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途径

2021-09-10 22:24于兴亮
当代体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课外运动体育

于兴亮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陡增、睡眠质量不好及精神紧张等现象,这深深地影响并导致学生体质健康及运动能力的持续下降,这种现象已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与反思,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发展学生健康水平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因此,教师应充分其在调节学生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素养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且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满怀信心地在有趣而新颖的体育活动中快乐学习与锻炼,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自我体育锻炼的技能与本领,这对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及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提高思想认识,营造浓厚的体育活动氛围

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职责的一线体育教师,要深入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在确保体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体育活动和展示自我的平台,达到增强体质,发展体能及确保各项体育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等目的。

教师首先要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活动氛围,通过学校宣传栏、国旗下讲话、学生集会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让每天锻炼一小时理念“深入民心”,真正把学生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统一起来;其次,统筹校园内外各种资源,如:运动场地、健身器材、课程资源、师资队伍等,制定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及个性特征的体育活动计划,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到各种有趣的体育活动中;再者,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各项活动有序、持久开展,要秉持“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完善有利于学生自主练习的体育设施及运动器材等,确实将每项细微工作落到实处;最后,形成“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长效的保障机制,共同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实现由学校体育向家庭、向社会延伸,确保体育活动由校内到校外的有效延伸和开展。

此外,教师还要更新教育观念,确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断优化师生评价体系,打破以“升学率”“分数”“成绩”为轴心的评价体制,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满心欢喜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与活动中,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得以持久有效地发展。

2 优化活动方式,确保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

当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普遍存在着较为单一的现象,主要有课间操、课间体育活动、班级课外体育活动等,虽然大多数的教师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与管理,但由于受到运动场所不足、运动器材短缺、学习负担重无时间参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他们时有不想甚至不愿参与学校组织的“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活动”等活动,既制约了“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开展和落实,又抑制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运动能力的提高。

面对这种窘况,教师要及时分析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动机,充分了解影响、抑制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开展的原因,如:活动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活动场所是否安全?活动形式是否符合学生发展需求?活动内容是否满足学生喜好?同时,及时优化和更新不适合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活动形式,形成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如:建立以“德育科、体育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班干部”等为主体的管理机制,做到层层落实,学有保障,提高课余体育锻炼的实效;根据个人兴趣和运动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在充分体现学生独立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弘扬学生运动个性及促进学生体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自主锻炼的良好行为;推行按项目分组进行练习的长效机制,如:足球对抗赛、羽毛球、趣味跳跃、多样跳绳等,这种方式不仅满足了不同群体学生对运动的需求,而且有助于挖掘学生的运动特长,促进不同层次学生运动能力的形成。

3 丰富活动内容,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各校要认真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教师要结合学校实际,积极规划“2+1项目”,开展种类繁多、趣味性浓及锻炼价值高的多元化体育活动项目,有机地将课外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竞赛、阳光体育、冬季长跑及体育、艺术2+1项目等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发展自身本领的同时,确保“2+1项目”活动的实用性、有效性和持久性。

当然,教师在设置“2+1项目”内容时,要关注学生身体生长发育时期及其各个阶段的学情特征,重视学生基础动作能力的发展。既要考虑到田径类跑、跳、投等基础动作技能的学习,也要为学生提供攀爬、球类、体操类、越野类、民族传统类等技能、技术的学习,还可以将所学习的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加以体现,以扭转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运动技能不强等不利局面,使学生经过努力而有望达成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发展学生的运动水平及身心健康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教師还要将学生体育意识和终身锻炼习惯作为培养目标,在不断优化运动场地、设施、器材等条件外,积极开展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并举办系列化的体育竞赛,如:“校园吉尼斯纪录”、“篮球之星”、“跳绳之王”等,这种方式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和意识,促进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

4 重视素质测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中学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应以积极的态度全身心地引导、组织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要求得以实现。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每次活动的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训练方法,形成中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助推学生在浓厚的活动氛围中享受到与同伴合作的乐趣。同时要与《国家学生体育健康标准》测试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与训练,如:教师要在每学年上学期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跑、跳、掷及柔韧素质等基本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测试,并以每年的《国家体育健康标准测试》的测试数据为基础,为学生建立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个人档案。同时,要及时对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从中了解学生的基本素质、运动能力、学习状态及进步幅度等状况,以便今后更有针对性制定有利于学生学习素养提高的课余体育活动方案,促进学生在身体锻炼、情感态度、运动能力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还要通过寻找身边的榜样、为奥运健儿加油、观看运动员比赛录像、向体育明星学习等形式,加强对学生运动观的教育,让学生明确强身健体对促进自身终身发展的重要性,并从学生入学开始,引导他们积极地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从中不断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以及在练习中通过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最终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和满足感,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总之,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从育人目标出发,以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出发点,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科学地组织并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课外活动,在丰富学生业余体育文化生活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发展学生的体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终身锻炼的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扎实的运动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

猜你喜欢
课外运动体育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取经之路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