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华与绿色长城

2021-09-10 07:22呼延贝贝
百花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国画创作互联网

呼延贝贝

摘 要:2020年突遇疫情,笔者即将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封闭禁足之际,进入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摸索中,作品以三北治沙劳动场面为题材,进而思考图式和精神内涵的问题,尝试将平面构成和写意语言在画面融合的图式,表达内心情感和审美追求。作品展出后,获得西安美术学院创作二等奖和杨晓阳奖学金的荣誉。从创作一直到最后线上毕业展览和评奖,许多工作都是借助互联网完成的,体现了当下互联网参与美术创作和展览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互联网;中国画;创作

人类运用图画记事和表达情感远早于文字,17000年前绘出的野牛在法国的洞穴墙壁上奔跑翻腾,其视觉效果与内容让后代的观看者心潮澎湃,深深为之打动。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审美表达也有了更加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图式,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实时传播。毕业创作在构思之初,首先思考的是历代画家们共同面对的问题:作品的力量来自哪里?唐代张彦远有言:“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他认为绘画的主要功能在于其内容的教化功能和社会意义。大卫·霍克尼说:“绘画的生命在于笔痕,笔痕的力量来自有意识的运动。”他更注重画面的形式因素,认为单纯的笔触和肌理之美就能为视觉带来冲击性的感受。毋庸置疑,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互联网时代,对绘画创作者而言,二者大多有所侧重,能够兼顾集大成者少之又少。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绘画的审美要求向西方靠近,呈现出疏离宏大叙事,强调个体感受和诉求的快餐特质,绘画创作中更加注重形式因素,追求现代性。因此,今天的美术作品整体呈现出与生活的距离拉大、对内容的重视不够、作品的力量感和社会责任感减弱等互联网时代新的问题。以上问题成为我在创作思考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我想应该把握住内容对社会有益、图式不脱离时代的原则。

我将作品定名为《原上·流华》,用风沙飞扬的感觉寓意岁月的流逝,原上指向北方和边关。那一段时间因疫情影响被迫隔离禁足,导致难以及时向指导老师当面请教,加深了焦虑与痛苦,只好借助互联网的资料加以参考,同时在线上与老师交流。尽管最终的作品有许多不满意之处,但敝帚自珍,仍然觉得这是一段令人感动和难忘的经历。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艺术专业毕业生都是在互联网线上展览和评奖。我希望自己作品中的劳动者在风沙中劳作的身影,以及用辛勤汗水播撒绿色希望的场面,能够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化作激励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一、因为一次赴沙漠写生中的感动和震撼,“治沙造林”被确立为创作的主题

2018年秋季,学校组织绘画专业学生赴内蒙古写生。进入内蒙古正蓝旗不久,我们看到沿公路边有成排的草垛堆起,连绵不断从车窗外闪过,后来得知这些草垛是用来治沙的材料。车继续前行,便看到了正在空旷的沙地里固沙防风的农民,他们把草垛上的秸秆扎成排状,栽进沙地里去,将一望无际的沙漠隔出成千上万个小方格,在荒漠中排列延伸直到视线的尽头,场面十分辽阔壮观。这种“草方格”的治沙方法是劳动者在长期防沙治沙过程中摸索出的经验,效果非常好,通过防风固沙和植树造林等综合治理,还可以培育出适合沙漠生长的经济作物,形成良性循环,改善当地的植被结构,并影响周边的大生态环境,农民亦可获得经济收益。这次写生中最让人难忘的是那些治沙农民的形象,他们黢黑的脸上满是尘土,默默地在沙地中埋头劳作,外面繁华热闹的文明世界似乎与他们无关。这些劳动者的身影在一望无垠的辽阔沙漠中显得那样渺小,但这些渺小的人却在一点点地改变着无边无际的大沙漠,影响着周边的环境和气候。

