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探析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发展

2021-09-10 07:22张方媛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未来历史

摘要: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政治化时期、人文化时期、平民化时期、社会化时期和政治化产业时期。以史为鉴,我们可以看到纪录片的发展离不开其背后的社会进程。当前,伴随着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市场经济对传媒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用户下沉、受众参与,以及影像技术不断完善的趋势,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纪录片在内容上会体现出对宏大叙事、人文领域、生活场景、个性化主题的更多关照,在形式上会对新兴技术进行更多元的尝试与融合,最终呈现出题材更加多元、内容更加深刻、形式更加丰富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历史;未来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134-03

一、以史为鉴: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梳理

(一)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

自1958年我国电视事业诞生以后,纪录片从纪录电影等形式中脱离出来,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5个时期:政治化时期(1958—1977)、人文化时期(1978—1992)、平民化时期(1993—1999)、社会化时期(2000—2009)、政治化产业时期(2010年至今)。每一时期的纪录片创作都受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诞生了具有时代价值的代表性作品,成为记录中国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从1958年开始的政治化纪录片时期,纪录片主要是国家话语权的体现,其中责任意识被放大、主体意识相对缺失。作品大多呈现出语言至上、口号宣教、题材单一、灌输宣传等问题,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典型作品有《收租院》等。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纪录片创作者迫切希望以纪录片为媒介对社会现实进行主动思考和表达,纪录片开始具有创作者主体意识[1]。人文观念被贯彻到创作理念中,“民族精神”成为常见的主题,《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1993年2月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开播,提出要“记录人生小故事”;同年5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子栏目《生活空间》开播,定位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老百姓在这一时期成了电视纪录片中的主角。同一时期也出现了纪录片民间工作坊、个人创作的热潮[1]。

进入21世纪后,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入传媒行业,市场话语权的扩大促成了纪录片行业的革新。在“市场”和“社会责任”的引导下,纪录片开始进行社会化转型,从关注“老少边穷”转向现实生活,从循规蹈矩转向“拿来主义”。2005年强调“技术美学”的纪录片《故宫》问世,开启了纪录片“大片”时代。

2010年后,我国从经济大国向文化大国继续迈进,纪录片在文化政策扶持下飞速发展,“大片”风格被继承下来并转为常态。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成为爆款,证明了纪录片品牌化的可能性和人文纪录片的吸引力。随着这一时期的深入发展,纪录片产业格局变得更加多元,新媒体平台的技术赋能更是延展了纪录片发展的新空间。

(二)中国纪录片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中国纪录片已形成一个以专业纪录频道、卫视综合频道为主力,以新媒体为重要支撑的基本格局[2]。《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9年中国纪录片年生产总值约66.6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新媒体对纪录片生产总量贡献加大,成为影响纪录片播出格局的最大变量[3]。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纪录片行业迎来了深刻的变革。

参与主体上,新媒体使影像从“代议制”转变为个体自由表达的工具。拍摄、剪辑和传播的成本大大降低之后,公众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上传属于自己的视频,而纪实类生活视频无疑是公众最易上手的选择之一。

创作内容上,新媒体时代的纪实影像转向碎片化、轻量化、生活化,呈现出一种平民主义和“网络人文主义”特质[4]。如纪录片《人生一串》以百姓常见的烧烤为切入点,强调“人情味”与“烟火气”,在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等视频网站广受好评。

传播方式上,纪录片呈现出多平台登录、网络端重点发力的特点。美兰德数据显示,2019年1—11月首播的近200部纪录片中,率先在新媒体平台推出的纪录片大幅提高[4]。优酷、腾讯、爱奇艺、B站等商业视频网站也纷纷开设专门的纪录片版块。

受众组成方面,纪录片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下沉到年轻用户、三线城市用户群体之中。根据腾讯视频2020年度指数报告,其纪录片频道的用户年龄层分布为“95后”占40%,“90后”占26%;城市分布上,一线城市占11.1%,二线城市21.1%,三线城市67.9%[5]。

这些变革为纪录片行业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活力,但也暴露出需要担忧的问题。

首先是深度问题。无论是用户的年轻化还是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都在促使纪录片变得更加简明易懂、活泼有趣。相比之下,沉重压抑的社会议题等需要观众沉浸观看并认真思考的片子似乎就成了“孤芳自赏”。

其次是纪录片同质化问题。近几年,纪录片行业出现“跟风”现象:用户内容生产中,主题多停留在生活琐事上;专业内容生产中,“一条”等账号引发模仿;而主流媒体与大纪录片公司多将目光投向了宏大选题或已获得成功的特定类型。

