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群众形象解析

2021-09-10 07:22王锦珂
文学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双城记

王锦珂

摘要:关于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探究,现有论文多数围绕几个典型人物如马内特医生、露西、卡顿等去溯源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爱与牺牲”的人道主义体现。事实上狄更斯对《双城记》中各类群众形象的刻画描写同样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色彩,由此揭示《双城记》中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局限性。

关键词:人道主义局限性;群众形象;态度转变;《双城记》

在1855年的一封信中,狄更斯指出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和18世纪末的法国非常相似。

他写到“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大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也许将会变成那次以后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毫无疑问,在双城记革命进程中,群众对各类人物和情节的塑造都起着关键作用。通过作者的写作意图来追踪他对群众的态度,以此作为背景因素,间接探析其人道主义的局限性。

《双城记》刻画的不同群众形象各有其特点,由此对群众形象进行划分,通过不同群众的形象特点来感知和把握作者的描写意图和情感指向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小说中出现的群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偶然型人群、常规型人群以及情绪型群众。

1)偶然型群众

偶然型群众是指碰巧在同一时间和地点聚集的群众。他们没有明确的身份或长期目的,组织松散并且自发出现,彼此很少有互动。他们多出现于聚集围观一个事件或者事故。例如在小说开头出现的群众,当卸下来的一大桶葡萄酒掉在街上炸裂开“附近的人全都放下自己的工作,闲着的也忙起来,一起赶到出事地点喝葡萄酒……每个小坑,视其大小,都围着一小堆,或一大群人,挤来挤去。……有的人,在楼上窗子里看热闹的人的指挥下,窜来窜去堵截向别处流的一股股细流;有些人则专对付那些浸透了酒的染上酒渣色的酒桶碎片,贪馋地、津津有味地舔着,甚至大嚼着那些含酒更多的被酒泡烂的碎片……”

同一时间,在酒店出现的雅克也是同种类型的群众,“洒的酒都喝光啦?”“一滴不剩,雅克。”“这些跟牲口一样的可怜人,”“除了黑面包和死亡外,多半难得尝到葡萄酒,或别的东西的滋味。”“咳!情況还要坏得多!这些可怜人嘴里经常尝的是苦味,过的是苦日子,雅克。”(《双城记》,32)他们都只是某种焦点的旁观者,没有真正的共同身份。

2)常规型群众

形成常规型人群的成员通常会参加定期安排的活动,他们有共同的重点并按常规行事。例如花钱聚集在法庭看热闹的人群,“在柱子周围和各个角落的一张张急切的脸,都尽力张望,想看到他;后排的看客都站起来,要丝毫不漏地把他看个真切;站着的人则把手撑在他们前面的人的肩上张望,也不管是否妨碍别人——为了把他看得清清楚楚,有的踮着脚尖,有的爬上窗台之类的突出物,有的站在几乎没有增加高度的东西上。”(《双城记》,59)一开始,他们在法庭上是沉默的;当总检察长说完后,人群中嗡嗡作响;当露西受到质疑时,他们的嗡嗡声变得很大。法庭的观众便是常规型人群的典型代表,他们定期来到法院并遵守法院的规则。人群在法庭上旁观,只是发表一些意见并互相讨论。不做极端或激进的行为,因此他们的行为得以确立和规范化。

3)情绪型群众

激烈的情绪释放使人群变得富有表现力,该类人群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或多种情绪。集体通常会陷入一种主导情绪中,例如愤怒,兴奋,欢乐或悲伤。通过跳舞、唱歌,大喊大笑来释放被压抑的情绪。

在监狱墙角与伐木工人跳舞的场景生动地展示了情绪型群众的特征,“跳起舞来就像五千个魔鬼”“他们没有音乐伴舞,只有自己唱歌。他们合着流行的革命歌曲,踩着像一齐咬牙似的猛烈的节奏跳起舞来。任何战斗都远不如这种舞蹈那么可怕。这真是触目惊心的堕落的娱乐活动——一种本来无害的活动,却为行凶作恶所利用——把一种有益于健康的消遣变成使人愤怒,使人精神错乱,使心肠变硬的手段。其中虽然也能看到一点优美处,反而使其更丑恶,说明一切本来美好的事物被扭曲,糟踏成什么样子。那双优美的脚却在血污的泥潭中翩翩起舞,这些就是那个动乱时代的典型。”(《双城记》,263)成员们有着相似的感受和情绪,他们来到这里只是为了通过激烈的舞蹈动作,表达自己强烈感情并沉浸在过度的情绪释放中。

需要注意的是,情绪型群众中最具浓厚色彩的便是宣泄暴力的群众,可以称之为“暴徒”,指集中于特定目的或因反对他们而产生暴力或破坏性行为的参与者,他们容易被说服并不加思索地进行暴力和破坏性行为以达到目标,时常情绪激动迷失方向。

“他们围着一辆暗黑色的灵车和一辆暗黑色的送殡车吼叫着,嘘着”“他们嘲弄他,向他做鬼脸,而且不断哼哼,嚷嚷:“呀!暗探!啐!呀哈!暗探!还有很多祝词,太多,太生动,无法复述。”“人们把这些东西扯得粉碎,撒得满地,开心已极,做买卖的连忙关上店铺;因为,在那年月群众肆无忌惮,无所不为,是非常可怕的怪物,他们甚至已经打开了灵车的门,要把棺材拖出来了”(《双城记》,148)“这支无法无天的队伍所到之处,家家店铺都关上门。”(《双城记》,149)当他们嘲笑哀悼者时,他们会感到疯狂和热情。这样的人群过于冲动和不理性,以至于他们随性接受他人建议,从事具有破坏性的举动当做游戏,而在事后对自我行径毫无感触。在埋葬死者后,又能满意地继续寻找其他娱乐方式。

小说中的群众,大体上由上述三类形象构成,书中着墨浓重的是表现型群众,尤其是暴徒一群体的刻画,尤为出色。但上文所举的暴徒形象远不如革命时期的暴徒色彩,前者还是以“人”的形象出现,后者则血腥色彩愈重,像是在地狱放火的“恶魔”了。

狄更斯对不同时期群众形象的刻画反映了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局限性。最鲜明的是其仍带有资产阶级性特征,作者详尽地描绘了群众革命的盲目性、疯狂性。其人道主义的核心基于宽恕和仁爱,用自我牺牲来消弭仇恨,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幻想性,体现了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历史局限性。至于如何消除暴力以实现作者心中理想的人道主义社会,狄更斯一无所知,也无处可知,其人道主义的局限性也体现在这一点上。

参考文献:

[1][英] 查尔斯·狄更斯著,石永礼,赵文娟译 《双城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郭甫,《狄更斯双城记中的群众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 2016。

[3]田凤娟 刘金凤,《试析双城记中人道主义局限性》[J],《作家》, 2009。

[英] 查尔斯·狄更斯著,《双城记》,石永礼,赵文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8页。以下出自《双城记》的引文均出自此译本,为行文简洁,后不再一一做注,仅在正文标注页码。

(绍兴文理学院  312000)

猜你喜欢
双城记
探析《双城记》人物形象背后的人道主义精神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武汉成都“双城记”
《双城记》
迪拜上海“双城记”
浅析小说《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
泛评文学作品研究方法
《双城记》中狄更斯的人道主义
2016,中国足球的《双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