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2021-09-10 17:12王仕琼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23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素养

王仕琼

摘要:历史学科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历史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在历史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意义和社会价值,指引学生继承历史、正确实践。初中是学生开展历史学习的初期阶段,学生尚未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也缺乏正确的方法指导。此时,历史教师需要以历史素养的概念为指导,在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学习兴趣得到增强,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历史,掌握正确分析和解释历史知识的能力,最终实现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3-355

引言

初中历史是带领学生走进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重要课程,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学科。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以学生的历史学习结果为导向实施教学,而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初中历史教学更为重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历史分析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启发学生时空意识

历史的学习内容包罗万象,不仅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时也会讲述风俗、服饰、饮食、建筑等知识,是学生积累知识、开阔眼界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教材包含的内容有限,无法使学生更加全面、直观地认识历史。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的优势,通过图片、视频等内容的呈现,使学生看到更加生动形象的历史知识,不断启发学生的时空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例如,“宋代经济的发展”这一课的讲解基本以历史地图的呈现为核心,讲述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这些都呈现在《宋代经济分布图》上,让学生根据图例找出農产品产区、手工业发达地区和商业城市等。通过逐步解读宋代经济的分布,学生将相关区域标注出来,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区域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探究历史地图,直观地认识到这些区域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进一步强化“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在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西汉经济分布》《东晋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宋代经济分布图》,以历史地图为依托,分析西汉时期经济重心集中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流域有利的自然地理特征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开发。到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大量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通过逐步挖掘历史地图信息达到分析不同时期的经济分布特点的目的。最后再引导学生借助时间轴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概括出来,明白时间和空间的联系,有效突破本课难点。

总之通过深入挖掘历史地图的时间和空间信息,既能培养学生的识图技能,又能在以图叙史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二、以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

唯物史观相对而言是较多学生都能理解的一种思维,这一素养的核心是“唯物”。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相应素养时,可以先点出这一素养的核心,然后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以小组或者个人对历史事件的探究,体会历史发展唯物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部分学生思维较为偏颇等情况。在面对这些情况时,教师需要对学生抱以耐心,点出学生观点中不唯物的部分,然后引导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唯物史观,进而对历史事件进行更加全面的认识。

以《两汉的科技与文化》为例,对当前阶段的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对古代的科技、文化发展的认知基本都是非常粗浅的,或者是错误的,因为大部分学生都会相信通过手机等网络渠道了解到的古代的科技、文化内容。而网络渠道上的相应内容基本都是虚假的,这样的情况便会使得学生的唯物史观的发展遇到阻碍。所以,教师可以先确定科技文化的一个点,然后引导学生基于这一个点进行自主探究。

例如,教师确定的点为“记录方式”,让学生从商周开始,进行交流探究。在交流中学生们总结出历代使用过的记录方式有“石刻、龟甲、青铜器、竹简、帛等”。对此,教师再细问学生,人们改变记录方式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学生关注人们对各种自然材料认知深度的变迁;有的学生则关注文化的丰富,以及传播的需要。对此,教师可以继续提问:“纸的出现对文化造成了什么影响呢?”这样的疑问能够有效启发学生,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以纸为代表的科技对汉朝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进而提升自己的唯物史观素养。

三、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初中历史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掌握,在历史教学核心素养之下,史料实证素养指的是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需要学生通过查阅可靠史料,研究、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以便再现真实历史、印证真实历史的过程。以往的历史教学教师只是将教材中的历史事件给学生进行讲解,要求将重要的内容记忆、背诵,以便用于考试,但是这种教育模式忽略了自历史事件来训练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因此初中教师应把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和史料实证相结合,锻炼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

比如在初一历史《秦统一中国》中的内容时,如果仅仅让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记忆的话,学生学习兴致不高,知识过于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应引导学生通过当时不同的角度分析是什么成就了秦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的实力:①秦人尚武,实行军功爵制度,以斩首数量衡量军功,获得奖赏来调动军队士气,以至于在兼并过程中普遍存在斩首现象,清代史学家梁玉绳曾做过研究统计,得出斩首数量达166.8万人。②秦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权,迁都咸阳,普遍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等使得秦国经济繁荣。③秦广开言路,求贤若渴,吸收和重用人才,不分国界,例如商鞅、张仪、范雎等,天下济世之才皆汇集于秦。教师从军事、经济、人才这三个方面对秦朝当时的实力进行分析,相对扩宽了一定的历史学习空间,利用史料实证对秦朝国力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历史事件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对促进全面发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运用多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历史素养,达到新课标教学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少春.如何培养学生初中历史素养教学[J].天津教育,2020(01):183-184.

[2]张延秋.谈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19(31):77.

[3]李翠萍.谈初中历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J].新课程(中学),2018(10):194.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历史素养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