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市场准入 促进公平竞争

2021-09-10 07:22刘畅
中国经济评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市场准入民营企业企业

刘畅

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对加快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就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因此,“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基本方针,将进一步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

“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政策解读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马彬在接受《中国经济评论》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这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扩大开放的必然要求。首先,“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是既定举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举措之一,与近年来国务院实施的一系列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改革一以贯之。同时,“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不断出台,开放步伐越来越快。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是新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金旭认为“放宽市场准入”破除了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降低了企业进入成本和交易成本,使得节约的资金成本可以更多地用于科研活动,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投资和发展积极性。并且通过设置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仅限定投资和经营领域,不对市场主体的性质做出限制,拓展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有利于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金旭指出,中国经济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阶段,要有效实现此转变就必须坚持以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体现了市场经济非歧视原则,有利于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构建公开、透明、非歧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民营企业对于我国当前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营企业在税收和提供就业方面一直占据很高比例。”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廖永松在接受《中国经济评论》记者采访时表示,到2020年下半年,在51JOB上发布招聘信息的雇主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了78%,为三年来的最高。在市场企业中占据90%的民营企业,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创造了70%的技术创新、产生60%的国内生产总值、缴纳50%的税收。并且面对新冠疫情,全球经济都面临下滑的大趋势,中国经济从外向导向型向双循环新格局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放宽”是毋庸置疑的。民营企业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原来的乡镇企业,在中小企业里面,农民工成为就业主体。中小企业成为农民工就业的主要供应者,同时也是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县域以下经济增长最大的动力,为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工作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政策尝试

廖永松强调,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0号),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这首先为“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提供了制度保证。

政府近年来不断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2016年發改委、商务部印发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草案》,在天津、上海、福建、广东四个省市试点;2018年《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正式发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此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在大类划分和细项划分上不断更新,且清单事项数量大量减少。在2020年版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中,禁止准入和许可准入两类事项缩减至123项,相较于2018版的151项缩减了18%,金旭指出。

在金旭看来,围绕“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政府不断简化审批流程,最大程度实现准入便利化。通过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在全国范围内“一网通办”,减少不必要程序和证明材料,缩短企业开办时间,禁止变相审批,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构建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机制。仅2013-2016年我国就取消审批事项1138项,职业资格许可492项。

马彬表示,为落实“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政策要求,2015年国务院提出“放管服”改革,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动力的关键之举。近些年“放、管、服”三管齐下、互为支撑,推动市场主体和就业岗位大幅增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经济韧性和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对抗击疫情、促进经济恢复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落实“市场准入”惠企政策,让民营企业尽享政策红利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市场准入”的惠企政策,切实让民营企业获利,有效提振了民营企业信心、激活民营企业持续奋斗的动力,普惠型政策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作为我国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数量近年来大幅增加并保持较高活跃度,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员企业为例,北京某公司专注于轨道交通乘客出行高端机电装备(信息、安防、支付)的设计、研制和运维,因疫情防控精准政策,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目前公司各项运行正常,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已经逐步减弱。伴随着国家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各种政策出台,让企业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决心。整体来看,公司第一季度各项指标恢复到2019年同期,高于2020年度同期。

不过,中小企业普遍存在“量大面广体弱”的不足,受疫情冲击的影响,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对此,马彬指出,首先,政府应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分类调整优化,留足政策过渡期。稳妥退出阶段性救助政策,同其他政策平稳衔接,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其次,目前我国各级政策体系内容繁多,众多的中小企业更需要惠企政策的解读和精准推送。相关部门和媒体舆论应以更实在的举措和更加周到的服务助推惠企政策落实落地,助力中小企业正确理解、用好用足政策。同时企业本身也要不断“强身健体”加强学习,弘扬企业家精神,做诚信守法的表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确保实现长远发展、健康发展。

金旭建议,要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清理在市场准入方面对企业资质、资金、人员、场所等设置的不合理条件,破除市场准入的各种隐性壁垒。例如,2020年上海市黄浦区修订了《黄浦区推进品牌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将自主品牌、知名国际品牌、公共服务机构等纳入扶持范围,对老字号另行制定符合自身特殊性的综合性政策框架。同时,降低了“品牌企业”的门槛设置,对规模以下品牌企业通过中小企业政策予以支持。

在金旭看来,还要逐步放开电力、石油、铁路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竞争性业务。在新型基础设施、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领域推出一批对民间资本具有吸引力的项目,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加快完善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侵权行为的处罚等方式,为企业营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约束机制。有序清理和废除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措施。畅通各类市场主体有违公平竞争问题的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向社会公布处理情况。

廖永松认为,民营企业中大多数都是原来的乡镇企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放宽市场准入,就是放宽对农民的管制,就是在探索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工商登记制度来说,建议取消“个体工商户”,并且逐步减少“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称呼。因为现在大多数企业都是上市公司,如果以国际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对标的话,所有的企业都应以有限责任公司和无限责任公司进行区分。

