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接受研究综述

2021-09-10 22:55刘雅静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4期
关键词:古典诗歌古代文学

刘雅静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接受美学被引入中国以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被迅速扩展,因此至80年代中期,人们将接受美学之方法论广泛应用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古代文学的接受研究多以诗歌的经典作家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故本文在简述国内古代文学接受研究的同时,以古典诗歌接受研究的个案为例做简介,以期达到通过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学学科接受研究。

关键词:古代文学;接受研究;古典诗歌

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已经快难以为继,因为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研究空间已经不大。但自20世纪80年代接受美学引进中国后,学者们的研究视野迅速被打开,开始了读者接受研究文学,而几千年的中国文学作品和各个朝代读者的接受,为文学接受史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开辟了新的学术增长点。将中国古代文学与接受美学结合起来也逐渐成为研究中国文学的新方法。而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是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所关注的聚焦热点,因此从古典诗歌接受研究中可窥见古代文学接受研究之洞天。

我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国文学史的最高峰,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而又丰厚的文学遗产。后世的人们在对其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中,不断在产生着变化。艾布拉姆斯在其著作《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对文学的把握必须看其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读者对作品接受时就是一个对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不仅赋予了我国古典诗歌新的活力与生命,还为其传播增添了新鲜的动力。以往对古典诗歌的研究多着眼于作品、作家、世界层面。世界层面如作家生平事迹的考证; 作品层面如思想内容或艺术特点的研究。但往往忽略了读者层面的研究。我们应该了解,凡是能够经过时间的淘汰而流传至今的作品,早已不仅仅是作者最初的创作,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产物,因此,对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我国古代文学的个案接受研究主要集中于古典诗歌,对于古典诗歌的接受研究,也是有些着眼于作品本身,有些着眼于作者,还有些把一个阶段具有共性的作品综合在一起。对于作品的接受研究,研究先唐时期古典诗歌比较有影响力的应该是对《楚辞》的接受研究。《楚辞》的接受研究虽然没有系统的专著出版,但学者们对其的论述也并不少,多以论文形式出现。如刘梦初《论贾谊对屈原精神的接受》、孟修祥《论初唐四杰对楚辞的接受与变异》、蒋方《唐代屈骚接受史简论》、张宗福《论李贺对〈楚辞〉的接受》、叶志衡《宋人对屈原的接受》等,多为研究唐宋时人对《楚辞》的接受状况。研究先唐时期古典诗歌着眼于作者的主要是对陶渊明诗歌的接受研究,如李剑锋的著作《元前陶渊明接受史》,他力求从共时形态和历时形态两个层面上来进行陶渊明接受史的探讨。刘中文《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按照唐诗的发展线索,既全面又有侧重地为读者展现了唐人对陶渊明思想与艺术接受的历史特点,阐述了陶诗与唐诗之间复杂而深层的关系。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历时悠久,唐诗宋词更是诗歌国度中千酿百锤的锦浆玉琼。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承认其为古典文学的最高峰,并喜吟乐诵传扬至今,足可窥见大家对其广泛的喜爱、接受。因此,唐诗宋词的接受研究在学界可以说是最火热的。且这一阶段的接受研究主要以名人名家为单位,系统研究其作品。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有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李商隐、柳宗元、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诗人。台湾学者杨文雄《李白诗歌接受史》以古史辨入诗学,主要研究李白的影响史、效果史、阐释史等。以李白为个案,对其人、其诗的历代影响和被接受过程进行梳理和探讨。而王红霞的《宋代李白接受史》则对宋代李白的接受作了较为具体详细的论述,按宋初、北宋中后期、南宋前期、南宋后期等四个阶段,较为完整地勾勒了整个宋代的李白接受情况并加以探讨。台湾蔡振念《杜诗唐宋接受史》从读者反应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的新观点研究杜诗唐宋诗人的被接受和影响,对杜诗的唐宋接受进行了史的梳理和分析。黄桂凤《唐代杜诗接受研究》按时期分别论述唐代杜诗的接受研究,分为盛唐、中唐、晚唐五代三个时期。杜晓勤的《开天诗人对杜诗接受问题考论》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对中唐诗人对杜诗接受的研究。李丹《元白诗派元前接受史研究》主要研究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四人的诗歌在唐五代和两宋时期的接受情况。除此之外还有尚永亮《论宋初诗人对白居易的追摹与接受》、赵艳喜《论北宋晁迥对白居易的接受》等论文对白居易的宋代接受进行了论述。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对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的接受情况进行了研究,如陈文忠《〈长恨歌〉接受史研究》、陈友康《〈长恨歌〉的文本接受史分析》。刘学锴《李商隐诗歌接受史》一书分为“历代接受概况”、“阐释史”、“影响史”三个部分来探讨李商隐诗歌的接受史,重点是“历代接受概况”,以大量的文献梳理排比了一千多年来的接受历程。米彦青《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从地域文学、家族文学、女性文学等几个方面详尽地阐释了李商隐诗歌在清代不同时期呈现的表述样式,运用接受理论对清代李商隐的接受作了宏观的研究和个案分析,进一步梳理了清代诗史上对李商隐的接受。杨再喜博士所著《唐宋柳宗元文学接受史》探讨了唐宋时期柳宗元的接受情況。张璟《苏词接受史研究》立足于苏轼词、历代词学论著、选本以及创作词集,兼取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注重于“变”的立论点,从文体正变、词史流变、词风消长、时运盛衰、才性各异等各个方面,对苏词在宋金元明清的接受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仲冬梅《苏词接受史研究》以历代词话以及文人笔记中散见的有关东坡词的议论为主要材料,分别从苏词接受史的历史嬗变、苏词接受史的微观透视以及苏词经典阐释三个方面对苏词接受史进行了研究。程继红《辛弃疾接受史研究》探讨了辛词的接受情况,上编从南宋庆元以前到当代各大学通行的词选本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 18 种选本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以总结归纳历代辛词接受与消费的规律;下编通过自南宋至近代王国维的评论,探讨批评史中的辛词接受情况。朱丽霞《清代辛稼轩接受史》则分别对清代词人对辛弃疾词创作方面和词学观的接受进行了研究。此外,还有对元好问诗歌接受情况研究等。汗牛充栋的唐诗宋词接受研究论著包罗了效果史、阐释史和影响史等线索,充分显示出古代文学接受研究取得的突出成就。

毫无疑问,我国古代文学接受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比如其革新“集注”“集说”等传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学术方法的现代转型,复苏了许多备受冷落的史料,重新挖掘了其美学价值,唤醒了传统的学术形态,使其得以有新的发展;比如其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术视野、丰富了传统固化的学术思维;甚至可以说,其与创作史研究的互补构建了文学史体系的新格局。但是,我国文学接受研究至今不过三十余年,还在茁壮成长的过程中,因此必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解决。首先,古代文学接受研究的宏观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时间接受情况梳理与空间接受情况梳理的结合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而且目前的研究状况,名家经典的个案研究居多,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多集中于唐宋时期,研究面稍显狭窄。如能将主要的经典作家作品与次要的冷门作家作品相结合,以得到接受情况宏观研究更高度的学术价值,那么将为我国文学接受研究继续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小议高中语文的古典诗歌教学
提升古代文学课堂教学质量方法研究
从近代英汉文言译诗的发展看古典诗歌革新的困境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
中职语文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策略
巧解古典诗歌“景语”中的情感元素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