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的潜在功能

2021-09-10 07:22蔡静
清风 2021年16期
关键词:玻璃棒模拟实验伦理

蔡静

所谓科学素养,即个人经由训练及实践所获取的知识、技能、情感、意识以及能力等的综合反映,既可内化为隐性素质,又可表现为具体的显性行为。中学地理学科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学习领域,基本理念之一便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科学素养。

模拟实验情境,培养科学探究兴趣

模拟实验情境教学是近年来临床应用颇广的教学方法,指的是围绕教学主题创设针对性情境,以鲜明、生动、丰富的课堂活动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育意义。

以《海陆的变迁》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在讲解时,为避免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及认识而感到索然无味,可将“沧海桑田”的成语释义以模拟实验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作为新课导入情境,使学生对本课内容充满期待,激发其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具体场景为:教师将玻璃烧杯中装入8厘米厚度的沙土以及12厘米的水,将露出水面的沙土视为陆地,将水视为海洋,随后在烧杯中部垂直插入一支玻璃棒,并向玻璃棒附近不断倒入沙土,引导学生思考“插玻璃棒的位置,它的‘海陆’情况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并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方案,令玻璃棒位置变为海洋,随后引申问题,让学生试着思考这个实验是人为模拟的,在自然界中是否会发生陆地变海洋的情况。经此方式,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得以生动展现,教师通过对简单道具的应用,突破自然条件限制,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之感,并引导其层层深入地对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对模拟实验的仔细观察,体验“自然界”变化,探索得出海陆变迁成因,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以环境问题为媒介,引导科学道德及伦理观养成

与科学有关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在地理课程中并未有过多涉及,但是教师可通过对环境伦理问题的分析来促进学生增强对科学道德及伦理等問题的关注。初中地理课程中所涉及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于土地的退化、森林的锐减以及酸雨、温室效应、淡水匮乏等。在进行此类内容的讲述时,教师可合理渗透环境伦理教育。环境伦理归属于科学伦理,因此初中地理课程在对学生展开科学伦理教育方面存在巨大潜能。教师可引导学生透过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升至人际关系、代际关系,这对教师自身所具备素养及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本身应先具备可从哲学层面理解环境问题的能力,进而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环境中的伦理关系,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渗透,比如讲解人类在面临资源、发展、环境等问题时,可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所反映出的人类活动和环境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内部关系等进行阐述,在进行我国土地国策等内容的讲解时,可对其所反映出的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引申,以更深入地从伦理层面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助力学生科学道德与伦理观的建立。

以地理空间技术为基础,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知

初中地理课程中并未对技术教育加以强调,所涉及的课程内容较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开展地理空间技术教育,增强学生的科学技术认知。为此,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制订方面,教师应在有关科学、环境、社会等内容中对技术要素予以添加,以使其重要作用得以体现。

比如在讲解气候特点对当地农业生产及生活的影响时,教师可适当加入不同气候对地理技术选择的相应影响的内容,在讲述西部开发地理条件及保护环境重要性时,对地理空间技术在西部开发中的意义和价值予以延伸,增加学生对地理空间技术的认知,提升其科学素养。此外,在讲授“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借助天文仪器模型,对太阳、地球及月球的运行轨迹进行模拟,帮助学生建立宇宙观的同时,激发其对科学的热情。

在基础教育初中阶段,学校承担着提高民族素质的光荣使命,而科学素养作为公民素质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地理教师应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社会发展态势,对学生科学素养予以培养,通过实验情景模拟,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以环境问题为媒介,引导学生科学道德及伦理观念养成,并以地理空间技术为基础,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知,促使其形成思考能力及科学意识,努力成长为有能力、有责任感、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玻璃棒模拟实验伦理
电荷常见易错题两例
“消失”的玻璃棒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玻璃棒变魔术
模拟实验在中职学校会计教育中的重要性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组装课堂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模拟实验的开发步骤及原则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