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提升策略探究

2021-09-10 07:22刘改改高海珮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弹性个体心理

刘改改 高海珮

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关注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倡人们用正面思维、积极的心态来面对问题,形成积极的心理力量,树立坚定的积极信念。心理弹性又称心理韧性,是积极心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心理弹性作为面对压力情境下的一种"应对资源",在个体心理状态的恢复和调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动态调整的机制,调动内外资调动内外资源,维持“身心平衡”,使个体在压力挫折下能够适应和发展。基于此,建立行之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心理弹性提升策略体系,并引导大学生合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增强积极心理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心理弹性的定义与本质特征

心理弹性早已在国际心理学界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在各个学科受到关注。国内外关于心理弹性定义非常多,但都涵盖两个要素:①个体遭遇逆境;②个体成功应对或适应良好。有的研究者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Masten,2001);或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的一种能力(Howe,2012);研究者从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定义心理弹性(Leipold,2009);亦有研究者从心理发展建构过程角度定义心理弹性(White,2008)。目前使用较多是过程性定义即个体在压力事件中适应良好的过程。该理论认为通过“积极认知事件”→“维持积极情绪”→“激发应对能力”→“获取社会支持”→“开展积极行动”→“积累心理资源”→“形成积极心理能力”这样的一种动态调整的机制,心理弹性在个体心理状态的恢复和调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于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危险性因素是指个体形成应激源或压力源。保护性因素主要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个体因素指个体内部有助于其克服逆境并能积极发展的特质性因素,如较好的身体状况、睡眠质量等生理因素,主观幸福感、积极的应对方式等积极心理特征,以及较高的学历、收入水平等社会学因素,均与心理弹性水平密切正相关,并有利于个体拥有较高的心理弹性水平;环境因素一般是外部积极因素,如较强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稳固的同伴支持等。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

作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因影响范围广、涉及地区和人数众多。有调查发现,此次疫情期间公众大多存在焦虑和恐慌情绪,甚至部分公众产生抑郁倾向,保持健康心理是应对疫情的最好良药。在重大公共危机背景下,原生风险往往会诱导产生相关的次生社会风险,包括心理问题(张茂一,王洪树,2020)。有研究显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多数学生尽管与疫情暴发源无直接接触,但由于原本的生活节奏改变以及对未来的状况的未知,在这种强大压力冲击下可能会导致焦虑、无望、恐惧,甚至自杀,严重危害其的身心健康,其后效将持续至少3~4年的时间(席居哲等,2020;张连生等,2020)。

通过调查分析,考察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分析了疫情防控期间不同个性特征的研究生行为和心理状况,主要发现有以下几点:第一,面对疫情,接受调研的学生能够理性看待疫情的发生和影响,对网络舆情不偏信、不盲从、不传谣,生活态度积极、包容。第二,尽管大学生对居家防控疫情的生活适应性相对较强,但多数处于担心状态,女性比男性处于“比较担心”“非常担心”状态的比例更高一些。“生活受限”“学习不便”“社交受限”的状况下,大学生出现了“学习能力下降”“睡眠不规律”“睡眠不规律”“饮食不规律”的现象。第三,受疫情影响,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映,不同個性特征的大学生采用“自己解压”“尽可能维持正常作息,保持生活的稳定性”的方式疏解压力的比例较高,反映了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并希望得到“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指导”。疫情期间“向老师倾诉,寻求支持”的比例很低,而且年级越高比例越低。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心理弹性提升策略探究

大学生群体尚未形成成熟的心理应对机制,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甚至引发身心疾病,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在疫情期间,在保障师生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不影响教学进度,教育部采取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制度为同学们的学业保驾护航。基于此,高校除了传播知识,还要关注学生面对疫情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激发培养心理弹性所涵盖的积极个性品质

调查发现,大学生在疫情中一方面调动内在资源发挥心理弹性的作用进行心理调适,一方面也在感知、体验、学习中丰富了心理资源,加强了心理韧性。疫情的“大考”,在多个角度层面(情绪、行为等)对大学生内在心理保护机制进行了一次高层次的“训练”,使他们体验到更深的信念、力量和投入价值感,整合出更强的心理弹性。后疫情期,学校可进一步强化和培养学生这种积极品质,通过积极心理学中的心理弹性干预机制,帮助大学生发现“‘我有’何种支持与资源”“‘我是’拥有怎样品质”以及“‘我能’如何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团体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认知自我、建设和调动积极品质、实现自我,体验成就和信心,从而更好地积极选择行动,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完善人格发展。

(二)增加网络视频专题研讨课

针对疫情防控期间的学习生活等,阶段性确定研讨主题,使“浏览疫情信息”“影视作品”“浏览学科专业网站”等网络活动融入思考、思辨。同时,鼓励“小组合作”和“合作探究”等学习研究方式,消除“生活受限”“学习不便”“社交受限”状况下“做事时提不起劲,或没有兴趣”“紧张、焦虑、急躁”等心理状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机制,及时调整心理服务的工作重点,切实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时有效消除因疫情带给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如“担心自己及家人健康状况”、“疫情的发展过于关注会产生紧张情绪”和“对自己学业或前途感到困惑和担忧”等。

(三)强化积极情绪、感受投入和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越高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的三要素:积极情感、投入以及意义,基于此,大学生可以通过投入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心理状态的调节,通过强化积极情绪、感受投入和意义来提升主观幸福感,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身心健康水平,进一步促进其应对困境的能力。学校可通过"好事日记"等干预方法,强化大学生积极情绪和投入感的体验,指导大学生用写日记的方式,记录每天发生的美好的感受、记录自己投入兴趣爱好中的投入体验,思考这些美好发生的原因,通过这种有意识的记录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积极经验进行选择,将这种察觉幸福感和积极情绪能力内化。同时,为大学生发展兴趣爱好提供更多的平台和资源,鼓励学生多元发展,从发展自己的爱好中感受成就,提升意义感,帮助大学生从意义感中获得更高层次的价值实现,从而获得更多的主观幸福体验。

(四)提供更多维度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是大学生心理弹性发挥作用的重要外部力量,也是高校最能够直接提供的资源。其次为自己父母。可见,稳定有力的朋辈关怀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持续的支持力量,对于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归属和尊重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团体活动,例如春季运动会或者其他社团活动,一方面可帮助大学生发展合作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丰富校园活动。同时,培养大学学会“沟通”、主动“沟通”的能力,尤其是与父母间的沟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家校合作的关系,帮助有困难的大学生增进家庭和谐,增进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从学校的整体育人环境来说,稳定和谐积极的校园环境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学生的压力源,教师应积极与学生沟通,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增强对自尊、民主、自信、自由感受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怀与温暖,营造更加積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作者简介:

刘改改(1999.01-)女,汉族,河南濮阳人,河南大学,河南大学教育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高海珮(1997.07-),男,汉族,河南濮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历史学专业,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1.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0;2.河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7)

猜你喜欢
弹性个体心理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基于分治法的Kubernetes弹性伸缩策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弹性势能纵横谈
心理小测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正手击球弹性动作解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