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奇观到“奇观”

2021-09-10 07:22郭天光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真人秀

摘要:我国的真人秀节目从2004年的《超级女声》开始,逐渐成为大众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2013年的《爸爸去哪儿》开启了慢综艺属性下的日常性转向,从景观堆积的原发奇观逐渐转向了悖论的、乌托邦式下的文化“奇观”。本文对真人秀节目的日常性转向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真人秀;“奇观”;日常性;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2-0148-02

一、奇观呈现的真人秀

(一)真人秀背后的娱乐文化

中国人从文字时代进入图像时代后,文化的娱乐功能被大大强调。国内真人秀浪潮从2004年《超级女声》肇始,自此火热的真人秀颠覆了传统娱乐节目的创作定式,转向在预设情境中进行特定活动并给予真实记录,秀出“真”的人物個性、矛盾冲突等纪实性的内容。这种节目形态具有扁平、无须深思、强视觉刺激的特性,反映出了一个尊重差异、质疑宏大叙事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契合了受众对电视娱乐内容要求轻松、愉快的心理。而真人秀节目的兴起正表明了“全民狂欢”、平民化要求的图像娱乐时代的到来

(二)真人秀节目的奇观化展现

法国理论家德波在其《景观社会》中提出奇观理论,说明在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生活本身展现为奇观的堆积。在理论的流变中,奇观被表述为一种醒目、独特的视觉形象,展现出具有丰富意识形态内涵的文化表征。[1]综合众多真人秀节目来看,奇观化展现最突出的三个点为人、景、媒介。

真人秀需要人来完成,而“秀”的水平也需要人来把控。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热衷于挖掘选手的真实面貌及人生经历,以其原生态的一面满足观众审美或审丑的收视心理。《爸爸去哪儿》开启了明星化真人秀,明星们自带成熟的演技,奋力扮演着观众已认知的角色。后现代主义理论家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的消费活动更多地是在符号层面上而不是在物质层面上。”我们在凝视真人秀里的嘉宾时,感受得更多的是符号带给自己的认同感。在竞技类真人秀中,我们看到的明星是“学霸”“女汉子”等形象,而近几年的选秀类节目热衷于精致、阴柔的小鲜肉形象。

景观是影视艺术最直接的表现。鲍德里亚曾描述:“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为了满足与刺激受众与日俱增的消费水平,真人秀节目利用景观的可塑性,创造影像奇观化。在歌唱类真人秀节目中,美术、灯光、舞美配合着演员的表演,组合成一套极具冲击力的视听景观,给予受众们日常生活所缺少的饱满的奇观化体验。而旅行类真人秀在户外流动的空间中录制,这时选取的景观如“竞争场所”“栖息家园”等都产生了强烈的奇观效应。景观本身不具备真人秀节目反映的内涵。丹尼尔·米勒在探讨物质性的意义时指出:“物质性、意义和社会实践的不同交织方式导致了两个世界的迥异。”明星爸爸展示厨艺的草原在媒介塑造下是世外桃源奇观,而在当地民众看来可能不以为然,节目呈现出的奇观必须依托节目的社会实践状态。

真人秀节目需要可视化的媒介支撑,而可视化的媒介充斥着现代社会的生活,改变着大众的信息接收方式与思维逻辑,现实世界与影像世界的界限开始模糊。人们在媒介中寻求生活的支撑和依据。鲍德里亚称:“电视溶解于生活,生活亦溶解于电视。”对于承载节目的媒介来说,传媒事件的价值非常重要,通过有意的剪辑和剧情的设置营造冲突进而引发话题效应,而媒介事件的生成不能脱离受众的参与。对受众来说,重要的不是过上真人秀营造的奇观生活,而是在参与媒介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价值体系进行养成和输出,如“丑小鸭也能变成白天鹅”等等。因此,收看节目不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行为,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真人秀节目也不仅是一种奇观的视觉形象,更成为人们寻找生活支撑和认同的场域。

二、新时代文化语境流变

真人秀节目在中国蓬勃发展,并于2015年达到“红海”态势。在各大卫视“开放办台”、走市场化运营道路、社会资本入场的背景下,一档节目的版权费用、明星费用高昂,对节目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威胁。而此时受众对明星的人设消费、节目程式套路都呈现出了审美疲劳感。

政策上,国家广电总局加大对明星真人秀的调控力度,在2015年强调不能把群众作为明星的陪衬或者背景,要让群众成为节目的主角。2016年,严控明星子女参加真人秀,为火热的真人秀市场降温。多档明星综艺风光不再,真人秀节目进入冷静期。

文化症候上,焦虑成为现代性的严重后果之一。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花费大量时间在本职任务上,又因独立自主划分出相对孤立的生活状态,且常常疲于应对高度信息化社会的知识更迭。现代人困陷在一个充满低气压的场域,饱受着现代性焦虑的困扰。

文化趋势上,基于对快生活的反思,社会开始强调“慢”的价值,形成了回归“乡土”的自然主义趋势。大众需要放松自我、关照自我,消解快生活中人的异化现象。当前我国的发展已经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问题,精神的富足将成为我们追求的方向。

