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防教育为载体,提高青年的“精气神”

2021-09-10 11:39刘璇
百花 2021年4期
关键词:精气神理论课理想信念

刘璇

摘 要:青年的“精气神”关乎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本文明确了当代青年“精气神”的时代要求,分析了当代青年“精气神”现状,特别指出当代青年在“精气神”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出了在高等院校中以国防教育为载体来提高青年“精气神”的具体措施。

关键字:青年“精气神”;国防教育;高等院校

一、当代青年“精气神”的时代要求

“精气神”一词最早源于道教术语,是指精、气、神三者的有机统一,后来又延伸到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这其中也包括了人类生命的运行规律,比如在我国传统中医的研究中,把元精、元气、元神三者结合起来描述人的整体精神面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对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青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一代青年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际遇,而当代青年更是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阶段,肩负着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因此青年这一群体有着更加重要的历史地位。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对广大青年学生发出了这样的寄语:“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其中朝气蓬勃这四个字形象、充分地概括了当代青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身体体质和精神风貌,也告诉我们对于当代青年的“精气神”要求具体是什么。

二、当代青年“精气神”现状

毋庸置疑,在今天的高校校园中,通过具有竞争意识的运动会的开展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再加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当代青年的“精气神”普遍向好的方面在发展,就如同“初升的太阳”。然而在看到这些积极现象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当代青年很多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在繁重的学业压力和社会压力面前,抗压能力不强,遇到问题和挫折习惯性地躲避,内心比较脆弱;还有不少青年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导致其在上课时间精神萎靡,昏昏欲睡,严重影响自身学业;同时,受到一些娱乐文化的影响,当前存在着“男生女性化,以阴柔为美”的观念。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青年的“精气神”问题。

三、提升青年“精气神”的载体——

大学生国防教育

2017年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此对应也形成了我国的一流军队建设目标,即要在21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当前大学校园的国防教育不仅肩负着培养国防预备役力量這一任务,也是当代青年“精气神”塑造的一个重要载体。国防教育不仅能够增强青年的身体体质,还能帮助青年锤炼意志、培养集体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应当注意,国防教育的开展应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以不断提升当代青年的“精气神”。

(一)注重顶层设计,健全国防教育相关保障

鉴于国防教育工作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高等院校需要将加强国防教育工作列入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紧密配合的管理机制,真正把国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在后勤、师资、场地等方面形成充分的保障机制,保证足够的经费用于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教学教材订购、军事理论教师培训等相关项目。

(二)以军训为主要形式,锤炼青年意志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比如历史上的宋朝虽然非常富裕,但是其两代皇帝都难逃被外族掳走的命运。历史告诉我们国富民强、安居乐业都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作支撑,而广大青年更需要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意志的机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等相关法律和文件要求,军训是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高等院校应以军训为主要形式,做好新入校学生的国防教育工作。军训内容主要为条令条例、队列、行进、体能训练及内务整理,同时渗透一定军事理论和现代化军事科学知识。高等院校应开展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军训,巩固和提升青年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同时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磨砺身心,增强纪律观念和大局意识,使成长于新时代的大学生不忘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传统精神。

(三)延伸国防教育形式,合力提升青年的“精气神”

1.充分发挥军事理论课的育人实效

军事理论课程是高等院校学生各专业的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广大青年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的国防历史和国防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了解战略与战术原则,从而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能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生活与实践,以应对学习生活和将来工作就业中的种种困境。高等院校应按照相关要求,在各专业统一开设军事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同等重视,做到军事理论课进人才培养方案、进课表、进课堂、进考试安排。

2.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一方面,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工作中,在塑造大学生良好精神风貌中应该大有所为,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

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应将理想信念融入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学。根据调查显示,当前虽然一部分青年学生存在厌学现象,但是他们与社会互动频繁且热衷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从不同层面挖掘中国梦的多维内涵,引导学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针对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可成立思政教育讲师团,举行专题辅导,使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形式鲜活、入脑入心,通过充分的理想信念教育领会保家卫国的重要性。

课外开展丰富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开展,既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又充实了教学内容,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引导学生广泛了解社会现实,从经典战例、战斗英雄等历史中感染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国防意识和集体意识。高等院校可以在了解本地历史的情况下,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丰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用贴近学生的资源去教育影响学生。做到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

形势与政策教育常抓不懈。“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可以利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立足时代背景,结合当下,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再增强学生保家卫国的情怀,提升大学生的“精气神”。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各门课程齐心协力共同育人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共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因此要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立德树人的因素,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使每门专业课既有理论意义又彰显价值引领,以此来解决部分学生精神面貌不佳的问题。

(四)宣传工作常抓不懈,构建国防教育良好氛围

各大高等院校要切实做好征兵宣传和双拥宣传工作。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是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搞好学生应征入伍工作既是关心支持国防工作的表现,也是倡导树立男子气概、厘清非主流观念的良好时机。高等院校应该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利用校园网络、广播、电子屏等设备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同时高度重视双拥工作,比如定期慰问复转退伍军人及军烈属,营造“当兵光荣”的浓厚舆论氛围,让青年学子意识到国家发展壮大的背后少不了拥有良好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的铮铮军人。除此以外,每年的全民国防教育日,高等院校也可以把握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活动。

总之,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的“精气神”影响着中国的形象和未来的发展。新时代高等院校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聚焦国防教育,以此提升广大青年的“精气神”。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精气神理论课理想信念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永葆党员领导干部的精气神
爹味发言等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