廖永松表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全面了解企业需求,在执行落实政策时要尊重市场规律,要保护企业产权,保护企业家安全。目前,对民营企业财产产权的保护是不够的,对民营企业家的理解也是不够的。从理论上,要把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放在同等的市场主体上来看,民营企业同国有企业一样,为社会交税,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为社会做贡献,只有把民营企业真正当作为社会做贡献的企业,才能切实保护好企业在市场运行中的基本财产权,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民营企业对经济发展有巨大贡献,在民营企业中,乡镇企业占据很大一大部分,并且集中于县域以下地区。为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目标,以及2035年和2050年的远景经济发展目标,没有这些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发展乡镇企业是突破我国整体经济双循环的关键点所在,是未来我国经济能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

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外资开放领域

2020年,在国际跨国投资大幅缩减的背景下,中国利用外资逆势增长,全年下来非金融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144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5%。但同时稳外资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为推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国进一步落实开放政策,持续推进做实扩大外资开放领域的工作。

马彬表示,《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外商投资法》、《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等,近两年一系列政策都在推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吸引外资增长6.2%,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吸收外资1767.6亿元,同比增长31.5%。

马彬还强调,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开放。去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国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稳住了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了消费回升,取得了多双边经贸关系新突破。比如,成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成为中欧关系的重要里程碑。签署中柬自贸协定,推进中日韩以及与挪威、以色列、海合会等自贸談判,举办进博会、服贸会等国际经贸盛会等。

金旭指出,2020年我国发布了《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其中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总条目1235条,与2019年版相比增加127条、修改88条,进一步扩大了鼓励外商投资范围。其中,全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增加了65条,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增加了62条。新版产业目录继续将制造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方向,进一步发挥外资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积极作用。同时,进一步鼓励外资投向生产性服务业,新增或修改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区块链技术开发、污水处理设施设计等条目。此外,进一步鼓励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在黑龙江、云南等省份新增农产品加工、旅游开发等条目。在河南、陕西等省份新增医疗器械等条目。在湖北、四川等省份新增半导体材料、石墨烯等条目。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将负面清单的概念从外资准入管理引入国内经济治理,是一个重大制度创新。作为一项重大改革和创新,这一制度的全面实施对我国建立统一公开的市场准入规则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马彬表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打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营商环境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有利于明确政府发挥作用的职责边界,强化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方面的功能。经过多年的实践,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还存在政府采购、招投标、“准入不准营”等显性和隐性壁垒。

“在我们的调研中,政府采购一味追求最低价中标,导致不公平竞争;职业培训市场存在隐形准入限制;‘办照容易办证难’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我们认为,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另一方面要健全制度化监管规则,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提升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公正监管,清理、整合、规范现有认证事项等。据国家发改委消息,《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1年版)》即将发布,我们将持续关注。”马彬指出。

廖永松认为,负面清单自实施以来,经过三轮修订,2020年版清单较2018年的初始版缩减18%,清单之外实施“非禁即入”。负面清单以及相似的清单目录,如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等在全国各地有很多种,目前正在合并精简,这是非常好的改进趋势。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近年来,全国各地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陆续推出了多项优化措施,取得显著成效,全面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开办企业便利度水平不断提升,市场主体繁荣发展。

金旭表示,2017年,国务院推出了《“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全面改革工商登记、注册资本等商事制度。截至目前,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超过40%,工业生产许可证种类压减三分之一以上,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中央政府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90%,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压减74%,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大幅减少。以苏州企业为例,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的“帮代办服务专窗”、“园易融”等各类细化服务平台和行政审批流程简化,2021年杏联药业(苏州)有限公司顺利拿到桩基施工许可证,公司的单克隆抗体生产研发新建项目也加速落地。此外,在复工复产初期,苏州工业园区仅仅利用3周时间现场验收就超过1000家企业,使得苏州雅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中小企业顺利实现复工复产。

在马彬看来,商事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商事改革受益最大的应该是民营企业,全国市场主体1.4亿户,2020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502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2万户。2020年9月,《國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企业活力的通知》推出四个方面12项改革举措,聚焦企业生产经营的堵点痛点,在简政放权上做“减法”,在加强监管上做“加法”。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个非常大的利好,如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让企业少跑路或不跑路,直接利用数字化技术简化程序,帮助企业节约时间、减少负担,值得称赞。下一步,希望加强政策统筹协调,认真组织实施,在加强部门协同、改革市场机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

但廖永松也指出,商事制度改革应进一步推进工商注册制度的便利化。从目前来看,市场主体准入仍然需要跨越注册资本和行政审批两大门槛,导致企业负担过重,且效率低下。民营企业从注册到开业所必经的审批时间,中国比国外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要长很多。因此,亟须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减少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并且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破产制度,简化、规范退出程序。应当积极探索对资产数额不大、经营地域不广或特定小微企业实行简易破产程序,简化和完善企业注销流程,对无债权债务企业实行简易注销程序。