写生结束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灵的震撼引发了创作的冲动,我想在毕业创作中画出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用作品表现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坚毅的力量。互联网资料显示,三北沙漠地区从古至今都以气候恶劣著称,清光绪年间陕北靖边县知县王沛棻所写的《七笔勾》中开头就说:“四月柳絮抽,山川无锦绣,狂风骤起哪辨昏与昼,因此上把万紫千红一笔勾。”道出当地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的恶劣状况。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持续投入巨资和人力种植沙蒿、沙柳、沙棘等耐旱植物,尝试以人力改造沙漠的环境,并以飞机播种草籽的方式植树造林,配合地面人工扎网格固沙植树,其间涌现出宝日勒岱、牛玉琴等治沙英雄。至今七十余年过去,大片的防护林已经在发挥作用,当地的风沙不再肆虐,成排的绿树随处可见。但正如我们考察所见,治沙的人们依然在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着,然而,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几十年努力所取得的骄人成就,社会给予的宣传力度并不尽如人意,在绘画表现和其他艺术形式上也看不到有影响力的相关作品。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应该从艺术创作的当下状态来看,新时代艺术家们追求自我个性的表达和多元的选择已成为常态,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建设发展的作品寥寥无几,治沙绿化之类的题材自然难以成为热点,难以纳入文艺创作者的视野。

艺术的主题性创作经常与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但画家对内容和主题的选取,则又受创作风气和文化思潮的影响,在今天个性自由表达的时代,注重形式的作品大量涌现,而选择主题性创作或可成为另类。但综观经典绘画作品,又有那么多与时代呼应的作品,如达维特的《加冕礼》,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石鲁的《转战陕北》等等都成为艺术史上璀璨的明珠。这些绘画均立足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反映时代热点和社会大变局中动人心魄的瞬间,才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具有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选取治沙绿化的劳动者作为绘画创作的内容,意在歌颂劳动者,歌颂伟大时代,试图将主题性绘画创作与积极的社会意义相呼应。

二、互聯网时代的美术创作如何构建美的图式和感人的人物形象

创作主题和题材确定以后,我开始在网络上检索文献,搜集浏览相关的资料,同时翻检考察途中拍下的照片,尤其注重图片中人物形象、神态的感染力。画面图式设计时主要考虑到几个方面:一是视角的选择;二是如何用写意的笔墨去塑造人物;三是画面构成的形式因素与情感表现的关系相适宜的问题。从相机型视角的画面,到多焦点透视和低水平线平视两种图式都曾试过,效果并不满意,人物之间的组合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想,主体不突出,构想中的大场面没有充分表现出来。在小稿构图调整的过程中,我不断通过互联网大量翻阅相关类型的创作范例,分类研究,获取其中有益的因素,希望借此跳出固有思维惯性得到启示。这样的网上读画颇为奏效,为创作构思带来了灵感,画面中的人物形象逐渐在我的脑海中清晰起来,形式因素和人物形象的个性表达都有了较为明确的构想。

创作构思过程中,笔者对卢沉和周思聪的代表性作品下功夫反复咀嚼,尤其是他们在《矿工图》组图中对于历史瞬间的表现方法,画面中传统的墨色构筑起非凡的空间张力,作品的主题、形式、人物、笔墨相互融合,都在为同一幅作品的画面增色,相得益彰。受此启发,我将大的画面进行了切割,在确定主要的人物位置和形体后,其他人物和景物的安排大概有了几种可能。首先在画面中又加入一些象征元素,如空中飞舞的红色围巾,还有背景中几个比较抽象的人物形象,以及伸向天边的方草格等等;其次,植入一些叙事性的元素,使画面拥有故事情节感,因此,在细节上对人物造型方面加强刻画,将劳动、休息等几个场景作为空间因素叠加到一起;最后,考虑到叙事的情节和人物的融合,画面的各种元素需要协调,人物的神态和衣着打扮要相适宜,都有素材在细节上的支撑。创作的过程是在不断调整和思考中度过,在互联网上大量浏览经典作品时,笔者也会感叹,前辈大师体验不到这样的效率。

绘画的审美标准从传统到现代有着很大的转变,在现代绘画中往往用平面分割的方式构成画面上大的基调,这样的方式对画面的构成有着特定的要求,规定了其中的元素必须与整体相适应,细节与细节关系形成的结构要平衡,只有将这种关系融入整体布局,才能提升画面的层次感和丰富性。其次,要将主体人物形象塑造得结实有力,形成画面的重心,才会达到画面的平衡有序、主次相宜,還要防止过度追求细节而破坏大效果。

三、互联网对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参与及影响

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更加频繁,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同得到提升,艺术创作和展示的方式不断变化和拓展,互联网、微博、微信都变身为艺术展示的平台,因此,中国画得以通过网络在全世界更广阔的范围传播。面对互联网时代全球逐渐趋同的审美观念,我们的民族精神如何在现代绘画创作中体现?中国画的创作又会出现什么样新的审美要求和时代特色呢?

