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1例病理报告

2021-09-10 12:13刘晨光
康颐 2021年2期
关键词:病理诊断免疫组化

刘晨光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病理诊断要点。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胃肠道间质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合文献并进行分析讨论其病理特征。结果:该病例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后病灶组织病理活检能够确诊为GIST,且经基因检测能够准确判断GIST分型。结论:GIST是一种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可以依靠组织活检病理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并经基因检测明确GIST分型,可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有效、客观的依据。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2.247

1病例资料

患者李某,女性,56岁。因上腹部隐痛10天于2019年6月16日入院。2019年7月8日在全麻下行左侧腹膜后肿瘤切除联合结肠部分切除术。术中见病变位于十二指肠水平段肠壁,约10cm×8cm,呈外生性生长,色暗红,质硬,活动性差,口侧累及十二指肠下角及胰腺钩突,肛侧累及近端空肠,与结肠脾曲系膜关系密切,向下累及结肠系膜。病理检查:带网膜肠管一段,左半结肠长3.2cm,管径3~4cm,肠管局部扩张,肠壁变薄,未见其他异常;网膜大小18cm×15cm×1.5cm;部分十二指肠长16cm,周径5~11cm,十二指肠内可见一灰红色肿物,大小10.5×7.8cm×4.5cm,肿物位于十二指肠内,与网膜粘连,与结肠分界尚清,肿物切面灰白实性,质稍脆,局部钙化,其余网膜未见明显结节及肿物。肿物旁脂肪内找到淋巴结数枚,直径0.2~0.5cm。

病理诊断:(左侧腹膜后肿瘤)十二指肠GIST(高危组),肿瘤侵及肠周脂肪内,并见脉管侵犯,网膜、十二指肠切缘未见肿瘤累及,肠周脂肪内找到淋巴结7枚,未见累及(0/7)。

分子病理检测结果:C-kit11exon检测到插入突变,C-kit9、13、17exon未检测到突变;PDGFRα未检测到突变。术后21天患者痊愈出院。院外长期口服伊马替尼。

2讨论

GIST是一种临床中较为少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发病率约占消化道肿瘤的1%~2%,在国内其年患病率10~20/100万,且呈逐年升高的势头。相关研究报道[1],GIST在生物学行为上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可出现浸润性生长。GIST的临床症状不无特异性,大多数以腹胀腹痛、触及腹部包块、上消化道出血等。而由于GIST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者对本病认识不充分,部分GIST病人就诊较晚,疾病确诊时其病情已进展到中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近年,随着病理检测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免疫组化技术在胃肠道间质瘤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大部分胃肠道间质瘤术后界限清晰的结节,多是单发,也有少数为多发,而且GIST病变部位不同其组织形态各有差异,胃部间质瘤主要呈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肠部间质瘤多呈梭形细胞型。实际上,GIST细胞形态变化多样,排列结构不统一,单纯依靠病理组织形态难以进行GIST诊断,故通常需要结合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综合诊断。中国胃腸道间质瘤专家委员会也指出[2],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特殊的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有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排列为树束状的病变结构,主要是由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α)、c-kit基因发生突变启动病理改变的。

近年有研究发现[3],KIT是间质瘤发生的关键。c-Kit蛋白为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员,其配体干细胞因子可特异性与c-kit蛋白相结合,激活酪氨酸激酶的活性,进而刺激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RAF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等多条信号通路启动,促使细胞外信号向细胞内传递,进而使细胞内转录因子活性增加,诱发细胞生长增殖。在胃肠道间质瘤中c-kit基因突变率达到90%,而且其基因突变形式多样,以位于11号外显子变异最为常见(70%~80%),位于9号外显子突变率5%-10%。此外,有研究表明[4],间质瘤中的c-kit基因突变状况与伊马替尼靶向治疗的效果有密切关系,位于11号外显子突变治疗效果最好,9号外显子突变次之。可见,通过检测c-kit基因突变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诊断GIST,并可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PDGFRα为单链跨膜蛋白,属于Ⅲ型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有研究表明[5],部分间质瘤组织存有PDGFRα基因突变情况,PDGFRα可以其配体相结合,构成受体、配体复合物,诱使PDGFRα活化,使c-AMP、磷脂酰肌醇被激活,出现基因突变,促进细胞增殖分化,故PDGFRα也是当前临床中引起间质瘤发生的主要原因。相关文献也指出[6],对于c-kit基因突变阴性的间质瘤患者,出现PDGFRα突变时其配体结合能力较弱,若此时18号外显子存有D842V突变,病人可能会对伊马替尼产生初次抗性。本文病例联合进行病理活检和基因突变检测,最终确诊胃肠间质瘤,且发现C-kit11exon检测到插入突变,C-kit9、13、17exon未检测到突变;PDGFRα未检测到突变,提示本例患者对伊马替尼疗效较好,可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及疗效预估提供客观依据。

综上,GIST是一种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可以依靠组织活检病理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并经基因检测明确GIST分型,可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效、客观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史曙光,袁刚,王江涛,等.胃间质瘤并发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30(2):246-250.

[2]2017年中国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共识意见专家组.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版)病理解读[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8,47(1):2-6.

[3]何毅刚,石鑫,于建平,等.突变型与野生型胃肠道间质瘤基因筛选及信号通路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20,49(4):39-47.

[4]董博,黄博,王珅,等.胃肠道间质瘤中c-kit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1):1820-1822.

[5]齐长松,潘放,李健,等.PDGFRA基因突变型胃肠间质瘤患者生物学特点及预后的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8,21(11):1280-1284.

[6]杨晓玲,张俊萍.胃肠道间质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9,26(3):253-259.

猜你喜欢
病理诊断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病理科为什么要做免疫组化
卵巢肿瘤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探讨
影响乳腺癌术中冰冻诊断准确性的病理与临床因素研究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与人工染色对CerbB—2的影响
360例炎症性肠病及缺血性肠炎临床与病理诊断分析
膀胱癌组织中c—Met的表达及意义
Livin和Survivin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肺尤文肉瘤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