二、未来展望: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创作趋势

(一)宏观政策背景下的宏大叙事与国家主题呈现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日益明晰,纪录片也承担起更为严肃的社会责任与国家使命。举例来看,近两年以“中国”为主题的纪录片明显增加,出现了《航拍中国》《厉害了,我的国》等典型作品。

可以预见,未来纪录片创作在内容选择上会进一步积极服务于国家战略,以宏大叙事呈现国家主题,成為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的载体,肩负起跨文化传播、抢占国际话语权的重任。

2021年,党史、党建等相关内容应该会成为纪录片创作的热点。从1921年到2021年,建党百年来的风雨历程为纪录片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同时,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极重要的一年。纪录片创作一方面可以回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发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感人纪实故事;另一方面可以关注新的发展战略,围绕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展开。

展望未来时需要注意的是,宏大叙事不仅要对内树立民族自信,更要考虑如何拓展国际影响力,实现跨文化的国家形象传播。未来的纪录片应当综合考量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兴趣点,针对国际社会的“威胁论”和污名化进行针对性反击,讲好真实的中国故事。

(二)中观市场背景下的人文历史领域深度挖掘

21世纪以来,市场经济对纪录片的影响越发深入。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点击量、转发量、评论量等流量数据成为市场的重要参考,商业视频网站更是开发出完善的付费观看制度。这些都促使纪录片在内容选择上必须考量市场的偏好。

在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美食类纪录片、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代表的国宝类纪录片火爆之后,人文历史领域成了纪录片的热点。腾讯视频公布的2020年纪录片影响力指数前十榜单中,《风味人间》《早餐中国》等美食纪录片占据了一半,而剩下的《风云战国之列国》等5部片子也全部与人文历史有关[5]。

根据这些最新数据,可以大胆预测未来一段时间里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依然会是市场的“宠儿”。已然形成“纪录片IP”的各类美食纪录片有可能进一步被挖掘并延续,新的美食品类也可能被开发。

然而,一味扎堆会使同质化问题更加严重,观众对于“美食”似乎也已经到了“审美疲劳”的临界点;但市场的热点和成功先例的诱惑又很难被割舍。这种情况下,一种可能的做法或许是“小步创新”:先从一些人文、历史领域的相对空白之处入手,借鉴同一大类其他纪录片的成功经验,将其制作手段移植到类似的空白领域,以达到创新之余稳扎稳打、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微观个体实践下的多元化、个性化题材探索

当前纪录片行业的创作主体更加多样。主流媒体与民营纪录片公司支撑着“大片”制作,而独立纪录片工作坊、个体创作者也有非常广阔的空间来实现自己的创作理念与题材探索:诸如电影人贾樟柯发起的平遥国际电影展、关注女性的山一国际电影节等各类影节、纪录片节给个性化选题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快手、梨视频等平台给个体拍摄提供了流量扶持。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或许能够展望,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虽然会受到宏观政策和市场的深度影响,但也不会缺乏个性鲜明的“星星之火”。个人参与者可以立足于自身的独特经历,让公众看到不同的社会群体。而有一定人力、物力资源的民间纪录片工作坊、独立纪录片人可以將目光投放到普通人目所不及的远方,去寻找独特的人和事。

此外,社会上不断产生的舆论热点等也是纪录片选题的重要参考。例如,当前社会性别就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人们讨论作为边缘群体的“LGBT人群”,担忧家暴和代孕,为“离婚冷静期”而惶惑。如果纪录片能用翔实的影像故事回应这些问题,也必定能够带动讨论,同时实现自身的艺术价值。

三、未来展望:中国纪录片的形式创新路径

(一)“受众下沉”背景下的纪录片创作新形式

未来纪录片的发展不仅需要内容突破,更要有形式上的深刻变革,以适应新时代的技术环境和受众需求。一方面,更多非专业者参与到纪录片创作中,作为主体激发了纪录片形式改革的活力;另一方面,传播渠道的覆盖让纪录片不再局限于高学历人群,需要从年轻用户、三线城市用户的视角思考话语表达方式。

微纪录片、纪实短视频等都是技术门槛降低后公众参与下变得火爆的记录形式。近年来走红的Vlog(视频博客)作为拍摄者个人日常的记录,也多强调体量小、时效性高等特点,不纠结于拍摄的精致,更突出真实感和参与感。未来这类记录形式应该会继续普及,纪实也可能成为大众化、全民化的表达方式。

面对更广阔的纪录片观看受众,专业纪录片生产者需要探索新形式。腾讯视频2019年推出文旅纪录片《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邀请演员夏雨、音乐人陈粒、诗人西川等年轻偶像作为纪录片的嘉宾。“剧情式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则承袭“纪录剧”的形式,以丰富的剧情和精湛的表演增加戏剧性、可看性。一些真人秀与纪录片的结合也令人眼前一亮。例如,近日讨论度较高的真人秀《守护解放西》虽名为综艺,但实际是通过观察记录式的拍摄手法展示城市警察的日常工作,其精神内核与纪录片相通。