“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澹,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初盛唐之句,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丽而渐渐薄矣;……”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论影响甚大,他认为审美会随时代转换,笔墨也要与之相适应。艺术创作的时代问题本质上就是审美问题,时代一变审美观念就会随之而变,原来认为是美的东西会变为丑的。审美观念既受时代的影响,也与个人的喜好相关,个体审美受到社会语境的影响,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审美认同会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发生改变。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家已经不会再为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差异而孤芳自赏,新时代的审美一定是开放的、互融的、趋同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考量,任何时代的审美都会被主流话语权者所引导或强力掌控,艺术家个体所表达的审美观念难以脱开时代的潮流,即使进入互联网时代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人物画创作出现了多次转向,渐次摆脱“徐蒋”体系和“文革”模式的影响,从写实到写意,从集体意志到个人情感,画的尺幅越来越小,画家从画面的背后走向前台,在文化观念上则进入对现代性和乡土性的探讨。八五美术新潮运动,李小山先生“中国画穷途末路”的论调一出,大批拥趸群起呼应,自此,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杰作不断的宏大叙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受到重创,艺术家们开始更加关注对现代图式的探索和个体情感的表达。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的图式和内涵整体出现重大转向,国家级大展获奖作品的导向作用,开启了改革开放以来美术创作新的思路,尤其是主题性绘画如何发展引发争议。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邢庆仁《玫瑰色回忆》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国画金牌奖,这幅作品用灰色的调子表现红色革命题材内容,走出了红色题材一味歌颂的窠臼,开始触及战争中的人性价值和女性生存的反思和追问,这种更深层次、更普遍的价值观,毫无疑问是受到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影响下出现的创作思路。此作获奖后,蔡若虹先生首先在《美术》杂志发文质疑,掀起了全国美术界关于革命题材如何创作的大讨论。如果要梳理改革开放后中国主题性绘画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玫瑰色回忆》的获奖应该具有一种符号性的意义。

今天,互联网深度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推动着全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艺术创作也出现了两个新的特征:一是较于传统主题性中国画创作,水墨和彩墨等新手法,西方艺术中表现和抽象的元素,甚至一些综合材料等都会与中国画相融为一体,作品中的表现对象大多由国家精英转为普通大众,色彩由强烈变为柔和,试图将艺术性的表达与乡土性的民俗审美融合对接;二是艺术家们对传统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的思考和理论不断地进行讨论,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形成清晰的共识,但艺术消费已经有了国际化趋势,比如,国画作品频频出现在国际化拍卖会上,并突破了亿元高价,直追欧美绘画的价格,拍卖成交的消息也会迅速传遍全球。因此,一部分具有传统功底的国画家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在全球化时代被迫接受西方观念而陷入痛苦,也会对中国画的未来发展感到迷惘。

从绘画本身来看,现代性应该是随着互联网的贯通打破中西绘画的观念壁垒,相互认同,开放共融。中国主题性绘画也应该在此基础上创新,走向民族精神与现代审美的和谐相处。文化模式随时代发展而变,因地域不同而形成差异,中国绘画的未来应该将现代性思维融合于中国传统绘画观念,以包容的心态和强大的民族自信拥抱时代,以我们过去大量的经典佳作和艺术流派为自豪,从我们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内部去开掘,从中西融合走向全球一体化的新面貌,这应该是我们中国绘画所努力的方向。

四、结 论

长安画派的艺术主张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今年的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把手伸向了互联网。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人物画创作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视野更加开阔,信息更加便捷,传播更加广泛,互联网能够改变艺术的创作方式,也能左右和影响大众的审美观念。但我们要认识到,互联网毕竟只是工具和平台,数字化有助于我们的艺术创作,但艺术家内心的想法和天赋不能够被替代,海量的资料和信息固然能够激发创作灵感,但终归是外因,它不能够决定个人的偏好和思想情感,也不能替代中国画特有的需要长期磨练的传统笔墨案头之功。中国绘画的传统笔墨一定会在互联网时代展现出新意境和新气象,但必须是基于艺术家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和对生活生命的体验之上的。

(西安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画创作互联网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Jazz
书画名人汇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