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己,由己,求诸己”的修养态度

2021-09-10 22:55谢梦玲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4期

谢梦玲

摘要:要学会做人,养成健全人格,就需要不断修养,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为己,由己,求诸己”的基本修养态度,告诉人们要有修养的自主意识、主体担当和反省意识并且去不断的积极实践,充实、完善自我。

关键词:为己,由己,求诸己

朱子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而已。”[1,259]要学会做人,养成健全人格,就需要不断修养,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为己,由己,求诸己”的基本修养态度。修养不能求诸鬼神、他人而存侥幸心理,一切都要从自身找原因,要求、反省自己。

面对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紊乱社会,孔子反省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周公制礼作乐,丰富明备,但贵族们的堕落使得这套礼乐被破坏、成了形式。“周文本身并不是不实用,如果你本身有真生命,它一样可行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使人的生命站起来”。[2,54]一方面,孔子把礼乐问题转到实现人的真生命上,另一方面,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2)不管性是善是恶还是无善无恶,这里突出了后天修养的必要性。不论天资如何,只要去不断努力,去耕耘,总是会有收获的。“人的善恶高下不是先天带来的,是在后天习得的,所以人要提升自己,成为有德君子,必须通过学习修养;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人是可以通过学习修养改变和提高自己的。”[3,69]

钱逊提出:“关于修养的态度,《论语》讲到三点:为己,由己,求诸己。都有一个己字,落实到‘己’,可以叫做‘三个己’。”[3,71]

1“为己”的修养态度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24)这里的“为己”和“为人”和我们现在通常的理解不一样,何谓“为己”与“为人”呢?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6,12]所谓“为己”,即是为了自身的道德学问而修养学习,去成就、完善自我。“为人”则是装饰自己以卖弄、谋取名利,做学问只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所以孔子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13)

儒家的“为己”之学强调自身的修养功夫,但并不是离群索居、界断人物,而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30)是“修己以安人”。正如伊川说“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5,156]一切都要以自己为出发点,先从自己身上做工夫,再推而广之,立人达人、福利社会。所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20)君子之所以在意自己的名声有没有被称赞,实际是在意自己是否有为善之实,一生有没有为社会做出贡献、造福人群。

君子以“为己”作为“学习修养的最根本的态度”[3,71],将关注点放在自身道德学问的提升上,立志于道,对衣食起居、功名利禄则“素位而行”,对于“恶衣恶食”也不以为耻。他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学而·14)。他们以“为己”为价值取向,“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32),全力以赴去成就自我,对于事上的成功与失败则尽人事听天命,对于时势之不遇、他人之不了解也不怀怨恨之心。所以“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23)君子通达于仁义,不断进乎高明;小人醉心功名财利,离道愈远。

2“由己”的修养态度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1),颜渊向孔子请教仁德,孔子告诉他克服自己的邪见妄念,“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4,174]而这“克己复礼”以践行仁德的工夫“在我而不在人”,全凭自己,不是靠别人。仁德是自己身心之事,不在外面、不是他人给的,修养仁德需要自己反而内求、身体力行。

关于人生追求的东西,孟子分为两类:“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尽心上)修养身心,在學问道德上完善自我,成就健全人格,是“求则得之”的一类,只要自己全力去做,就可以有得。 所以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6)仁德的修养,不要担心自己力量不够而不去做,孔子鼓励大家不要畏难,仁德并不是不可捉摸的、高远的,只要努力就能做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30)。

修养关键在于自己立志发心并坚决去做。面对冉求的:“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12)冉求并不是力不能及而做不到,是还没去做就画地自限、自甘堕落。孔子在子罕篇里说道:“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19)夫子说譬如挑土来堆成山,再有一筐土就堆成了,却在这个时候因为疲惫退缩而停止,这是你自己放弃的。又譬如在平地上堆山,就算才只倒了一筐土,倘若决意前进,还得你自己去坚持去努力。进德修业,都在于自己。“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5,114]在有人借用“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这几句古诗说道太遥远了实在是难以捉摸时,孔子说:“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子罕·31)是你自己不去用心、不去努力,如果真去花心思,道是一呼而至的。

3“求诸己”的修养态度

关于“求诸己”,钱逊解释道“诸,是求之于,或者求之乎。之乎这两个字连着念,就是诸。求诸己,就是求之乎己,就是要从自己本身来要求。”[3,81]孔子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21)君子面对一切都反求诸己,要求、反省、充实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小人则总是从外部、从他人身上找原因,苛求他人,遇到不顺的事就怨天尤人。孔子并用射箭来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5,24]

求诸己的修养态度是孔子教育的重点,在《论语》中多次被提到。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1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1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30)君子不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怕没有职位、地位;君子担心在意的是自己本身是否有真本领、有德行,是否了解他人,正如程子说:“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5,72]他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15)

正如牟宗三所说,孔子:“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体”。[2,54]“为己,由己,求诸己”的修养态度告诉人们要有修养的自主意识、主体担当和反省意识并且去不断的积极实践,充实、完善自我。“‘三个己’”体现了一个精神:立足于个人的自觉。启发个人的自觉,依靠个人的努力,靠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提高全民的素质;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3,84]不管是道德修养、做学问还是干事业,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发愤前进,至于能达到什么程度,则尽人事听天命。

[1]朱熹.朱子语类汇校[M].黄士毅(编),徐时仪,杨艳(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3]钱逊.孔子的活法:《论语》里的人生之道[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