法律的支撑和制约。应通过针对性地制定与完善旅游相关法律,保护和支持湖南民族地区多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加强立法。使文化旅游产业的规划设计、开发保护、经营管理,直至安全、卫生、环境、及网络平台、旅游投诉等方方面面都有法可依。旅游立法,除国家层面立法之外,省、市(州)、县(区)、乡(镇)四级,也可以出台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制度。甚至村一级,也可订立系列乡规民约。另一方面要依靠法律解决问题。依法规范管理,以法律约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短期行为和不作为,防止出现政绩工程、重复建设、破坏资源等现象,刹住瞎折腾。执法部门依法监督旅游业开发经营,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企业做到依法开发,合法经营,实现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共赢。营造一个法有所禁、法无所禁的发展环境,重点解决当前湖南民族地区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多方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

政策与资金支持既是湖南民族地区多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保障,也是湖南民族地区多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效保护。湖南民族地区必须抓住“十四五”规划的发展机遇,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助推旅游产业的开发。湖南民族地区应当将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与其他行业相互融合,構建旅游产业链。并发挥好产业链的延伸功能,打造综合性文化产业园,与不同领域的文化资源、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园区等相融合,形成规模效应。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以旅游产品开发为主线,打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和平台,集旅游、购物、休闲、艺术于一体,做强做大湖南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

(四)大力培养优秀的旅游产业开发人才

现代旅游产业的竞争,根本上是旅游人才的竞争。湖南民族地区多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需要旅游策划、旅游管理、导游等各类优秀人才,只有各种人才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相互配合,才能使旅游产品具有竞争力。一方面,要健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如与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企业以及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合作,按专业化、国际化、职业化要求,开设文化旅游相关课程、聘请各界专业人员来授课,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培养培训本土人才;另一方面,要制定有吸引力的政策与待遇,引进优秀的旅游人才,并减少原有优秀人才外流。不断激励优秀的旅游人才参与湖南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与旅游产品的开发,加强对湖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优秀人才的保障,以开发出具有竞争力和创新性的旅游产品。

(五)科学开发满足游客需求的体验型旅游产品

“文旅之基在创意,创意之的在市场,市场之魂在人心,人心之欲在创意”。将文化创意植入旅游业中,用文化创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旅游业发展的趋势。[3]湖南民族地区过去的文化旅游产品存在体验氛围偏差、游客难以深入体验其文化内涵等不足之处,导致游客的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应当以满足游客心理需求为目标,整合、凝练湖南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精华,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特的体验型旅游产品,使游客从心理上产生对湖南民族地区旅游产品积极参与的体验渴望。湖南民族地区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以游客的心理需求为主线,不断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因此,对游客的实际心理体验需求进行调查很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主题定位,再进一步设计详细的体验情节和体验活动。以具有创意的文化体验活动,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品牌。

四、结语

湖南民族地区多民族风俗完整、文化底蕴深厚,语言、服饰、建筑、饮食、礼仪等习俗都保存完好。乡村振兴背景下,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结合生态、民俗、传统手工艺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多层次旅游产品,让各地游客体验多民族文化,围绕文化旅游产业,进行种、养、加工以及开办客栈、农家乐,采取“生态+文化”、“景区+农家”、“农庄+游购”、“公司+农户”等发展模式,对湖南民族地区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创意设计、包装和销售,不断开发湖南民族地区多民族旅游产品,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助推脱贫人口返贫防范的作用,使湖南民族地区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参考文献:

[1]孙国学,赵丽丽.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

[2]陈娟.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6.

[3]李永菊.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内涵[J].中国集体经济,2011(15).

[4]石佳能.独坡八寨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5]杨明兰.百节之乡的魅力[M].石家庄: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

[6]戴士权,刘绪均.吉林省满族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01).

猜你喜欢
旅游产业
沁源县区域发展方向研究
昌九一体化背景下的旅游产业发展与对策分析
辽宁省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理论与实证分析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北京市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
基于SWOT分析的泰安市旅游资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