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中秋月

2021-09-10 07:22邹中海
小天使·初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张若虚举杯花间

邹中海

中国文人的心里藏有一枚月亮,月亮在唐诗宋词里倾泻清辉。岁月这条不老的河流,因为一轮明月,产生出无数华章,而这些华章,又使这条河流变得熠熠生辉,多姿多彩。一曲曲唐诗宋韵,弹奏成高山流水,演奏出多少文人墨客的叹咏和情怀;那轮高悬的明月,又寄托出多少游子牵挂的情思与乡愁。中秋佳节,多少才子佳人,举杯邀月,抒情咏怀,留下的人间佳话和荡气回肠的故事,历久弥新。那些寄托出来的情思、乡愁,又如一股股清风,一轮明月,在浩如烟海的文章中璀璨夺目,流光溢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估大守,中秋之夜,想到了弟弟苏辙,写下了这首旷境高远的惊世之作,通过对弟弟的思念,反衬出自己遗世而独立的意绪,在月的圆缺阴晴当中,渗进了他很多的人生感慨和哲学意味。但苏轼毕竟是苏轼,用结尾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把豪情又拔到了一个高度,显示出诗人开阔的心胸和超远的志向。

在写中秋月的诗词中,李白苏轼都是绕不过去的高峰。李白的《月下独酌其一》诗句中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中的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有花有酒却无酒伴,这对具有浪漫气质的诗仙来说,更显得冷清和孤独。但诗人应用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情景中,邀来天上的明月和月下的影子,化作三人,举杯共饮,表现出诗人浪漫主义的天性和风格特色。

在众多的咏月诗歌中,张若虚的那首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之诗”的《春江花月夜》,确实是世界最美的诗。作品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优美迷人的景色,自然生发了游子思乡的离情别绪。全诗融诗情画意为一体,读来如临其境,韵味无穷。虽然写的是春、江、花、月、夜这几个方面的题材,但重点还是落到了月的圓与缺,进而表现出人情难圆的沉沉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下子将人们带进了蒙眬深邃略带忧郁的意境。

在很多大诗人的眼里,月亮是有颜色的,也许,在李白的眼里,月亮是一朵玫瑰红;在苏轼的眼里,也许就是儒、释、道杂揉在一起的一抹杏黄色;在张若虚的眼里,月亮或许就是皎白的颜色;但在忧国忧民的杜甫眼里,月亮则是一种火热的牡丹红!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蟾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这两首诗,是诗人在避乱蜀中时所作,时逢中秋,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来反衬出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进一步反衬出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在第二首诗中,“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让诗人想起了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井离乡的劳苦大众。一个颠沛流离的诗人,还能推己及人地产生出如此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本思想,这个本身就是一种血性的伟大。

可喜的是,杜甫的这种忧患和担心,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已经不会再出现了。现在的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实力超强的国度。

猜你喜欢
张若虚举杯花间
秋雨惊梦有感
食蟹
醉春
春江花月夜
花间炫舞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生命意识
诉衷情
《春江花月夜》“月”意象及“神秘”诗境刍议
张蓓:花间堂只是我的一个阶段 会朝着下阶段继续努力
张蓓:花间堂只是我的一个阶段 会朝着下阶段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