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

2021-09-10 07:22邓礼娟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互联网高校

邓礼娟

摘要:自信息化教育改革活动深入开展以来,如何统筹数字资源并在教育领域高效渗透,成为教师要直面教改挑战之一。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学生学习成长始终的重要教育内容,关乎学生思想品格、行为习惯、价值追求等核心素养的养成,应用“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可有效完成育人任务。本文通过研究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期提高高校思政教改有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

为引领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于2020年我国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思政教育与高校课程联系起来,助推思政教育进入“大思政”时代,旨在健全育才体系,发挥课程育人功效,提升高校育才水平,解决如何培养人、培养何种人、为谁培养人等思政教育问题。在此背景下“互联网+思政”应用力度加大,旨在攻克“大思政”背景下思政教改难关。然而,有些高校思政教育却存在数字资源应用不到位、课程开发低效等问题,不利于解决思政教育问题。基于此,为助力“大思政”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活动良性发展,探析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1.为学生融入社会助力

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国策,社会涌入多元文化,需要学生知识基础扎实,有良好道德修养及思想品质,能与民族同步伐、共命运、齐奋斗,这就需要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指引学生明确民族复兴目标,了解法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政治环境,能在新时代价值观加持下融入社会,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立足社会体现个人价值,在社会与集体中摆正位置,将思政教育视为学生与社会连接的纽带,继而提高互联网+思政教育质量。

2.为社会发展提供条件

社会建设急需具备“双创”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不仅要专业技能过硬,还要立足社会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在新常态下我国处于转型期,社会发展企稳,关注客观事物发展的可持续性,高校通过互联网+思政教育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如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具备“四个自信”等,使学生人生追求能与社会发展步调统一,继而为社会发展夯实人才基石。

3.为高校教改给予支持

互联网+思政赋予教育生机活力,客观上为学生接纳多元文化、了解时事政治、融入人文环境提供有力条件,同时互联网资源共享公开,信息技术渗入教育领域,能对教师育人方式、内容、思想带来正面影响,同时将互联网+思政视为“智慧高校”建设一部分,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通过思政教改净化学风、校风、教风,奠定良好思想基调,从思政课程本身及非课程两个维度出发突出互联网+思政教育作用,使高校教改效果更优。

二、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

1.技术升级

互联网+思政教育典型特征是用新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取代传统口传心授式教育手段,用电子交互白板、幻灯机、液晶电视等设备作为载体输出思政知识,搭建“云-网-端”思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可针对“大思政”环境下的思政教改进行全天候、全流程、全方位监测,促进思政教育资源精准配置与精细化管理。这就需要高校在互联网+视域下投入使用更多高新设备及技术手段,做好顶层设计,追加教改预算,为云讲堂、慕课平台、多媒体教室、虚拟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保障互联网+思政教育活动能顺利展开。

2.信息融合

互联网+思政教育从全视域共同参与思政教育角度出发,立足高校创建协同教育机制,打通校内外思政教育资源流通壁垒,形成政府、高校、家庭、企业、社区等领域思政教育无缝衔接、资源共享、互相配合新局面,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学生、教师、家长等主体高效互动,共创思政教育新生态,支持思政教育体系改革。这就需要高校重视信息融合,能在多领域、多主体交互进程中整合之于思政教育有益内容,确保思政教育契合实际、关注民生、来自生活、实时有效。

3.系统强化

互联网+教育发展经历起步、运用、融合、创新四个时期,在信息技术逐步普及过程中互联网+思政教育得到深刻变革,还需经历漫长过程走向成熟,提高数字资源调配效率,为课程开发、教法创新等育人活动科学发展助力。这就需要高校将互联网+思政教育视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将高新科技、电子设备、网络系统、应用软件更新迭代转化为互联网+思政教育发展动能,使高校思政教育朝着智慧化方向稳健发展。

