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频率频道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如何借势用力

2021-09-10 07:22牛作交孟晓光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5期

牛作交 孟晓光

摘要:当前部分广电媒体在融合发展中存在多种问题。本文聚焦于广电媒体频率频道,结合案例,归纳出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上频率频道可以借势用力的四个路径。

关键词:媒体深度融合;广电媒体融合;频率频道融合;借势用力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5-0100-02

一、引言

从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审议通过,到2020年9月《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印发,六年时间里,中央对媒体融合发展提出的目标越来越明确: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深化主流媒体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1]。

二、广电媒体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媒体融合发展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最初的转观念、做产品、建平台,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现在进入全面发力、构建体系的新阶段,这是全媒体时代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目标[2]。媒体融合走到今天,广电媒体有成绩,但也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新挑战。

(一)体制机制相对落后,人员配置和生产模式待优化

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但如今还有相当一部分广电媒体,提起融合发展就是在领导班子里设置一位专管新媒体的领导,而负责广电媒体和新媒体的依旧是两拨人,从管理机制到内容生产依旧是“两张皮”,没有做到相关机构融合,也很难做好新闻业务、资源要素的深度融合。

(二)傳统媒体产能过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不足

截至2019年底,全国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批准的各级广播电视台接近2500个。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2020年11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其中指出要加快推进频率频道和节目栏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办频率频道、优化节目栏目,对定位不准、影响力小、用户数少的坚决关停并转[3]。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虽然意识到了传统广电媒体产能过剩,但由于人员编制、广告收入等因素困扰,各级广电媒体在精办频率频道方面进程比较缓慢,改革动力明显不足。

(三)内容生产上“自娱自乐”,受众缺少反馈路径

部分广电媒体在内容生产方面依旧偏向传统媒体,新媒体产品只是广电节目或者新闻报道的附属产品和衍生品,对新媒体独立策划、生产产品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生产什么样的新媒体产品没有用户端的大数据支撑。新媒体的特点是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融合发展需要广电媒体内部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从前期策划执行、后期制作推送到受众体验反馈,需要所有岗位的参与配合,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点还远远没有达到。

三、广电媒体深度融合中的有益探索

广电媒体在深度融合方面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有一部分广电媒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体制机制融合方面,从全国广电媒体实践来看,近年来一些先进台(集团)开始告别“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简单合并方式,进一步探索组织架构的深层次融合,正在着力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比如山东广电推出自有MCN机构——Lightning TV,聚合全台各频道、栏目、主持人资源,通过布局建设MCN机构、深耕垂直IP内容,完成大屏资源在小屏上的价值升级,实现媒体融合转型。湖南娱乐频道整个频道向综合性MCN机构转型,频道200多人,仅剩六分之一左右的员工没有和新业务产生直接关联。同时,主持人也变身网络主播,开设自己的垂类账号,与用户进行深度互动沟通并进行直播带货。

在内容生产方面,广电传统媒体的优势体现在内容的权威性、准确性上,新媒体产品应将这些优势发挥出来,使受众更乐意接受。目前,一些广电媒体正在强化内容生产定力的同时,把正能量和大流量结合起来,用心用情制作有品质、有格调的新媒体产品。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自主研发的“用户智能服务平台”为例,它基于大数据,获取全平台、全渠道用户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持续完善用户画像,基于用户画像确定新媒体产品的生产,并对用户进行作品和内容的智能推荐与精准推送,将广电传统媒体优势很好地融入新媒体产品生产制作、内容推送、受众反馈的各个环节[4]。

四、广电频率频道在媒体深度融合中如何借势用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各级广电媒体的频率频道作为最小生产单位,在日常运营中对上应执行台(集团)深度融合的大政方针,对下需要统筹整合自身资源,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推进深度融合发展,更具现实操作意义。但现状是大部分频率频道自身并没有力量组建“中央厨房”式的机构,也没有资质成立面向市场的“公司”,这种现状下该如何结合自身优势推动深度融合?可以从四个方面借势用力。