受众层面上,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初期,传播理念似乎处于“魔弹论”阶段,受众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而新时期人的利益多元化和生存独立化,形成个体表达及社会思想的丰富,使社会群体从同质的“群氓”状态分化成异质的多元形态,最终带来价值观的独立。正如葛兰西所言:“我们每个人——不仅仅是先锋知识分子——都应该将自己视为文化的积极参与者。”这时的受众经过多年海量信息的锻炼,已经形成了垂直细分状态,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文化、价值观。

三、日常性转向下的真人秀“奇观”

(一)节目特性

在文化语境的流变下,我国的真人秀形态表现出了从“快”到“慢”的日常性转向。这种慢综艺属性下的真人秀,将目光下沉到日常生活,展示出一种去任务、弱竞技、日常性的特点。嘉宾卸下包袱,尽可能地回归到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标准化、模式化、虚幻”嗤之以鼻,而对艺术和高雅文化另眼相看,认为“高雅文化包含着反抗资本主义制度的理念”。日常性真人秀或许并不是什么高雅文化,但其中包含着反工业理性对情感的侵入,引导受众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开放文本。相较以往,日常性真人秀积极引导群众参与节目。《向往的生活》第四季出现了当地妇女主任小玉,她不仅常与蘑菇屋的嘉宾聊天、互动,更在嘉宾们遇到棘手问题时予以热情引导。以素人为代表的群众此时占据主动状态,与嘉宾之间的距离拉近,甚至打破荧屏内外的“墙”,形成后现代主义电视观中一种开放的文本,得以让受众从己所愿,在文本中自主开拓。

回归本真。真人秀节目顺应追求自然主义的文化趋势,录制环境从棚内转到自然场景。嘉宾在远离城市繁杂的“乡土”中放下紧箍似的光环,尝试找寻本真生活。在耕种、做饭、赶集等活动中感受到切实劳作带来的真实的价值体验,消解理性化社会的“螺丝生活”带来的迷茫感[2]。

寻找情感。如《幸福三重奏》里的明星夫妻,节目外工作繁忙,面对不规律的变动与沉重的压力;在节目内反而掌握了一种自然可控的生活节奏,得以袒露缺乏空间表达的真实情感。如于谦、白慧明夫妇,因工作原因从来没有单独为于谦庆祝生日,白慧明趁机学做蛋糕、下厨为于谦补过生日,于谦乃至荧屏前的观众都深受感动。在找寻情感的线索下,包括节目主题、受众期待,重点都在其展现的真实情感价值,而不再是明星夫妻们的符号消费。

(二)另一种“奇观”的营造

相比于快节奏的真人秀节目,以《向往的生活》《幸福三重奏》等节目为代表的日常性转向下的真人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去奇观化,但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看来,其又陷入另一种“奇观”。

在经济层面上,转向下的真人秀节目契合了一个媒介受众观念新时代,受众不再被看作单纯追求奇观的同质化“群氓”,而是被节目策略性建构成一个碎片化群体,这个群体渴望着自然与本真。媒介根据群体的特性予以特殊的经济关照,将群体的诉求出售给相应的广告商。一方面节目表现出对抗文化工业的同质化、模式化,呈现先锋姿态;另一方面节目又产生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彰显着文化工业的市场化机制,刺激着模式化的产生,两者形成了一个悖论。

在节目本体上,转向下的真人秀强调以日常生活为记录对象,具有纪实性。鲍德里亚曾提出拟象理论:“拟象指是与原本一模一样的复制品,而原本自身并不存在。”在节目中我们所见的无忧无虑只需待客接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真实隐退到了屏幕的“超级真实”背后。[3]节目本质只是一种“怀旧影片”,重现过去的生活方式与社会氛围,利用受众对向往的生活的刻板印象,而绝不想也无力重现真实的过去。我们在认识这种节目本体时,往往忘记其是人为创造出来的“神话”。

从受众视角来看,日常性转向下的真人秀是受众与文化工业进行“抵抗”与“收编”的结果,是文化工业对受众的满足。尽管如此,日常性转向下的真人秀所体现的理念对于受众来说仍然并非“活文化”,受众并不能在真实生活中感受到这种感知结构。节目尽最大努力达到的就是为受众提供节目时长长度的快感,为真实存在的社会矛盾提供一个乌托邦式的解决方式。

四、结语

从快生活的真人秀节目到转向后的日常性真人秀节目,我们发现真人秀节目在主题价值设置、对待受众的态度方面都有可喜的进步。虽然在對真人秀节目前后的文化价值分析中,以奇观与“奇观”作为总结,但这并非是在否定真人秀节目本体、媒介、受众的发展,而是希望以一种历时性的眼光来把握真人秀节目的文化价值。我们期望国产真人秀能进一步提升自己,更好地服务于受众。

参考文献:

[1] 叔翼健.从真人秀节目看电视文化奇观[J].新闻组织,2012(08):23-25.

[2] 李海明,卞芸璐.真人秀节目“日常性”转向及其文化价值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6):76-79.

[3] 赵芝眉.主观认同下的渐近线——解读旅行类真人秀的真实观[J].视听,2019(06):37-39.

作者简介:郭天光(1997—),男,山西太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真人秀
谜语真人秀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调查
“真人秀”满足了谁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严控明星子女参加真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