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性

2021-09-10 05:10卢志勇
家园·建筑与设计 2021年5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

卢志勇

摘要:文化遗产属于一个名族也属于世界,在当今全球价值观趋同的文化缺失时代,文化遗产如何身份认同?如何保护才是科学?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性。

关键词:文化非文化;身份认同;来去自由;去伪存真

世界万物应运而生,与人有关的东西,必须与人有关,必须与人的思想有关,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的,我们为什么要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作为人本身,我们有人类三宝。那么文化遗产也有其自主性,它到底是什么?它属于谁?它怎么办?

时间上,文化遗产作为前人的遗留不仅仅是属于他们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那些人,它应该也属于我们;所以,它是人的产物,应该是属于一切人。文化遗产与文化有关,与历史有关,与创造性活动有关;在西方语境中,文化与文明密切相关,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Agriculture”。任何文化相关的造物都随时间的推移,人性的变异而风化。文化遗产无疑是具备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人类认知的价值,所以,它应当被保护。我们只有读破历史才能了悟因果,才能通晓其理,才能通古今之变,才能为往圣继绝学,才能为万世开太平,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所以,历史是应该被保护的。

一、建筑遗产的独特性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活动的产物,既是人类诞生之初乃至现在的生存生活空间,也是人类精神和理想的物化形式。建筑作為五大艺术之首,被称之为凝固的音乐,寄托了人类太多的情感,发展至今,早已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

正因为如此,文化遗产在建筑上不仅仅是那宏伟、庄严、气派,也不仅仅是那淡雅、清素、旖巧、华丽,更不仅仅是那一堆和谐、得体的乱石和鬼斧神工的陈木。思想上,西方有真、善、美的古典三原则,建筑上有坚固、实用、美观;中国有仁义礼智信,建筑上则是“卑宫室”。西方人追求“美”是核心,中国人最求“善”为核心。可见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话题。由此,保护遗留下的文化遗产“建筑”则更加意味深长。

二、建筑遗产的时代内涵

自现代化以来,“时代”一词被赋予了神圣的含义。时代的特征和烙印,以其绝无仅有的重要性要存在;革命时代,狂欢时代,飞速发展时代,改革开放时代,全球化时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代盖一代;自1978年改革开放,建筑风格热一度流行,风格与艺术甚至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时尚和代表着一种强烈优越感的进步的符号。无论Building还是Architecture都被“时代”所绑架,而无法自舞。他们或多或少或全部地是“代表”,代表一种时代风格的进步,代表一种对传统的符号化的尊严,代表的是一种更新技术的先进与高级;时过三十多年,它们或被革新,或被抛弃,或被保存。因而,建筑作为一种造物,它本身的价值值得怀疑,它背后的思想更值得深思,什么是好的建筑,什么是好的思想就更加重了建筑的复杂性。

清王朝覆灭民国成立,革命传统传入中国,中国近百年来革命历史上的佼佼者无不寻其身份,确立合法。从五四运动的“科学”赛菩萨,到文革破四旧砸光一切。文化遗产应属于全人类,但因其所在地域而被掌管,生死命悬一线,生杀命不由己而尴尬。

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的遗留,在时间的长河里洗净尘埃而被当作经典。它也有其最初的时代和时代的经历,它不再是一种“代表”,而是具有历史承重的,具有传承维系的纽结。因而,建筑遗迹的故事趣味有加,身份认同扑朔迷离;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它也就情有可原,情理之中了。但这神秘性的面纱同时也让它变得不可辨认,给考古学家,遗迹保护研究工作者徒增一分忧伤。

三、对建筑遗产的不同保护原则

Preservation是不改变原状的保护,而Restoration是改变现状的修复,这些保护原则应该针对不同的被保护对象,是对物质环境,建筑本体的保护保存。我们探讨的是保护伟大建筑,其美,其震撼,而前提则是应该清楚并且熟悉有关这些建筑的一切,有关它的出现的理由,有关它惊世骇俗的独特,有关人们对它的创造过程,有关它的一切故事;应该有这样的造物情。

在谈修复和维修之前,不得不问为什么要这么做?是通过建筑的延续来延续人类的精神吗?建筑作为一种人类精神要素存在,在时间范畴的延续和对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那么,人为什么需要它?需要的实质是什么?我想这应该跟人性,人的原始情感和历史有关。

