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疮1号治疗肺经风热证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9-10 12:13王蒙昕史丙俊张雪
康颐 2021年2期

王蒙昕 史丙俊 张雪

【摘要】目的:观察玫瑰痤疮1号治疗肺经风热证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9月—2020年9月至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并符合入选标准的90例肺经风热证玫瑰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硫酸羟氯喹片0.2g 口服 每日两次,百癣夏塔热胶囊0.6g 口服 每日三次,中药甘芩液(我院自制)外敷 每日两次,蓝润医用愈肤生物膜 外用 每日两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玫瑰痤疮1号 饭后服 每日两次。两组的疗程均为2周,治疗期间不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硫酸羟氯喹片、百癣夏塔热胶囊、中药甘芩液(我院自制)及蓝润医用愈肤生物膜联合应用玫瑰痤疮1号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硫酸羟氯喹片、百癣夏塔热胶囊、中药甘芩液(我院自制)及蓝润医用愈肤生物膜。

【关键词】玫瑰痤疮1号;玫瑰痤疮;肺经风热证

【中图分类号】R249;R27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2.205

玫瑰痤疮(Rosacea)又称酒渣鼻,是一种好发于面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持久性面部红斑、阵发性潮红为主要临床症状,其余症状还包括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或丘疹脓疱,或面颊、鼻部、口周肥大增生改变,或有眼部症状,以及同时伴有灼热、刺痛、干燥或瘙痒等主观症状。中医称为“酒渣鼻”,《诸病源候论.面体病诸侯.酒渣鼻》[1]云:“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齄,赤疱匝匝然也。” 目前单纯使用西药及外用修复敷料治疗玫瑰痤疮疗效欠佳,且易复发,加用中药疗效会显著改善。故观察2019年9月—2020年9月至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玫瑰痤疮患者9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9年9月—2020年9月至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门诊治疗的肺经风热证玫瑰痤疮患者90例,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2]玫瑰痤疮的诊断标准。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男性9例,女性41例,对照组男性4例,女性36例,两组年龄在25~55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程上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知情同意。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皮肤病学》[2]玫瑰痤疮诊断标准;(2)辩证符合肺经风热证;(3)无其他皮肤科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

排除标准:(1)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及近期有生育要求者;(2)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3)合并其他系统疾病者;(4)近2月内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等。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硫酸羟氯喹片0.2g 口服 每日两次,百癣夏塔热胶囊0.6g 口服 每日三次,中药甘芩液(我院自制)外敷 每日两次,蓝润医用愈肤生物膜 外用 每日两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玫瑰痤疮1号 饭后服 每日两次。两组的疗程均为2周,治疗期间不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玫瑰痤疮1号药物组成:菊花10g,黄芩10g,栀子10g,黄连3g,赤芍10g,生地黄5g,地骨皮10g,玫瑰花6g,丹参10g,红花6g,凌霄花10g,枇杷叶10g,桑白皮10g。本病主要辩证为肺经风热证证,辩证参照《中医外科学》第二版,症候表现为:口鼻周围、面颊部轻度红斑,丘疹、脓疱;伴口渴咽干,便秘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1.4疗效判定指标

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03年修订的《酒渣鼻的疗效标准》[3]。痊愈:面部红斑、丘疹、脓疱全部消退或消退90%以上,无新发皮疹。显效:皮损消退60%以上,偶有新发皮疹。有效:皮损消退30%以上,有新发皮疹。无效:皮损消退小于30%或无变化,有新发皮疹。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 总病例数 ×100%。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 ,对照组为57.5%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

