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理工学院高价校园网事件舆情分析

2021-09-10 07:22赵雪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期

摘要:2020年10月16日,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第二督查组到燕京理工学院暗访后发现,该校校园内三大运营商网络信号差,学生无法通过三大运营商网络正常上网,只能选择校园网络套餐,学生上网难、网费贵问题引起舆论关注。后经《经济日报》报道,引发众多媒体转载及评论。10月19日,燕京理工学院针对通信信号及校园网有关问题在学校的微博官网发布整改说明,学校及时回应并且详细公布了整改措施,对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一一回应,舆情关注达到峰值。10月20日,随着学校回应被媒体报道,满足了公众期待的回应结果,舆情开始逐渐呈现回落态势。学校的回应有效化解了舆情危机,但回应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分析研判学校的回应措施,指出其回应得当与不足之处,为以后处理类似高校舆情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舆情;舆情分析与研判;舆情回应;舆情化解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2-0106-02

一、舆情事件梳理

2020年10月16日,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第二督查组到燕京理工学院暗访后发现,该校校园内三大运营商网络信号差,学生无法通过三大运营商网络正常上网,只能选择校园网络套餐。

10月18日21时17分,《经济日报》首发《国务院督查组暗访河北一高校:運营商难进校园门 学生高价用校园网络》报道,引发关注。上观新闻、凤凰网财经等各大媒体网站转载,同时,一些自媒体微信公众号也参与转发。

10月19日,环球网、光明网、中国网、财经网、潇湘晨报网、楚天都市报网等媒体新闻网站纷纷转发《经济日报》的文章。该事件相关话题“三大运营商难进燕京理工学院”登上微博热搜,引起更大关注。截至10月22日晚,该话题在微博的阅读次数已达7793.6万次,讨论次数达3881次。

另外,10月19日凌晨,燕京理工学院针对通信信号及校园网有关问题在官网发布了两则公告,关于通信信号及校园网有关问题整改说明和关于调整校园网收费标准的公告。10月20日,《新京报》就学校应对处置发布文章《燕京理工回应高价校园网:启动整改,本月22日起执行新收费标准》。此外,10月21日,《经济日报》以《针对“上网难”问题燕京理工学院提出可行计划抓紧实施》为题,对三河市政府以及学校等各方的整改计划及推进情况进行了报道。

二、舆情传播态势

如上图所示,截至2020年10月22日20时,该舆情事件的传播渠道主要为客户端、网页、头条号、搜狐号、微信、微博等。在网媒方面,10月19日为媒体传播的峰值。其中,《经济日报》在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第二督查组调查后于18日21时17分迅速发布报道,成为众多媒体转载的核心信息源。引发了凤凰网财经、环球网、光明网、中国网、财经网、楚天都市报网等媒体的转发。具体舆情态势如下。

(一)舆情爆发期(10月16到17日)

从10月16日国务院督察组在燕京理工学院暗访开始,事件初步发酵。当日,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第二督查组到燕京理工学院暗访发现,该校校园内三大运营商网络信号差,学生无法通过三大运营商网络正常上网,只能选择高昂的校园网络套餐。

(二)舆情高潮期(10月18到19日)

10月18日21时17分,《经济日报》首发《国务院督查组暗访河北一高校:运营商难进校园门 学生高价用校园网络》报道,引发关注。上观新闻、凤凰网财经等各大媒体网站转载,同时,一些自媒体微信公众号也参与转发。

10月19日,环球网、光明网、中国网、财经网、潇湘晨报网、楚天都市报网等媒体新闻网站纷纷转发《经济日报》的文章。该事件相关话题“三大运营商难进燕京理工学院”登上微博热搜,引起更广泛的关注。截至10月22日晚,该话题在微博阅读次数达7793.6万次,讨论次数达3881次。

18日及19日,主要是由于各大媒体在18日晚及19日的集中转发,事件不断发酵,达到峰值。尤其是登上微博热搜后,事件传播范围更广,网友纷纷参与转发、评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舆情衰退期(10月20到21日)

燕京理工学院于10月19日凌晨在微博官网公示整改,下调校园网套餐价格,说明关于群众关心的2019年校园网络收入结余350万元的去向问题,并制定了详细的使用计划,上报政府有关部门监督执行,因为学校准确抓住了此事件中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及时回应事件,积极公布整改措施,调整了校园网价格,迅速开始安装基站等。回应得当,使得舆情声量逐步下降,舆情走向消退期。

