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岛交通体系发展的一点思考

2021-09-10 03:01董兴武李国强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1年16期

董兴武 李国强

摘 要:作为一位来青岛生活、工作近20年的交通人,对青岛充满了热爱和感情,我的思考概括起来是:一个基本认知、四点发展不足、三条南京经验、四级层次目标、三大交通导向、五个力之塑造。

关键词:青岛交通;南京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建设

1 一个基本认知

交通的目的说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这是第一出发点,也是交通的初心,围绕这一目的产生诸多交通衍生问题。

2 四点发展不足

青岛交通发展正处于国家高质量发展、海洋强国战略、交通强国战略、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土地资源紧缩这样的大背景条件下,又有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这样的城市政策优势,这些年青岛在交通上投入很大,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交通难题。

——对外辐射不强。在高铁时代大背景下,却依然“南不快、北不畅”,与东北、华中、大西南等许多大区域都没有快捷的高铁直达网络。青岛及胶东五市只有东西向的济青高铁一条350公里/小时的高铁,其他线路基本只有200公里/小时左右,这与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差距非常明显。

——区域交通互动不足。胶东半岛富而不强,缺乏紧密高效的交通联系、缺乏港口分工合作、缺乏一体化发展的合力,在各大城市群中发展已经显得有些滞后。

——交通拥堵依然明显。山东路的潮汐交通、澳柯玛立交和福辽立交的早晚高峰,都是交通拥堵的代名词。但交通拥堵只是表象,它的根源是什么?往往拥堵并不在节点本身,或许是用地布局惹的祸,或许是交通方式结构出了偏差,或许是交通容量挖潜不足。但很多时候是找了方、用了药,问题没有解决。譬如,九十年代当大家想着解决中山路的交通拥堵,在政府和岗位东移之后拥堵不见了;黄岛新城吾悦节点的交通拥堵,诸如胃的容量和食物的关系,不能怪胃不够大,是不是食物太多了?交通是综合因素的果,青岛交通也有着复杂性,有待系统性把控、针对性解决。

——交通品质有待提升。公交运行速度不快、与小汽车相比劣势依然明显、公交服务品质还有待提高;慢行空间逐渐被挤占,对待非机动车等慢行交通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政策和态度,尚不明晰。

3 三条南京经验

3.1 对外交通辐射能力日渐增强

南京市从国际、国内和区域三个层面,推动江苏省域综合交通网由过去的“井”字方格网,向以南京为中心的“米”字形放射结构转变,突出南京的中心地位和枢纽功能。

围绕扬子江城市群的“一核”,共建共享交通枢纽群、畅通对外运输通道、推动高快速路干线公路一体化、推进一体化运输,进一步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增强对苏北、皖南以及长江中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另外,南京从提升硬件功能和软件品质两个方面入手提升集聚效应:一是支持开辟直达全球各大洲枢纽机场和重要城市的航线,培育和引进基地航空公司;推动南京中欧水铁联运班列稳定开行。二是大力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

3.2 区域联系更加快捷

双快系统引导支撑南京都市区一带五轴发展,未来随着跨江通道(快速路、轨道交通)的不断完善,跨江融合发展进程加速。

快速路系统,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快速化改造,如:绕城高速、浦口大道、玄武大道等,打造快速路保护环,形成“井字三环”的快速路网,支撑城市空间拓展。

快速路免进市中心处理好了两个关系:城市交通发展与老城、中心区保护的关系;通過环路分层疏解过境交通和组团间交通的关系。获得了两个效果:老城历史风貌和中心区人文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老城和中心区道路交通得到有效疏解。

快速路的建设桥隧结合,保护古城文化。“井”字型内环布局在城市核心区外围,既四通八达,又在老城外形成了交通的屏蔽圈,避免了老城受到外来交通流的冲击,同时内环又吸引了老城内大量的交通,降低了老城内部的交通强度,为老城的特色保护提供了条件。

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线网初具规模,在城市交通服务支撑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南京市运营线路10条,运营长度达到378公里。城市轨道线网基本覆盖城市发展核心区,市郊铁路建设快速推进,主副城联系逐步加强。2018年,全市地铁客运量突破100 000万人次,达到111 489.8万人次,地铁日均客运量达到305.9万人次(全网客流强度0.81万人/公里,青岛不足0.25万人/公里),轨道运营效益相对较好。

