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服日”浅析青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新思路

2021-09-10 07:22潘文丽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共青团工作

潘文丽

摘  要:本研究以共青团中央助推的“华服日”活动为切入点,着眼于以“华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引领广大青年深入学习和继承中华優秀传统文化,有效开展育人工作,扩大育人效果。本文分析“华服日”活动的意义、内涵、表现形式、影响力及青年群体对“华服”的传承与创新,辨析高职校园文化育人建设可利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转化思路,试图探索出一条引领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共青团工作;华服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9-0016-02

2018年4月18日,共青团中央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定为“中国华服日”,鼓励人们穿戴中华传统民族服饰,传承传统服饰文化,旨在传承民族精神、彰显文化自信。三年来,团中央联合哔哩哔哩、微博、快手、腾讯直播等多家平台,以华服秀、研讨会、雅集、直播、网络话题等形式持续造势,“中国华服日”活动已成为共青团一张崭新的“名片”,在社会群体尤其是青年群体中的“汉服圈”“国风圈”等亚文化圈层中引起较大反响。

一、“华服”的内涵与外延

“华服”是汉服的别称之一,狭义指汉民族传统服饰,广义指汉民族服饰及其影响下的其他民族服饰体系。《易·系辞》中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可见中国的衣冠除了蔽体御寒的基本功能之外,还是文化的体现。《左传注疏》曰:“中国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这是“华夏”一词的最初表述。服装典制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关联性深刻而悠长。自黄帝始,至清朝剃发易服前,传统服饰的形制在一以贯之的体系之下不断优化,结合了历朝历代的文化特点,融合、吸收外来服饰文化,形成以“交领右衽”“宽衣大袖”为中心元素的服装形制,并且在裁剪、织物、纹饰、材质等方面均自成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 [1]2017 年,国家发布并实施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设计制作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装服饰。” [2]中华传统服饰的杰出工艺、审美情趣、礼仪表征、潮流变迁,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承载与延续,华服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兴起、传播与创造性转化,使以其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是向外界展示民族文化特点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因此“华服”的复兴与传播,也是向世界展示我国青年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绝佳途径。“华服日”备受关注,正是借着传统文化复兴的东风,诸多活动不仅在青年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与积极响应,通过网络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华服日”活动还走出国门,在全世界范围内展示了中国青年“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的风姿,传播了中华传统服饰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青年对“华服”的继承与创新

鉴于传统文化对青年的巨大吸引力与影响力,共青团中央不失时机地助推“华服日”活动,引领广大青年深入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符合时代精神需求的服装服饰走近青年,既是共青团引领青年、服务青年的题中之义,也是寻求共青团工作卓有成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创新之举。以“华服日”活动为例,三届“华服日”主题各异,活动涵盖范围广,形式新颖多样,极大地调动了青年参与的热情,如传统服饰T台秀、限时古风coser快闪、“唐锦研究院”签约揭牌、华服文化研讨会、国风IP原创民乐演奏、手工文创饰品雅集、华服拍立享照片云直播等,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华服”的展示,更是对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进行全面梳理、提炼、创新的过程。“华服日”活动在展示形式上也更加立体多维,线上与线下活动相结合、静态与动态展示相结合、传统服饰与现代媒体技术相结合,营造了美轮美奂、热度不断的活动氛围。参与其中的青年群体,既有遵循古制的“学院”派,又有时尚新潮的改良派,还有“汉洋折中”的新潮派,更有从“汉服”圈衍生,结合民乐、国风、其他传统技艺的“破圈”派,涟漪效应一波接一波,成为广受青年关注和点赞,兼具内涵和影响力的传统文化推广活动。通过汉服文化,青年得以“用现代意识去激活古老的文化元素”,为博大精深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服饰内容和形式,形成了“古韵今风合鸣”的氛围,建构起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文化与制度、民族与世界等复杂议题认知和深入思考的现实载体 [3]。

