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措并举点亮课堂的思辨火花

2021-09-10 03:40郭利凤
文学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外物雪中送炭思辨性

郭利凤

一、背景分析

1、浙江最近10年高考作文命题分析

我在分析了2011——2020这10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后发现,除2018年考了“浙江精神”之外,其余9年考的题目都是思辨性材料,无论是11年的“偶像与我(复制别人与认识自己)”、15年的“文如其人与文未必如其人”,还是19年的“坚持自我与倾听读者(看重自己与关心别人)”、20年的“按照自己的目标生活还是按别人的意旨生活”,都体现了浙江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辨性导向。

2、新教材课文编排分析

在新教材必修上、下册中有三个任务群的十多篇文章集中体现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这三个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任务群分别为必修上册的第六单元《学习之道》和必修下册的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和第八单元《责任担当》。在这些任务群中所选的文章10篇是文言文,有4篇现代文,还有2个语文活动,这些文章大都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往往先批判错误,然后又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思辨性文章在新教材中比例的加重,向我们释放了一个信号:作文教学要更加重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培养。

二、思辨性写作的素材准备

综上两点,在作文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对学生思辨性写作的训练,在高二进入议论文写作之后,除了结合单元写作要求完成作文教学外,我把写作教学的重心放在让学生加强作文素材的积累上。很多同学在写作时,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面对作文的时候没有东西可以写,论据不充分,导致论证空洞乏力,甚至连字数都写不足。高二一年,我会经常留意国际国内时政热点,网络热点,自己拟写一些辩证性的思辨题,让学生自己开展作文素材的查找和积累,并定期在课堂上以辩论赛的形式开展交流,辩论。

在此基础之上,进入高三,正式进入思辨性作文训练,在这一年中,我除了要求学生继续进行素材积累之外,我还隔周让学生写作思辨性作文。这时,就不再局限于对热点的思辨积累,高三一年,学生会做很多套试卷,但是我们却不可能要求学生把每张试卷中的作文都写一遍,所以我就把试卷上很多具有思辨性的作文题改成摘抄的主题,让学生做摘抄,积累素材。

通过素材的积累,既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又扩充了学生的作文素材储备。

三、思辨性写作的训练

光有素材还不够,我更注重对学生的思辨性写作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把零碎的作文素材的“米”,烹煮成一锅香喷喷的美味的“饭“,让学生的文章既有充实的内容,又有深邃的思想,散发出思辨的魅力。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過程,我主要是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对学生的思辨性写作指导的。

1、由浅入深,提升思辨的深度。

有这样一则作文材料:1.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苏轼

2.一个人爱什么,就死在什么上。——老舍3.《六祖慧能传》中,五祖问慧能做那些粗活苦不苦,慧能答道:弟子以心役物,而不以物役心,所以不觉得苦。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三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外物”的关系,大多数学生的思辨仅仅停留在“人可以把自己的志趣寄托在某事或者某物,但不能凝滞于物,否则会反受其害”上,如果仅此而已的话,那么思辨就不够深入。这道作文题,其实有一个思辨的由浅入深的过程,苏轼和老舍的两句话是思辨的起点,即人不能为外物所役使,可以在外物上寄托自己的情感,但是不能玩物丧志。在此基础上,这道题目还应作更深层次的解读,结合慧能的话,“弟子以心役物,而不以物役心”,我们不仅不能玩物丧志,更应该让物为我所用,明白自己心所朝的方向。这样深入思考之后,这道作文题的思辨体系就形成了,“人不仅不应该为外物所役使,更要利用好外物,为我心中所想服务”,只有这样的立意才散发出辩证思维的光芒。

2、由此及彼,扩宽思辨的广度。

由此及彼,就是联想,在指导学生进行思辨性写作的时候,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有这样一道材料题,人生有两大目标:第一是追求你想要的,第二是享受你所拥有的。但是只有最聪明的人才能实现第二个目标。这道作文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追求想要的”与“享受拥有的”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思考“拥有的”的时候,仅仅把“拥有的”理解为“现阶段自己所拥有的物质上的东西”。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打不开,辩证思维的宽度就不够,仅仅局限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与“享受现阶段自己所拥有的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思维宽度的有限性局限了思辨的宽度。我引导学生对这个“拥有的”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让他们对这个“拥有的”作抽象的解读。学生的思维瞬间拓宽,他们联想到了“认清自我”与“发挥自己特长,追求想要的”之间的关系。思辨的宽度拓宽了,思辨的深度也随之加深。

3、推陈出新,转换思辨的角度。

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思辨性文章要推陈出新,这就需要借助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得出新的认识。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这世上锦上添花的人总比雪中送炭的人多”,这个命题引导学生思考“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一般来说,我们总是认为“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加难能可贵,经常说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行“锦上添花”的事。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作这样反方向思考,当两个人同样处于困境之中时,人们更愿意去帮助那个自身具有坚强意志,积极向上精神,有着摆脱困境的强烈愿望的人,也就是自身具有“锦”的特点的人,那么才能赢得更多的人的帮助,也就是添花;而如果陷于困境的人自己是扶不上墙的烂泥,也就是处于“雪”中,那么很少会有人愿意去送炭。这正所谓“救急不救穷”。

这样逆向思维推陈出新之后,文章的立意就能够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避免了人云亦云,落入俗套。

近年来的浙江高考作文题目往往是由两、三则材料组成的,我们在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性写作的时候,首先要告诉学生千万不要急着下笔,要通读所有材料,分别把握每则材料的主旨。在此基础上,理清材料主旨之间的层次关系。调动平时的素材积累,推陈出新,转化思辨的角度;由此及彼,拓宽思辨的宽度;由浅入深,提升思辨的深度,让思辨的火花在文章中绚烂迸发。

猜你喜欢
外物雪中送炭思辨性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雪中送炭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摭谈
雪中送炭
外物轻重
外物轻重
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
外物轻重
词语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