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管林《民族声乐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有感

2021-09-10 03:10宋文祎
文学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发展

摘要:《民族声乐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管林教授所撰写的文章,主要对建国以来至八十年代初期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以及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做了思考与展望。本文将主要对管林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章《民族声乐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进行分析,分析文章的主要架构、创新点、学术价值等,以此来论述管林教授的民族声乐的发展与教育理念。

关键词:管林  民族声乐  发展

一、作者简介

管林,河北安新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声乐教授。主演过多种不同形式的剧目如:《松花江上》、《夫妻识字》等剧目。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北京,参演了话剧《胜利波长江》、歌剧《长征》。中国歌剧《两个女红军》、《洪湖赤卫队》等。在声乐理论方面:主要声乐专著有《论声乐训练》、《音乐艺术的民族风格》以及众多声乐论文、评论等文章。

二、我国建国初期声乐艺术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民族声乐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包含着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曲艺自成系统的唱法、民族民间的自然唱法、新歌剧的唱法,以及西洋唱法民族化等。建国至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开展,西洋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在声乐艺术上强调声乐技术,也强调民族形式,它与洋唱法在艺术特点上有较大的区别,但并不代表排斥西洋唱法,相反,它是要借鉴西洋唱法中的优秀成果,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更加丰富发展。这便要求我们探究出两者的共性与特性,根据当时文艺思想来分析得出了最为宝贵的四条经验:一是不脱离社会主义道路,不脱离政治;二是注意与广大人民的联系;三是注意声乐艺术民族性的探讨;四是勇于进取,大胆吸收,从不保守。

三、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历程

(一)中国民族声乐在艺术实践方面的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是在长期、广泛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所有的艺术活动都是在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下进行的,演出的对象主要是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 因为演出要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因此就必须注意听众的喜好、欣赏习惯,以及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久而久之,声乐艺术家和广大人民的这种服务、依靠又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建国初期,曾出现了一个十分广泛的问题:那就是“听不清唱词”,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演唱上不重视民族语言的特点、不注意咬字规律,没有严格的吐字训练。听清唱词的问题,对于声乐艺术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声乐艺术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更是声乐艺术民族特点的重要体现。由于当时,一大批声乐工作者参与了戏曲改革工作,因此在当时的声乐界逐渐兴起了向民族戏曲学习的风气,出现了一面仍然系统地学习欧洲美声唱法,一方面学习戏曲的唱法、学习和熟悉我国民族语言的吐字行腔的规律的局面,此外,50年代后期我国举行了全国性的声乐教学工作会议,会上作了深入探讨,一致认为我国声乐艺术发展一方面要向外国的声乐艺术先进经验学习,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传统文化,这对推动和发展我国民族声乐事业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此,中国的声乐艺术便走上了正确的发展轨道。

(二)中国民族声乐在理论方面的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当时在理论方面的进展,就是关于民族传统声乐理论的研究,首先是将民族古典的声乐理论经典著述加以集辑出版,另外就是请当代有修养的戏曲、曲艺演员讲述民族传统声乐训练体系和训练方法。学习民族传统声乐的唱法,在一些艺术团体和音乐学院的声乐系课程中开展,都注意到了民族语言的训练和民族风格的要求,一系列现象使整个声乐界学习上出现了一个像民族声乐文化遗产学习的高潮。此外,戏曲改革方面,戏曲不但演古典戏曲,而且成功地创作了反映人民生活的现代戏曲,由于戏曲的反应形式有所改变,使得一些戏曲唱腔有所改善,要求上下声音拉通,运用联合共鸣的嗓音训练方法,这种情况对民族声乐的发展,产生两个方面的推动作用:一是现代戏曲的出现,促进了声乐家们更努力的学习民族声乐文化遗产;二是推动了民族传统声乐唱法和西洋唱法的比较和研究;同时,在“洋唱法”民族化上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出现了既是“洋唱法”又吐字清晰、有较强民族风格的演唱人才。值得提出的还有一方面,声乐家与耳鼻喉科医生相结合,对保证声乐训练的科学性上起了良好的作用,使我们声乐训练工作有了一个既合乎生理科学原理,又合乎音响学实际的科学基础。

四、建立新的民族声乐学派体系

作者首先阐述了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基本论点、发展要求、训练体系以及创作方法。它既应该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应该有现代世界水平;发展应当学习、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向外国声乐成果学习吸收他们的长处,但他并不是西洋唱法的中国学派,要继承民族传统的声乐文化遗产,但它不只是中国传统声乐文化的延续,而是具有传统声乐文化所没有的新的思想品格和艺术素质,也必须建立在中国的民族语言的基础之上;它的训练体系:必须要在中国民族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训练,按中国的语言要求进行咬字,声音上要求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和联合共鸣法,这种训练方法与中国的戏曲声音要求是相通的。可吸收欧洲美声学派声音训练的长处,使声音具有美声学派的特性,而不是全盘照搬;在创作上要倾向人民的生活、倾向于现实,民族声乐演唱的目的不是唱出美好的声音,而是要表达出音乐作品的生活内容、人民的情感和时代的风貌。

作者在整篇文章中多次提到了歌唱语言、唱法的民族风格,并没有具体的理论说明,表明了声乐艺术最主要的还是风格的体现和情感的表达,对建国以来我国声乐艺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发展过程的回顾梳理,为我国声乐学界提供了清晰的研究脉络,也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声乐学派和体系。

管林教授对建国以来至八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回顾总结,对以后声乐艺术如何推向更高的水平给出了明确意见,现如今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异彩紛呈,是老一辈声乐艺术家共同实践探究的结果,艺术不可以单独存在,它一定要依附于生活,因此管林教授一直强调中国民族声乐学派一定要接受人民的批评和检验,要在人民中汲取营养。我们的民族唱法演唱者要学会体验生活,增加生活阅历,切忌闭门造车,演唱出更多更好反映时代、人民、生活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管林.《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M].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1982.340--347

[2]林博.《民族声乐的民族性对传统演唱技术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家.2020.11

作者简介:宋文祎 女 河北师大音乐系研究生 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发展
区域发展篇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