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之“守一”思想

2021-09-10 01:20安虹宇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期

安虹宇

摘要:“守一”是道教修道法门之一,《太平经》大部分“守一”文本可在守精气神的理论框架下理解。

关键词:《太平经》;守一;守精气神

道教经典《太平经》约创作于东汉中晚期,非一时一人之作。经文中,将“守一”阐释为或守气、或守神、或爱气尊神重精、或守精神,使人迷惑,不知究竟守什么。目前学界对《太平经》中“守一”内涵的研究,没有统一观点,守气、守元气、守神、守五脏神等说法并存。故需厘清。

“守一”思想可上溯至“抱一”。《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高明认为“魂载魄,神归舍,形神相依,抱一守道,虚静无为,不以欲害神。”“集聚精气以致柔和,能若婴儿含德之厚,精和之至乎?”此观点与萧登福对此章“抱一”之理解相似。萧登福在《道教“守一”修持法之源起及其演变》中写道:“守一之术,其修炼法在凝守魂魄,使专一不离。并配合行气导引,使体内之气柔和畅达。”总之,阳魂阴魄不离,契于道。集聚内气,使之柔和。《庄子·庚桑楚》曰:“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将“抱一”与求于己、不失道、不借占卜知吉凶联结。(与《庚桑楚》这段文字相类的观念也出现在《管子·内业》《管子·心术下》《十六经》中)郑开《试论黄老文献中的“一”》认为《庄子》之“抱一”思想,不仅涉及养生,也涉心性论和知识论层面。

庄子《在宥篇》提出了“守一”,认为不劳累自己的身体,不扰乱自己的精神,耳目不为外界所扰,不以知识困惑自己的心智,使神清静,神不离形。“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即是守神,使之清凈,以契合道。这里不再用魂魄来指人之精神力。

又《淮南子·原道训》曰:

形、神、气志, 各居其宜, 以随天地之所为。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 。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

形体是生命的宅子,气使生命饱满,神是生命的主宰者。形、神、气三者都要慎守,使各自得其位。这里出现了形、神、气“三一”结构。

《太平经》之“守一”基本上也具有“三一”结构。为方便阐释,下将与守一明显相关的文本列举并标号。

a.一者,心也,意也,志也。念此一身中之神也。

“一”,指心之作用,这里的心不是魂魄之义,指神,所以才说“念此一身中之神”。这里,守一即是守神。这与《庄子》“守一”之使神清净内守相类。

b.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

b文本中,“守一”即守精气神。

c.凡事人神者,皆受之于天气,天气者受之于元气。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

c文本中,人之神来自于天气亦是气,天气又来自于元气,可以说人之神根底上来自元气。“神者乘气而行”之“气”,是形气之气。如果作元气之气解释,“乘”的动作主体是“神”,则元气反被元气所生之“神”主宰,于理不合。神气驾驭着形气,故而人有形气则有神气,有神气则有形气,神气断绝形气也断绝,形气断绝神气也断绝,所以无神气会死,无形气也会死。从文本表面上,似乎只是强调了形气与神气,所以“守一”就是守形神。但是置于《太平经》的宇宙论中,就会有新发现。经文提到,元气,一分为三,即太阳气、太阴气、中和之气,神气对应太阳气、精气对应太阴气、中和之气对应形气。既然形气已有,那么必然精气存在,否则形气必不存在。所以文本中虽然没出现“精”字,但实已表明精气也需守,即守精气神。

d.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常存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

文本d似乎强调精神不能离身,这里精神究竟作为精气与神气来讲,还是只作为神气来讲,其实并无关系。精神和身放在一起论说时,《太平经》的宇宙生成论已经规定了精气神的相互关系,所以提及其中二者,就暗示另外一者的存在,否则在存在论上三者都不能成其为自身。

e.夫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行,念此三合以为一,……

文本e中,精气神之关系表述地非常清楚。逆反于精气神的生成过程,将形气转化为精气,又将精气转化为神气,将精气神三合为一即守一。

f.凡事安危,一在精神。故形体为家也,以气为舆马,精神为长吏,兴衰往来,主理也。若有形体而无精神,若有田宅城郭而无长吏也。

文本f中,“三一”之“三”指形、气、精神,与《淮南子·原道训》中的形、气、神之结构,几乎一模一样,明显是《原道训》中观念,而非精气神的“三一”结构,所以不必用精气神强解。

g.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

文本g中,“守气”并非守形气、精气、神气中一种,因为这是天地所守之“道”。

列举的这7则材料,a文本明确规定“一”是什么,所以无法用“三一”论解释。f文本直接采用《原道训》之观点。g文本“守一”主体是天地,非人,不能用精气神去解释。除此,在《〈太平经〉中“守一”浅释》中作者把 “真道九守”之最高境界“守一”理解为守体内脏器之神。这似与上清派存思身神相类。其余文本 “守一”以守精气神阐释并无矛盾。

综上,《太平经》思想博杂,其中与“守一”相关的大部分文本可阐释为守精气神。

参考文献

[1]丁贻庄 ,刘冬梅. 《太平经》中“守一”浅释[J]. 宗教学研究,1986,(2).

[2]郑开.试论黄老学文献中的“一”[J]. 中原文化研究,2018,(5).

[3]萧登福.道教“守一”修持法之源起及其演变[J]. 宗教学研究,2006,(1).

[4]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年.

[5]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 2014年版.

[6]王弼:《老子道德经注》 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 2014年版,第25页。

[7]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2016年版,第264页。

[8]萧登福:《道教“守一”修持法之源起及其演变》,《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1期,第1页。

[9]刘文典:《庄子补正》,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634页。

[10]郑开:《试论黄老学文献中的“一”》,《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5期,第27页。

[11]刘文典:《庄子补正》,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12页。

[12]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9页。

[13]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 2014年版,第381页。

[14]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 2014年版,第404页。

[15]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 2014年版,第101页。

[16]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 2014年版,第437页。

[17]《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4册第599页。

[18]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 2014年版,第667页。

[19]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 2014年版,第463页。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