三、舆情引发舆论关注的原因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从内容上多元且分散,多深入校园生活、关系师生权益、对焦学校大事、同步社会热点,很容易形成舆论中心[1]。高校中正面或负面的新闻事件时有发生,并不都会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当该事件与公众价值期望相背离时,形成网络舆情的概率就会增加[2]。此次舆情事件迅速发酵引发围观,除了因涉及学生权益,还有如下原因:

(一)学生相对于学校来说处于弱势地位,易激发公众“惜弱心理”

虽然大学生群体已经成年,但其还是未步入社会的群体,相对于学校这个主体来说,明显还处于弱势地位。学生一直反映的高价校园网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需要支付高价才能上网满足学习和娱乐生活需要,在公众看来,会偏向于同情学生的遭遇,不满学校的物价设定,情绪化地发表一些批评和质疑学校的舆论观点,通过点赞、评论等推动事件得到更多关注。

(二)国务院督察组的到访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引起众多媒体参与报道关注

新闻价值五要素里有显著性这一要素,国务院督察组这个身份的显著性使得各大传统媒体纷纷关注该舆情事件的进展,根据了解到的内容持续发表报道和评论,如《经济日报》《新京报》等。媒体对该事件的不断报道及评论,也是在进行议程设置,助推了该舆情事件的传播,学校立刻被推到舆论中心点。

(三)部分网民也是或曾是学生,身份的代入感激发共情心

网上年轻用户群体中包括学生群体,看到学校高价校园网议题,因学生身份,容易产生代入感,激发同理心,加入评论学校的队伍,推动舆情事件不断发酵,得到更多关注,甚至还有些网友借此在网络平台中传播反映自己学校存在的问题。

四、对学校回应的分析研判

(一)学校应对措施

在本次事件中,舆论对燕京理工学院形成了较大的压力。网友主要将矛头指向涉事学校,认为其应该合理定价,同时部分网友关注当地政府是否存在监管缺位的问题。学校的危机应对策略如下:

第一,10月19日6时55分,发布“关于通讯信号及校园网有关问题整改说明”,称17日就与三大运营商签署校园基站建设协议,解决通信信号差的问题。预计基站工作于10月22日前完工。

第二,6时58分,发布关于调整校园网收费标准的公告,公示了新的校园网套餐收费价格,于10月22日0时后执行新的收费标准。

第三,2019年,该校校园网费收入超过800万元,网络运营支出约450万元。对于公众关注的校园网络收入结余350万元的去向问题作出说明,称学校已制定详细的使用计划,上报政府有关部门监督执行。

(二)对危机应对的分析研判

1.从舆情回应时间来看。舆情风险管理中,危机应对机制十分强调危机应对的及时性。从舆情回应时间来看,18日晚《经济日报》报道后,一些媒体、自媒体公众号等参与转发,事件迅速发酵,有了热度。19日凌晨学校就立即通过学校微博官方账号作出回应,称17日就与三大运营商签署校园基站建设协议,解决通信信号差的问题,同时公示新的校园网套餐收费价格。学校在第一时间及时回应,积极公布整改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舆论进一步发酵的空间;而且学校选择发布整改公告和声明的时间点合理,在凌晨发布,此时上网的人不多,事件的关注度会较低,不容易迅速引起舆论关注,而且如果声明中有不得当的内容可以及时修改再编辑,不会立即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2.从舆情回应文本内容来看。燕京理工学院于10月19日在微博官网公示整改措施,从发布的回应内容来看,学校准确地掌握了舆情事件中的矛盾争议点,并且对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一一作出回应,包括宣布建立基站、对网费价格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上网诉求,并且对于公众关注的校园网络收入结余350万元的去向问题给出了说明,基本满足了公众期待。

3.从应对技巧来看。校方的話语回应仍有不足之处。督查组暗访后约见了学校相关负责人,但是,对于学生持续反映一年多问题却无法得到解决这一事实,该校负责人表示,“此前从未了解到学生存在相关方面诉求”。应对媒体采访,应该保持统一口径,合理回应,这种回应话语会让人觉得学校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只会加剧公众的不满情绪,并不能为舆情“灭火”。

五、结语

舆情声量增大、关注度提升的同时,会给涉事主体带来一定的压力,涉事高校在处理高校舆情时应当格外注意,如果回应不当,那么非但不能平息舆情事件,反而可能会再次引发波澜,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此次舆情事件中,燕京理工学院回应及时,且掌握了公众诉求的矛盾点,一一给出具体回应,从其处理效果来看,有效化解了舆情危机,舆情应对方针合理,通过及时准确的回应淡化了公众的负面印象。

参考文献:

[1] 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04):46-48.

[2] 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03):5-9.

作者简介:赵雪(1995—),女,山西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舆情分析、危机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