通过表1可知,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疗效的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玫瑰痤疮是一种影响美容,以中年女性多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4]。玫瑰痤瘡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精神因素、嗜酒、食用辛辣食物,高温及寒冷刺激、胃肠道功能紊乱[5]、内分泌失调及毛囊蠕形螨感染[6],可能还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等有关[7]。多因素诱导的皮肤免疫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毛细血管长期扩张所致。据相关文献报告显示,欧美国家发病率高达20%[8],我国发病率达3.33%[9]。本病好发年龄为30~50岁,且女性多于男性,平均每7名玫瑰痤疮患者女性占6名,男性占1名[9]。中医称本病为“酒渣鼻”,病性属实热,多发于肺胃二经。外感风寒,内有积热,风热相搏,郁于肌肤;日久入络,血瘀凝结而成。或嗜酒之人,酒气熏蒸,外感风寒,交阻肌肤而发病。以宣肺清热,凉血活血为治疗原则[10]。本文根据科室制定的玫瑰痤疮1号方,选择辩证符合肺经风热证的患者进行治疗。方中菊花、黄芩、黄连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栀子清泄三焦之火;赤芍、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地骨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玫瑰花、凌霄花疏肝解郁;丹参、红花活血祛瘀消痈;枇杷叶、桑白皮清肺泻火。诸药合用,共凑宣肺清热,凉血活血之效。百癣夏塔热胶囊属于中药制剂,以维药组方,具有清除异常黏液质、胆液质、败血和消肿止痒的作用[11]。羟氯喹属于4-氨基喹啉类抗疟药,具有抗炎、抗免疫、抗紫外线损伤三重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由阳光引发或加剧的皮肤病变。而羟氯喹通过上述三种作用可以有效改善玫 瑰痤疮患者面部阵发性红斑及持久性红斑[12]。中药甘芩液为本科的自制中药制剂,由黄芩、甘草等药物组成,其提取物含有黄酮类、花色苷类、酚酸类等多种成分,具有抗感染、抗过敏、抗变态反应等作用[13-14]。其中黄芩、黄芩素、黄芩苷、新黄芩素Ⅱ等对急慢性炎性反应均具有抑制作用,抗炎作用机制与其抗组胺释放及抗花生四烯酸代谢有关。黄芩苷和黄芩素还能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组胺、慢反应物质等过敏介质的释放,从而产生抗过敏作用。黄芩素可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环氧酶与脂氧酶,从而抑制炎症介质——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合成。甘草酸和甘草次酸既是糖皮质激素受体的部分激动拮抗剂,又是糖皮质激素的代谢抑制剂,能对抗应激下调的糖皮质激素受体数量,因为其化学结构与糖皮质激素相似[14-16]。蓝润医用愈肤生物膜主要由天然抗氧化剂原花青(OPC)和改性壳聚糖(成膜型)组成。前者是一种具有抗氧化能力,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保护再生剂,可对自由基起到强力清除作用,从而发挥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及重建胶原质的作用。改性壳聚糖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膜,保证空气、水及药物有效渗透,还可保护皮肤使其免受理化损害;改性壳聚糖还可以使皮肤屏障功能加强,抑制细菌的繁殖。OPC和改性壳聚糖相结合则可以发挥修补皮肤的细小裂缝、隔离保湿、抗菌止血、抗炎、改善微循环等功效[17]。通过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效果对比,证实在西药消炎抗感染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制剂,能够有效减轻玫瑰痤疮面部炎症反应、丘疹、脓疱及灼热、刺痛等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玫瑰痤疮1号联合硫酸羟氯喹片、百癣夏塔热胶囊、中药甘芩液(我院自制)及蓝润医用愈肤生物膜治疗肺经风热证玫瑰痤疮能有效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综上,玫瑰痤疮1号联合西药治疗肺经风热证玫瑰痤疮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学院.诸病源候论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8-59.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 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0-165.

[3]张建波,初金玉,孟祥慧.中西医结合治疗酒渣鼻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2011,11(4):69-70.

[4]吴琰瑜,章伟.玫瑰痤疮药物治疗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42(5):393-396.

[5]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67.

[6]Georgala S,Katoulis AC,Kylatis GD,et al.lncreased density of demodex folliculorum and evidence of delayed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subjccts with papulopustular rosacea. J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1.15:441-444.

[7]王玉,余晶晶,陈玉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酒渣鼻发病关系的探讨[M].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6):538.

[8]周静波.火针联合中药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临床观察 [J].皮肤病与性病,2019,41(1):82-84.

[9]尹锐.光动力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观察[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6,25(5):286.

[10]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94-195.

[11]何贵祥,尹学永,李剑飞,等,祛痰化瘀法联合火针疗法治疗痰湿 体质青春后痤疮52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7,12(8):177-179.

[12]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美容亚专业委员会.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3):156-161.

[13]赵艳敏,刘素香,张晨曦,等.基于HPLC-Q-TOF-MS技术的甘草化学成分分析[J].中草药,2016,47(12):2061-2068.

[14]郑勇凤,王佳婧,傅超美,等.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6,38(1):141-147.

[15]赵雨坤,李立,刘学,等.基于系统药理学探索甘草有效成分甘草甜素的药理作用机制[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0):1916-1920.

[16]张利.甘草的药理作用及现代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0):147-148.

[17]王宝娟,马国安,丁红炜.慢性湿疹方联合蓝润医用愈肤生物膜膏剂活性敷料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1): 68-69.

作者简介:王蒙昕(1994—),女,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中医外科学皮肤病方向。

通讯作者:史丙俊(1974—), 男 ,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皮肤性病学。

基金项目:LCE与IL23/TH17通路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银屑病的关联性研究(项目编号:20141015),重庆市卫生计生委2014年医学科研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