为企业松绑减负,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

马彬表示,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企业活力,这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当前,中小企业依然面临市场需求不足、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经营成本上升、专业人才招人难等问题。建议应尽快研究企业缴纳社保可选弹性基数的政策。自2020年11月起,社保入税已在各省市全面施行,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成本大幅上升的压力。从保市场主体和保就业大局出发,应该尽快研究企业选择弹性基数缴纳社保的可行性。其次,要大力发展存货融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存货是中小企业重要的动产,必须有效盘活,并且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的力度。我国政府采购规模占GDP比重不足4 %,而一些发达国家占10%-15%。且现行预留中小企业份额30%比例的规定已近10年,10年来,中小企业的体量和规模已大大增加。要继续鼓励和支持广大中小企业加强技术研发、产业升级和进行数字化改造。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是危中寻机的主要突围方向,要统筹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整合财税、金融、人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力量,提高政策精准度,全力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金旭建议,一是定期公布、动态更新涉企收费目录清单,不断提高收费政策透明度,严格清理整治违规涉企收费行为。二是加强政府与公安、银行、市场监管等部门和企业的信息共享,简化涉税事项服务流程,完善企业社会保险登记流程,提高印章刻制效率,加快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重点项目审批机制。三是推进注册登记制度改革。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进行住所(经营场所)限制条件实行清单管理,清单之外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四是大力培育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和企业标准的领军企业,推动重点领域高端品质认证,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廖永松指出,我国部分地区还存在着税赋普遍性过重与普遍性逃税并存的现象。在河南省物流市场进行调研时发现,很多当地民营企业拒绝使用税收电子数据系统,这就是由于原有传统的税收方式可以进行适当的逃税。目前我国的税赋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建议政府要进一步细化征税细节,在加强对逃税征管的同时,也要降低税赋,二者要双管齐下,才能有效解决当前税收问题,为中小微企业减负。

“公平竞争与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市场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旭表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在市场准入、经营运行等方面,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显性障碍和隐性壁垒,营造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环境,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另一方面,公平统一的监管制度是民营企业参与公平竞争的重要保障。实施统一公平的市场监管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打击侵权行为,加强优化营商环境涉及的法规规章备案审查工作,激发民营经济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的活力。

为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金旭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和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政策制度,重视征信、融资政策的辅助作用。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征信服务体系,鼓励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风险控制及補偿机制。对高信用民营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对暂时处于困难阶段但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加强救助力度,合理降低民营企业贷款利率水平。同时,激发民营经济市场竞争力和内部活力。加快推动中小民营企业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转型升级。积极培育专业化的高端人才,加强同高校、科研机构的对接以引入高素质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对此,廖永松也表示,我国应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标准,通过持续深化改革,积极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完善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创新涉企工作机制,理顺涉企事项服务职责;并且,要全面规范涉企政策,在检查、清理现行涉企政策的基础上,针对问题和差距及时加以修订和完善;持续加强企业法治保障,在知识产权保护、商事案件和企业破产、关闭、注销过程中,简化和优化处置程序,提高结案效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王成仁在接受《中国经济评论》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互为主体。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一要着力培育优质企业群体。在各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民营“小巨人”、科技“小巨人”、瞪羚企业等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在细分市场有影响、创新实力强、成长潜力大的优质企业,为企业提供成本低、资源集聚能力强、公共服务好的载体和空间。二是加大行业共性应用技术供给力度。国家可建立、重组一批以市场应用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大型国有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作用,吸纳高校、科研院所力量,共同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提供行业共性技术,解决企业技术供应难题,实现大中小企业创新资源融通和协同发展。三是建立关键领域、重点环节产业链图谱,监测重点中小企业生产运行。有必要建立重点中小企业生产运行监测机制,选择涉及国计民生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关键环节、经济增长重要支柱行业的重点企业,勾画“行业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产业链图谱,纳入监测范围,及时收集企业问题和政策诉求,掌握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状况。四是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建立高层次人才供需对接平台,解决企业单打独斗难以获得国际创新人才的难题。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五是强化税收、金融等普惠性政策支持。优化财税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探索实施“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范围,简化申报。健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社会风险资金加大对企业支持。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专项融资服务,提供低成本、中长期贷款。

王成仁强调,大中小企业融通也成为新阶段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大中小企业融通是将大企业的技术、资金、人才、市场和平台优势,与中小企业创新快、机制活、转向准、配套能力强等优势相结合,企业之间各取所需,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资金链、要素链高度融合的发展状态。通过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带动广大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市场准入民营企业企业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自媒体时代我国众筹出版的问题与对策
2016上海民营企业100强排行榜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风险与防范
法治视野下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研究
两亿市场准入原则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