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浸润探究

2021-09-10 10:55何渝红
南北桥 2021年2期
关键词:浸润大学语文人文素养

何渝红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是一年级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公共课程。如何与学生一起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让大学语文的课堂既可以陶情养性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写作水平,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素养  浸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2.192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面向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外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说到文化素质,必然涉及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即“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根本特征。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经历了长期的语文学习,面对大学语文课会感到厌倦。那么如何与刚刚脱离应试教育的一年级大学生一起,在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吸取于我们有益的成分,学好本国语言,鉴赏优秀文学作品,探讨我们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的问题。

一、体验课堂教学的美好

叶圣陶先生曾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能通解,执笔而能合度。”

教无定法,笔者借助多种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体验课堂教学的美好。

笔者在第一堂课提出学习大学语文这门课的总要求:一读二思三写。同时,引导学生讨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丰子恺语)学生由此感受语言文化对自身成长的重要作用——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审美情趣、拥有更高境界。

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一方面应有某种专长,另一方面应当是具有多方面才智的通才。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感受到经典学说的魅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这些让学生受到启迪和教益,明确做一个好公民和好员工应该具备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作为一个人应具有的崇高境界。

二、感受经典文学作品的熏陶

在大学阶段,学生应培养三种能力:自律、自学、独立思考,即专业成才、精神成人。

大学语文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富有个性,我们教师应注重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文学是人学,还是人心之学,即表现社会中各种人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学问。大学生要学会同周围的人打交道,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笔者事先预拟一些主题,如“故乡”“牵挂”“欢聚”等,每个小组抽签确定一个主题,轮流在每次课前围绕主题展示,小组成员或说或演、或弹或唱……引经据典,技艺呈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展现了他们的聪慧,特别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程度,反映了学生具有的合作精神。

《论语·先进篇》:“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虽然这是描写师生自由随性的课余生活,但笔者希望自己的课堂就是这样一种美感与道德合一的理想境界。

课堂上,不再是以教师为主,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以生为本,因人而异、求同存异,才能把大学语文课上得鲜活生动。如歌德所言:“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笔者尝试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把作品与现实融会贯通的能力。

学习先秦诸子语录,模拟历史场景,感受丰富多彩、富于创见的思想主张,培养高尚的品格、宽广的胸怀;学习古典诗文,在情景表演中,体验民生世态和人之各种情感;学习中外小说,在角色扮演中,领会故事的内涵,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法国哲学家福尔特尔说:“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

阅读好书,就如同结交许多品德高尚的人,自己也因此慢慢变成有品位的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是许多中国人一生的文化追求。一个充满智慧和希望的民族,必定是一个热爱阅读的民族。

“在经典阅读中豐富对人类情感与生存智慧的体验与把握,最终‘回到感性’、‘回到审美’,养成清明完密的思辨能力,以及关心人类精神出路和整体命运的宽广心胸,关注一己情趣陶冶和人格修炼的审美眼光,由此事业成功,人生幸福。”

古今中外的原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留下一句名言:“与其读一千本时尚杂志,不如读一行雪莱的诗。”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过:“经典是这样的书籍,它给予已经阅读过或钟爱它们的人以一种如获珍宝的体会。”

由此,我们可以说,学无定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中,在教师引领学生共同赏析的过程中,我们的大学语文课堂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经典的无穷魅力。

三、导引共赏,精致生活

有道是:“语文不是教书而是教人。”因为“学会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

在笔者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师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阅读、鉴赏,从作品的学习中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师生通过对经典的阐释、探讨来共同学习,重在体会感悟,以“内化”为己有。

课堂上的共读、共赏,甚至争论,对人物的剖析,对作品情感的体验,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探究,是师生思想的碰撞,是变师求生学为生主动学。在饱览诗文好风景的过程中,师生的审美知觉被唤醒,美的情愫被传播,学生自觉思考蔚然成风。在美的熏陶中,浸润着人文素养,提升着学生的气质。

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所以我们的课堂,让学生理解到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要义:在师生共同探讨辨析中,在阅读文学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感悟,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的人,并使人诗意地栖居于世。

通过这样教学相长的课堂学习,人文素养的浸润,笔者和学生共同领悟到生活中充满美,生活需要情趣。一个人要具有审美情趣,具有宽厚的人文根底,拥有高贵的精神生活,生命才有意义,生活才会逾见精致。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任翔.艺术的韵味[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6.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薛小玲.引导个性阅读,优化小说教学[J].语文世界,2020(7-8):15-16.

[5]孙和平.饱览诗文好风景,不妨多些“自由行” [J].语文世界,2020(7-8):21-22.

[6]曹勇军.美国语文课怎么上[J].经典杂文,2020(9):103.

[7]邱昆树.高等教育中的“文化记忆”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20(4):42.

[8]叶继奋.文学课堂审美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9]翟小宁.教育的初心与使命[J].中国教育学刊(学习强国),2020(12)06.

猜你喜欢
浸润大学语文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让数形结合浸润数学课堂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