三、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转变教育理念,突出互联网+思政教育显著特征

互联网+思政教育需育人为本,属于立德树人一环,将教育理念现代化视为核心,能从主观出发接纳数字化教育,有能力、有目的、有计划运用互联网,自主融入加快信息化教育变革热潮,提升个人思政教育水平,逐步改进育人体系,全面渗透高新技术,促进思政教育结构重组,打造可持续、开发、平等、生本教育生态环境,创建终身化、个性化、智慧化思政教育体系,掌握互联网+思政教育方法,在新时代制定更优思政教育计划,继而通过教育理念上的转变,以教师为着力点全视角引入网络资源,在思政教育全程突出信息化教育特征。这就需要高校加强互联网+思政教育管理,做好教师信息化教育培训工作,指引教师学习信息化教改政策,积极参与培训,搭建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为教师运用网络资源给予支持,同时鼓励教师创新,成为互联网+思政教育精英骨干,加强专项研究,善用教研成果,在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师团队助力下有效开展互联网+思政教育活动。

2.创新教育方法,挖掘互联网+思政教育改革潜能

互联网+思政教育让育人活动有更多可能性,需教师在信息化教改理念加持下学以致用,在优化配置互联网+育人资源前提下丰富教育方法,使学生能增强核心素养,达成立德树人目标。例如,教师可借助网络整合时事政治素材,如卫星发射、脱贫攻坚、复产复工、国际局势等,用视频、图片等媒介输出时事政治内容,使学生能更加了解国家及当今世界发展情况,在对比国内外发展成绩基础上增强“四个自信”,能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使思政教育得以水到渠成。在利用時事政治素材时还可发挥互联网跨时空交互优势,与社评人、专家学者等主体沟通交流,针对时事深入进行探讨,透过表象洞悉社会发展本质,使学生思想水平随之提升,对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方针政策能更为认同。再如,教师可利用网络播放具有社会人文属性的视频,建设多模态思政课堂,为学生参与话题讨论提供条件,使学生能在观看与分析视频内容中有所收获。除观看视频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创编微电影,围绕“生态保护”、“拒绝校园霸凌”、“法治建设”、“大学生创业”等多元主题发挥协作能力、创造力、实践能力拍摄微电影,优秀微电影在校内外平台展播,使学生能借助微电影成为思政知识的自主传播者,从主观出发学习实践,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

3.加强课程开发,优化配置互联网+思政教育资源

课程是网络资源调配与输出载体,教师要在互联网+环境下加强课程开发,为思政教育活動顺利推进给予支持,这就需要互联网+思政课程开发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体现“大思政”时代育才要求,践行信息化教改党政方针,贯彻立德树人,符合高校专业人才全面培养要求,重视培育学生高阶思维及综合实践能力;第二,思政课程要严谨,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容量适中,思路清晰,结构稳定,能渗入各个学科、各个领域,保证思政教学设计合理,教案规范完整,教学重点明确,教学实践与学生发展规律一致;第三,体现先进教育理念,如育人为本、多元智能理论等,旨在因材施教,有序展开思政教育活动,创设良好育人情境,思政教育反馈及时,教学互动方式多样且流畅;第四,在思政课程开发中要为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投入使用铺平道路,增强师生信息素养;第五,高校思政课程要方法独特、思想先进、值得推广,有艺术性、人文性、学术性,能支持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发展。

4.提高教评质量,持续完善互联网+思政教育体系

良好的教评能发挥“以评促改”、“以评促学”及“以评促教”作用,为促进思政教育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高校教师要提高教评质量,旨在持续完善互联网+思政教育体系。例如,针对学生群体思政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可运用信息技术,创建互联网+教评模型,旨在个性化评价,保障评价标准精准稳定,评价数据来源丰富,指引学生学习与发展,避免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左右教评结果。在互联网+教评模型中还可规设子模块,围绕学生思想状态、行为习惯、学习情况、能力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价,在“特征测试--方案匹配--过程跟踪--结果反馈”体系下提供互联网+教评服务,支持教师改进思政教育对策,为更多网络资源投入使用提供依据,使思政教育理念、方法、内容更为科学有效,达到完善高校互联网+思政教育体系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为学生融入社会助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条件、为高校教改给予支持必要性。这就需要高校将技术升级、信息融合、系统强化视为关键,在此前提下转变互联网+思政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加强高校思政课程开发,提高教评质量,继而突出高校思政信息化教育特征,在互联网+视域下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牛华岩.基于“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提升方法的路径[J].经济师,2021(01):187-188.

[2]王凤梅.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4):93-94+103.

[3]王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途径[J].记者摇篮,2020(12):64-65.

[4]祁婧.“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施路径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3):88-89.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互联网高校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