近年来,更多官方媒体以更积极的姿态和更主动的意识参与到宣传、推广、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中国历史研究院、共青团中央微博推出的科普文章《“韩服”真相:“衣冠文物 悉同中国”》阐述了汉服与韩服的历史渊源;央视综艺频道于2020年11月推出大型服饰文化节目《衣尚中国》;央视《国家宝藏》栏目中,完整展示了关于绢衣彩绘木俑的研究及其服饰的复原过程,官方微博也响应大家的呼声,在微博特别推出加长版《观唐》服饰艺术秀。

三、“华服日”活动传播影响力

以往,传播传统服装的方式多以科普讲座、展览、书籍等形式为主,人们的固有观念是传统服装概念过时、工序繁杂、难以理解。“华服日”系列活动可谓在前期小规模的汉服圈服装展示、街头快闪等活动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使传统服饰文化传播更生活化、场景化、可视化,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青年日常社交与衣食住行之中,从“庙堂之高”走向“江湖之远”。要想吸引更多真正能够长久热爱并将汉服传承下去的“汉服爱好者”,就必须深入挖掘汉服文化内涵,让更多人了解汉服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剪裁、缝合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历史厚重感 [4]。服装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本应该与日常结合而更具有生命力和应用性,潜移默化,滋养大众品味、影响大众审美。

在全民自媒体的时代,传统文化的复兴有了更多可选择的传播途径和参与方式,在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以“汉服”“华服”“国风”等为关键词的词条搜索量大、活跃度高。大众眼中的“阳春白雪”放下身段,以亲和、俏皮的口吻进行文化交流和渗透,这不失为传统文化有效传承与传播的手段。相信这样的宣传不仅能让年轻人记住祖先的优秀传统,更能在新颖独特的创新探索中,为传统文化赋予更丰富的内涵,注入更新鲜的血液 [5]。以微博为例,“中国华服日”话题有96.3万讨论量,7.3亿阅读量,据不完全调查显示,参与此话题互动,上传活动图片的用户中,2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占74%。在一些青年人聚集的場合与平台,青年身穿各种形制的汉服逛街、上学、举行雅集活动的场景也比比皆是。由此可见,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服饰文化,即以“汉服”文化为中心圈层的“华服日”系列活动,经过共青团中央和其他主办方三年的引导和造势,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受众数量和相对良好的受众基础;在引领青年、服务青年的阵地上,“华服日”已然占有一席之地,尤其以亚文化圈层的青年为主要对象,可积极探索运用新媒体和文化成果,适时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

四、引领青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思路

“华服日”活动的成功经验是尊重历朝历代的服饰演变规律和文化特点,并以现代的眼光加以重构,为“华服”打造日常化、潮流化、年轻化的穿戴场景,使附着其上的文化传承意义与文化传播使命焕发新的生机,探索出一条引领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可行路径,进一步弘扬和传播文化自信,激发青年爱国情感。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规律,优化新媒体传播手段,可进一步将以华服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互联网传播,扩大网络影响力。

把广大青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共青团的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和施教平台。广大青年对“华服日”活动的热烈响应和实际践行,既注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技艺传承,又凸显了青年的新颖思路、创新热情,更是对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最直观生动的诠释。对于增强青年爱国情感,坚定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4.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 [EB/OL]. (2017-01-25)[2021-02-04]. http://www.go 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 王军. 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82-96.

[4] 王晓雪,卢永妮. 汉服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 科教文汇,2020(29):191-192.

[5] 曹馨月. 汉服在抖音平台上形成潮流的传播特征分析[J]. 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9):67-68.

(荐稿人:陈学凤,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共青团工作
搭建创新创效平台 助力青年成长成才
经管类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专业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的新尝试
新时代下共青团工作的创新思路与改革意识研究
商校共青团工作对学生正能量影响研究
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层团组织建设方法探究
浅论国企共青团工作在互联网思维下的载体创新
浅析新媒体时代共青团政工的发展
浅谈如何创新开展共青团工作
共青团工作与企业文化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