16世纪乔治奥·瓦萨里指出:“比起那些艺术品残破的躯干、没有头的四肢或因其他任何方式残缺或不完整的塑像,被修复的古代遗物必定呈现出更多的优雅。”由此,产生了关于原作与复制品的区别和考考古复原的讨论。

温克尔曼不仅关心艺术品自身的美,而且相信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的途径,在于对这些艺术品的模仿和学习。因此谨慎地鉴定和保存古代艺术品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谦逊地在已有的基础和水平上发展;抛弃过去,抛开一切,并不意味着新,也不是进步,更加谈不上比较的优越。

艺术品属于它们所在的文化和地理背景,艺术品是有生命的、有姿态的,以其独特的方式生存,展现给所有有缘得见的人并感动感化他们。因而,艺术品是自己的,是自由的,它虽由人创造惊现于世,但这种造物情因创造者身份不明,因创造者生命有限而使得艺术变成孤独的自由物而不属于任何人。

卡诺瓦认为希腊人能够从事物的表现中观察到本质,提炼精华,“因此我们不应随意触碰这些杰作”,“即使有在高超的仿制手艺,终究还是仿制,另外,仿制行为也不可能完全重现原作者的天才智慧···尊重杰作是一回事,仿制则应另当别论”。修复既是一种仿制,而代替仿制的正是保护。而保护的要求则是真实,用所有的热情和细心对待这些遗迹,像对待爱人一样,给予充分的关注,不让她遭受哪怕是最小的损坏。修复更多的带有重塑完整性的色彩,而我们对于遗迹的了解程度,模仿创作水平会使修复后的遗迹变得不真实,失去原有的灵性;修复性的保护原则无疑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它多少会带有修复者的品味、偏好和模仿再造的瑕疵。而维修则更加显得保险一些,它至少保持了原作的真实性,虽然不能保全。

关于文化遗迹满足当代的功能性要求,很多建筑,尤其是纪念性建筑是不具备功能的,也许在它产生的那个时代是赋予极大纪念意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意义一旦消失,我们就会考虑它的历史意义,和旅游经济利益意义。而那些具备功能性的建筑遗迹和文化遗产,例如旧的北京四合院、胡同,它们的功能性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原本的居住区变成商业区之后,我们应该去保护什么?因而我们对于遗迹的保护不能只看功能,只注重经济诉求。

关于文化遗产真实性中的人性。在机械化,在工业化,在现代化以前,人类的造物大部分是靠手工打造,无论在建造时间和创作构想上的耗费,其成本都远远超越现在这个时代。因而其造物偶尔粗糙不够精细化,偶尔奇巧富有创意,偶尔简单实用化,偶尔繁琐彰显华丽;无论是粗糙还是奇巧,无论是简单还是华丽,它总是保留这人性中最原始的东西,包含着人的基本情感,人们总能感受到它的平静、温馨;Pevsner对复兴说道:“每一个复兴实际上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或者一群人的懦弱。”。

单体建筑与建筑群的保护;Preservation保持现状,固化不动,但最要命的就是一个事物在历史中是变得,而历史保护则让它不变。Conservation一般针对于资源,特别是接近枯竭的时候,意思是如果不保护,它就越来越少,最后枯竭。这两种保护都是跟依赖时间发展变化的历史作对,跟自然发展变化作对。

儒家云:“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科学的工作应该更加客观,对其被保护的对象应该更加熟悉和了解。

结束语:

所谓的保护就是在时空旅途中建立起一座座驿站,现代文明已经走上了它的人生路,文化遗产保护就像是那个远方的太阳和对回家的渴望,如何走的更加轻松就需要深刻的认识自己,找到那个能看见太阳的方向,来去自由,一切都变得很真实自然,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无需做作。

参考文献:

[1]科学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积极打造云冈学研究高地[N]. 大同日报,2021-05-02(003).

[2]梁岩妍,王小芳.比较法视野下的文化遗产私人财产权法律保障模式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19,13(02):90-95.

[3]王贵祥.“大壮”与“适形”——中国古代建筑思想探微[J].美术大观,2015(10):90-93.

[4]维特鲁威,陈平.《建筑十书》[J].中华建设,2013(06):52.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
无间地狱中的“泣儿”
试论中美体育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曲艺传播与身份认同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英语专业定向生交友圈子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