这些新趋势都对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新媒体时代,视听作品层出不穷,“酒香也怕巷子深”。纪录片要扎根于用户下沉后的群众基础,利用好用户参与的优势,不断以新的形式增强自身的吸引力。

(二)技术赋能背景下的纪录片呈现新形式

人类的视听传播活动始终在两个方面不断深入:一是不断追求身体感觉丰富性的还原、刺激和拓展;二是不断追求交往互动的深化。对于以真实为核心的纪录片而言,这一理念同样适用。

首先是对身体感官的还原和刺激。《微观世界》《航拍中国》等片子的成功,都证明了从“非常规”角度刺激视听感官能够激发人们的好奇与热情。而逐渐完善的4K高清拍摄技术能让画面更加清晰,更有真实感和现场感;3D技术让人们的观看走向立体,增强观看的丰富感。

其次是交互技术的运用。交互剧《黑镜》推动了“互动视频元年”的到来,新闻作品的创新更是对“真实”与“交互”的关系进行了直接探讨。例如,《纽约时报》互动报道“叙利亚之旅”让受众能够亲身体验叙利亚难民的生活。这些形式无疑是未来值得纪录片参考和借鉴的。

同时,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也是纪录片还原“真实”的有效助手。深入到触觉、嗅觉等感官的“真实”打破了传统的视听局限;“沉浸”的技术理念与纪录片的“真实”追求有天然的契合。当然,这还需要未来的纪录片人在“采集真实”的过程中更加脚踏实地,讲述更有吸引力的故事。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纪录片传播新形式

不同媒体平台呈现出不同的观看特性。在未来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纪录片传播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做好全媒体传播渠道的筛选,打造多平台配合的矩阵型传播效果。

当前很多纪录片已经开始采用院线点映、新媒体端首发等方式作为造势工具,并搭配不同版本的预告片、宣传片投放到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在纪录片播出阶段,创作方也会组织相关社交话题讨论以增加曝光度。在未来,这些营销手段应该会走向常态化,成为纪录片宣传的基础模式。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兴的传播方式可以被加进来。例如,2020年“直播”方式的创新使用和巨大效能让人们眼前一亮:上半年武汉火神山医院建造的“慢直播”引来上千万人观看;下半年频繁出现的央视直播带货证明了直播作为宣传工具的有效性。这都给未来的纪录片带来了启发:例如纪录片的宣传活动可以通过直播直接让观众“走进”拍摄地,最直观地感受“真实”;也可以邀请嘉宾来到直播间进行交流对话,通过直播活动跨平台维持热度。

未来纪录片的传播也不必拘泥于自身,而是可探索如何“搭车造势”或“做加法”。例如,宏大主题的“大片”可以配合国家对该话题的宣传,与其他文娱作品组合发力;人文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可以与当地文旅部门合作;纪录片和广告商合作时,也可以有开发联名实体店、在商品上印刷宣传等多样模式。同时,纪录片可以带动线上周边销售,为密室逃脱等线下娱乐场所提供主题设定,促成“纪录片+电商”“纪录片+娱乐”的实现。

四、结语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纪录片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进程紧密相关。当前纪录片所处的内容生态与技术环境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这对纪录片行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纪录片人应该抓住这一关键时期,立足于宏观的国家政策需要、中观的市场趋势以及微观创作者个体的个性化与艺术价值追求,创作出题材更加多元、内容更加深刻的作品。同时,纪录片人应当意识到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将新兴技术融入纪录片的创作、呈现、传播等全过程中,做到与时俱进,让纪录片能够在未来进一步发挥其价值,成为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何苏六,韩飞.时代性互文互动: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谱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12):111-115.

[2]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8》发布会暨国际视域下中国纪录片产业与传播论坛2018[EB/OL].央视网,http://big5.cntv.cn/gate/big5/jishi.cctv.com/ 2018/04/20/ARTIoF6beFW8AE4KCuyv4fVE180420. shtml,2018-04-20.

[3]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二〇二〇》发布[EB/ OL].人民网,http://jinbao.people.cn/n1/2020/0420/ c421674-31680639.html,2020-04-20.

[4] 韩飞.中国纪录片进入“网生时代”——2019年中国网络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传媒,2020(08):38-41.

[5] 2020腾讯视频年度指数报告[EB/OL].腾讯视频官方微博,https://v.qq.com/dokiact/annual_report_2020/ index.html?channel=wetv&ptag=meun_home&ovscroll=0&hidetitlebar=1,2020-12-19.

作者簡介:张方媛(1997—),女,安徽蚌埠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未来历史
新历史
托夫勒引发的“未来”探讨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