(一)组建“先头部队”,明晰部门定位

频率频道在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由于还有传统节目制作播出任务,所以不能全员一次性转向新媒体平台。为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目前大部分频率频道都抽调了一部分员工组建了自己的新媒体部门,但对新媒体部门的职能定位却不甚明了。频率频道内部组建的新媒体部门到底是负责平台运营,还是一体负责新媒体产品采编制作和推送?从现实来看,很多频率频道都在探索中。广电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并不是要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态消失,而是要使广电传统媒体的优势在新媒体平台得到展现,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为实现这一目的,频率频道层面组建的新媒体部门应该充当融合发展的“先头部队”,主要作用是熟悉各新媒体平台的属性并将其运营发展好,为频率频道融合发展“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成为频率频道融合发展的催化剂。

(二)做好“孵化器”,统筹节目用好主持人

随着短视频市场的发展,广电媒体目前纷纷加大了短视频制作力度,加快进军短视频平台。针对这一现状,频率频道可以依据短视频平台或者第三方平台的特性,分批次根据频率频道节目或者主持人的特点,打造适合新媒体平台发展的样态,并探索出一条将成熟栏目推向市场的路径。例如河北综合广播依托知名的广播节目《建楼开讲》,依据抖音平台的特性推出了新媒体评论号“歪楼正说”,上线一个月粉丝增长了30万。频率频道在媒体深度融合之路上要起到“孵化器”的作用,可以利用频率频道新媒体部门的前期工作成效,将节目和主持人统筹包装上线,充分挖掘节目和主持人的优势,逐步实现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运营,打造广电线上和新媒体端的“双红”效应。

(三)做内容“生产商”,发挥好采编团队优势

在内容生产方面,广电传统媒体的优势体现在内容的权威性、准确性上。目前,频率频道节目中都有大量的编辑记者,频率频道在媒体深度融合方面,要充分发挥这些现有人员的主动性和优势,利用好手里的记者编辑资源,做好内容“生产商”。频率频道可以根据各新媒体平台的需求,对记者策划的采访题目提出要求。记者采访完毕,除了要交出传统音视频稿件外,还需要完成新媒体平台稿件采制的任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频率频道在新媒体平台投放内容的原创性、权威性和准确性。此外,遇到重大的新闻采访活动,频率频道层面要拿出广播端和新媒体端的统一策划案,推出广播电视报道、短视频、海报、H5等全媒体产品,交由频率频道采编团队一体执行,实现频率频道采编力量在传统广播端和新媒体平台一体化考核的融合目标。

(四)推動新媒体端“反哺”传统端,实现深度融合

新媒体平台迭代升级日新月异,从微博、微信到抖音、快手等,每一个现象级新平台的出现,都在推动主力军转移主阵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也在积极推动广电“去产能”,将优质的资源转向新媒体。但现实困境是,许多频率频道人不够用,受众对频率频道生产播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各个部分的人手都不敢减。要想走出这一困境,频率频道在策划节目或者报道时,不妨打破界限思维,传统广电端的优质人财物可以流向新媒体,新媒体平台优质的资源同样也可以向传统端回流,实现新媒体的“反哺”。例如,河北综合广播在抖音、头条号开设了“文化冀忆”账号,目前产品市场表现良好。同时,频率又将针对新媒体端制作投放的作品,放到传统广播节目中播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节目因人员减少遭受的损失,可以说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

五、结语

媒体融合走到今天,有成绩,更面临诸多新挑战。本文结合实例进行了一些不成熟的探讨,希望能够给业内人士带来一点启发。广电媒体深度融合之路无论怎么走,频率频道都应该在内容生产、形式创新、渠道拓展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借势用力,树立唯有“深改”方能“深融”的理念,积极探索,逐步构建满足受众新需求、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融媒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策,http://www.gov.cn/ 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2020-09-26.

[2] 徐麟.从六个方面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理念、路径和方法[EB/OL].中国网-本网独家,http://news.china.com.cn/txt/2020-11/19/content_ 76927372.htm,2020-11-19.

[3]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新闻,http://www.nrta.gov.cn/art/2020/11/26/ art_113_53991.html,2020-11-26.

[4] 田蜜.广播节目与新媒体融合现状研究[J].科技传播,2018(15):22.

作者简介:牛作交(1983—),男,河北保定人,硕士,主任编辑,研究方向:广播频率融媒体发展。

孟晓光(1986—),男,河北保定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广播记者融媒体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