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元昊嗣位之初的文化措施谈其民族意识

2021-09-10 02:12龙丽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3期
关键词:民族意识西夏民族

龙丽

摘要:西夏是由党项族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西夏的崛起,离不开开国皇帝李元昊。李元昊在嗣位后,随即采取了一系列极具党项民族特色的文化措施,如颁布秃发令、创立西夏、创立蕃学等。李元昊试图通过改革文化将西夏民族的精华保存并延续下来,这一系列的文化措施,都折射出了李元昊对西夏民族文化的充分肯定及其强烈的民族意识。

关键词:西夏;文化措施;李元昊;民族意识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3-235

西夏于公元1038年建国至1227年为蒙古所灭,历时将近二百年。从最初散落于西南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到最后雄踞西北的百年王国,西夏的崛起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而李元昊则是那个被历史选中的民族英雄。

从李元昊的爷爷李继迁那一辈开始,党项人就开始了艰难的地盘扩张。为了在辽国和北宋两个大国的夹缝之间谋求生存,其父李德明一概奉行"联辽睦宋"之策。但李元昊却对李德明的睦宋政策不以为然,他曾“数谏其父毋臣宋,父辄戒之曰:"吾久用兵,疲矣。吾族三十年衣锦绮,此宋恩也,不可负。"元昊曰:"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他对于称臣于宋,特别是依赖宋朝的恩赐而改变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十分不满,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宋史 夏国传》记载,李元昊此人“性雄毅,多大略,善绘画,能创制物始。”“晓浮图学,通藩汉文字,案上置法律,常携《野战歌》、《太乙金鉴》”,“弱冠,独引兵袭破回鹘夜洛隔可汗王,夺甘州”。他从小就崭露了过人的政治天赋与军事才能,深受李德明的赏识与器重,是继任天子的不二人选。西夏在极盛时期的疆域,大多是在李元昊时期拓展稳固的,他的赫赫武功,颇有点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的感觉。公元1032年,李德明病逝,李元昊以皇太子的身份顺利继承了王位。即位后他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领域进行了一番改革,积极进行脱离辽、宋羁绊的筹措,力图建立独立的民族政权。尤其在文化领域他推崇旧俗,将自己的民族主义通過法令贯彻到全国上下。

李元昊嗣位后,颁布的每一条文化政策都充斥着“反宋兴夏”的意味。首先废弃唐李、宋赵之姓,改姓嵬名,自号吾祖。“吾祖”为党项语,意为“青天子”,以显示与宋皇帝“黄天子”抗衡和不甘居其下的气概。 “初,宋改元明道,元昊避父讳,称显道于国中。”摒弃一贯使用的宋朝纪年,改用西夏自己的年号。元昊美其名曰避其父的名讳,实则此举是他开始反叛中原王朝、标榜西夏独立的讯号。有唐一代,迫于吐蕃侵袭,党项族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内迁,其中以拓跋部为主向东向内迁徙。在中原文明的辐射下,党项族的汉化毋庸置疑,其中也包括发式。“在早期游牧民族披发型的较多。但后来,随着生产、生活方便的需要,结发、编发较多。少数民族迁徙后,受迁入地发型的影响,由披发逐渐变为结发和编发。”公元1032年,李元昊下令,禁用汉俗结发,强制推行党项传统发式,实行秃发。据史料记载:“麟州之围,苗继宣募吏民有能通信求援于外者....请髡(秃)发,衣胡服,挟弓矢,赉糗粮,诈为胡人,夜缒而出。”又有“卻是環慶路熟戶蕃捉生,偽冒改名,剃髮、穿耳、戴環,詐作誘到西界大小首領”,由此可推断出突发为党项人传统发式。关于李元昊推行秃发令的目的,史学界说法不一,但比较可取的一种说法是:秃发令是元昊为彰显西夏与宋朝不同的民族特色,以此强化民族意识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李元昊又不再采用宋朝的衣冠,按照党项族习俗改穿白色窄衫,戴红里的毡帽,脑顶后垂红结绶。随后他又以唐宋礼乐太过縟节繁音,下令废除宋朝的五音,改为党项族适用的一音。李元昊所创立的本民族的服饰和礼乐制度,虽是以汉族的样式为基础,但更多的是融入了西夏本民族的特色与内涵,以与汉族相区分,彰显民族精神。之后西夏文的创制,更是强化民族意识的有力之举。李元昊称西夏文为“国书”,要求与周围王朝往来的表奏、文书,都使用西夏文。不管是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生活方面,他都大力提倡使用西夏文;教育是国家的根基,在文化教育中西夏文的推广和使用,更为深入的增强了民族认同感。西夏文的创制促成了蕃字院和蕃学的衍生。用蕃字起草国书,且“蕃字院特重”;蕃学则是培养党项本民族人才的机构,“它对于西夏文这一民族文字的传播使用,对于提高党项统治阶级的文化水平,培养统治机构的各种官吏,巩固其统治基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元昊的一生,与其说他是在北宋、辽国做斗争,不如说他是在和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之间做艰难的选择。从他的作为来看,他对中原汉族文化有着明显的抵触情绪。他并不想和北魏孝文帝一样,让党项人逐渐汉化,他希望他领导的这个民族,是独一无二的,是和中原汉族迥异的。历史的趋势,也许无法为个人所阻挡。但总的来说,李元昊将自身强烈的民族意识通过这些文化政策的的实施灌输至全国上下,不仅巩固了他的统治,也增强了西夏的民族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2.(元)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之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4.(宋)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5.(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6.(清)吴广成.西夏书事[M].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

7.(民国)戴锡章.西夏纪[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8.刘兴全.论西夏的文化教育[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4).

9.卢桐.论西夏文及其书法艺术[J].辽宁大学学报,2001(4).

10.陈育宁.评李元昊在西夏建立过程中的作用[J].宁夏社会科学,1988(2).

11.李吉和.古代少数民族迁徙与文化变迁[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4).

(四川省成都市西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民族意识西夏民族
记者应该“围着谁转”
MINORITY REPORT
宁夏西夏风情园
论当前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日益强烈对我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影响
中华民族追逐“复兴之路”的历史足迹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传承 民族 文化
根植民族 与时俱进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从出土档案看西夏官吏请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