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

2021-09-10 07:22丁耀鹏
今古文创 2021年13期
关键词:继承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

【摘要】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这一重要地位,人民群众本身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通过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内涵和精神要义,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人民地位至上论、奋斗目标人民幸福论、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论的角度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对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以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以人民中心;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继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3-0058-03

基金项目:大数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发展的国际视野与未来趋向(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1XNQ003。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同志于2015年11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治国方针理论,体现了我党百年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亦即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也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机械继承,而是关于我党新时代一系列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论断的集合,包括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人民地位至上论、奋斗目标人民幸福论、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论等重要论断。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从与政党观结合、历史地位、奋斗目标、发展成果等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研究这一历史主题,有助于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新时代的发展实践。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认识和理解。

一、初心和使命论断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论断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党要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应当从这前后两种略有不同的阐述比较、理解我党的初心使命。前者我党所强调的还只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即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诚之心,此时我党的这一论述并不成熟,所明确的还只是对人民负责的这一价值指向。后者相比于前者我党不仅强调了初心的维度,更增加了使命担当这一重要内涵。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前一种表述更侧重对我党从革命、建设、改革的最初目标,后面一种表述不仅重视重新审视我党始终所坚持的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同时更强调我党当下以及未来所要达成伟大复兴的目标。不仅具有历史指向,同时更加追求对现实以及未来世界的关照。

关于初心和使命论述实际上是从与政党观相结合的角度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马克思主义具有自己的政党观,马克思主义政党观认为,关于政党发展一般来说具有三个阶段,即建党阶段,夺权阶段和建设阶段,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后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逐步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最终使整个社会进入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壮大基本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观。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旨在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最终建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真正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只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对立,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2]。而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了无产阶级切身利益,在消灭私有制,建立无阶级社会的过程中必然处于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权之外,在探索中国革命应向何处去时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革命最终还是要靠中国的无产阶级即广大的工人和农民。因此,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初心和使命论断,表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是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思想路线、工作方法等都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这一论断,从一个政党的高度重新明确了人民群众的历史性地位、历史性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指导下建立、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新时代,我党强调初心和使命,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政党观的政治高度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

二、人民地位至上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

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动力源泉。”[3]从我党高度重申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从性质、宗旨、工作得失标准等方面进一步理解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而且阐明人民立场是我党开展一切工作时必须坚持的核心立场。

关于人民地位至上的论断昭示了我党未来工作所坚持的根本立场和核心观点,回顾百年党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正是因为团结人民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每一个新生事物的萌发,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贯彻历史唯物主义,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反映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历史主体论的精神,高度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党在提高政治智慧、增强执政本领时必须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放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重新考量人民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这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之一,也是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确证。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鲍威尔等人忽视历史活动中人民群众的作用,转而关注历史活动中思想运动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就是人民。

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5]强调思想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必须依靠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民,因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民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中国共产党科学地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不仅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进一步将人民的利益始终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唯一标准。在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将人民群众的地位推向了新的高度。这不仅是我党理论水平新的发展,也是我党实践工作的目标和要求逐渐明确的重要体现。

三、奋斗目标人民幸福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6]这一论断由“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延伸而出,是人民主体地位原则的进一步阐释。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就必须把人民幸福作为我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

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定义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领域,而且延伸到了精神生活、生态文明、社保体系、医疗卫生等方面,要实现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目标,需要党和人民勠力同心、团结奋进。奋斗目标人民幸福论的提出,为中国当前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即当前中国的奋斗目标不是为了称霸,而是为了实现全体中国人民所憧憬的美好生活,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论断也是我党执政以来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所以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7]。进一步阐明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同时指明了人民群众是实现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力量,没有谁能够解放无产阶级,只能依靠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因此,要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也需要人民群众勠力同心实现幸福生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之后,最终建成的应当是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每个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在这之前,必须首先落实的是人民的幸福生活。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中国共产党在未来一段时间将要实现的发展目标就是共同富裕,也就是人民的幸福。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继承了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历史主体理论,把人民历史主体理论,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实践中进一步把人民历史主体论阐发为奋斗目标人民幸福论,创造性地从奋斗目标的角度给予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新的历史阐释,赋予了这一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对当前中国的发展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也为我党的指导思想贡献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精神内涵,同时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指导党在新时期的治国理政实践,开辟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四、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9]这一重要论断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延伸。这一论断鲜明体现了我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通过保障人民平等发展权利的各个领域彰显我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一系列发展成果最终都是人民群众可以看得见、能够享受的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在内的各领域的社会保障体系。

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论进一步申明了当前我国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广泛地惠及全体人民,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是我党始终追求的目标,共同富裕的发展成果也必须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只要求人民群众奋斗,不要求人民群众享受发展成果。也不是为了过去的封建统治阶级奋斗,发展成果也不是由过去的地主资产阶级享受。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主体和享受发展成果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0]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主要观点,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过程靠的是发展,发展是基础,发展成果依赖于深化改革,没有发展成果,共享也无从谈起,共同富裕也是空中楼阁。我党在实践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的、高质量的战略思想,经过长期奋斗,我党已探索出先富带动后富、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朝着共产主义社会的总目标不断奋斗、不断前进。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论科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主要观点,重新强调了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即人民群众不仅是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是共同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主体,而且,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享有发展成果的形式是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为主,强调公平正义、平等地享有发展成果。这一论断创造性地从发展成果的角度阐明了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五、结论

恩格斯提出了历史发展的“合力论”,恩格斯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過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合力,就是历史。”[11]就是说,历史的最终结果是由各个单个的意志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造成的,每一个单个的意志在形成这种“合力”时都起了作用,但历史发展却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简单来说,所有人所发挥的“合力”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了历史的变迁。即每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作用,但不是所有人发挥的作用都是正向的,只有包括英雄领袖在内的一部分人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而每个人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形成了社会历史及其运行的客观规律,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早已完全区别于以往的唯心史观和英雄史观,找到了社会历史发展与变迁的根源。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继承和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群众史观,逐渐在新时期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包括初心和使命论断、人民地位至上论、奋斗目标人民幸福论、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论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观点。这一系列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群众史观。

总的来说,新时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走群众路线,深刻体现了我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要求我党从国家政治的高度深刻理解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角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总而言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扬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关于人民历史主体论得出的重要论断,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主体理论的原理,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燕赵都市报,2017-6-3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5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2.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1.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2.

作者简介:

丁耀鹏,男,甘肃张掖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继承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对民歌《龙船调》及两首《新龙船调》的音乐对比分析
中国传统服装服饰的舞台表达形式
湖北民间织绣工艺的现代产业化可能性初探
瑶族舞蹈的道具运用与形象塑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解构主义思潮下的当代戏曲艺术研究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