3.3 以规划引领,进行治堵和品质提升

(1)加强顶层设计,交通发展统一目标、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从90年代末,《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到2004年的《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再到2016年修编《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交通发展战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2)坚持交通需求管理,合理调控车辆拥有与使用、合理引导小汽车,编制《南京城市交通需求调控与拥堵治理实施方案研究》等。2014年、2018年《南京市停车收费管理规定》两次停车收费调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构建“小街区、密路网”的路网体系,将其提升到全局与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和实施。经过10多年持续不断努力,老城区总体路网密度从不到2公里/平方公里,提升到了接近8公里/平方公里。

(4)编制《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等。

(5)定期开展面向近期的交通改善、品质提升、综合治理等实施性规划,滚动编制《南京城市交通三年行动计划》、《南京主城区近期交通拥堵点治理对策研究》等。

4 四级层次目标

国际和国家层面:打造立体新亚欧桥头堡,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交通强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

省级层面:形成齐鲁交通新引擎,铁路分层重构、港口分工协作、机场干支互动、公路网络优化,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区域层面:打造轨道上的半岛城市群,推进区域轨道网络化、一体化、公交化,机场通用互联,港口优势互补,公路高效互通。

城市层面:塑造品质交通之城。公交优先、慢行提质、快慢相宜、安适畅达。

5 三大交通导向——青岛交通发展的牛鼻子

(1)是否有助于青岛在国际国家层面的辐射能力提升。

(2)是否有助于青岛与胶东半岛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

(3)是否有助于塑造品质城市交通。

充分体现居民高效、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需求,满足人民在交通出行方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 五个力之塑造——青岛综合交通发展建议

6.1 对外新构——扩大交通辐射力

铁路:重构青岛及胶东半岛城市群高铁网络,构建与长三角、京津冀、东北亚、中原、关中、海西、成渝、长江中游、长株潭等的全方位高速铁路网(时速300~350公里)联系,实现1 000公里3小时通达的目标。分层重构,形成功能清晰、服务便捷的半岛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络,实现1小时的半岛经济圈。如,滨海铁路大通道规划建设,将青日高铁直接调整为青沪高铁,加强与华东联系,提升青岛在铁路网络地位。

港口:打造半岛世界级港口群,强化海铁联运,加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优化疏港结构与支撑体系。积极延伸港口内陆腹地,扩大铁路疏港运能、预留铁路疏港扩容条件。

航空:打造半岛国际级机场集群,加强对外航空辐射,完善交通衔接系统,积极发展通用航空。

6.2 统筹管理——强化交通凝聚力

交通是一张网、交通是一盘棋。交通建设、管理机构不宜太分散,应有效整合。

——建议成立大交通机构,由青岛市主要领导挂帅,统筹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交通大数据和交通职能,缩小决策周期、流程,提高决策能力。

——消除公路的二元化管理的壁垒,整合铁路和城市轨道等多元化管理造成的分割,避免城市停车的乱和盲目的建。

——统筹融合铁路、航空、公路等交通资源管理,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转变观念,向统筹管理要时间、要空间、要效益。树立“先管后建”的思想和理念,摒弃“逢堵必建”的做法。

6.3 优化转变——营造交通吸引力

向绿色、集约、节约、可持续的交通方式转变。

——优化用地布局,减少长距离出行、潮汐交通,从源头上调控交通出行总量。

——城市间强化城际等轨道交通引领,优化轨道网络结构、提高运行速度、加强交通衔接。

——城市内要进一步突出以轨道交通引领的多层次公交体系为主导,有效调控小汽车的使用。

——分区差异化发展慢行交通。慢行交通设施比较缺的区域视情况有条件的恢复或增加,体现出对慢行需求者及外卖、快递等新型行业从业者的关爱与包容性。在城市政策、设施配套、运行空间、管理保障等方面,促进和鼓励大家愿意选择慢行交通。

6.4 互借共享——提升交通共享力

交通非借不能用也!在城市空间十分有限的条件下,车位可借、车辆可借、廊道亦可借,非必须自有、独有,大家把自己拥有的资源拿出来共享、分享、收益,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更好融入共享经济。

——推动城市交通出行服务模式创新,实现共享出行及出行服务整合。鼓励大家把时段性空置的车位进行共享使用,保证共享者收益、使用者满意;让大家在周末及休闲时间更容易低成本租车,降低高成本拥车比例,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利用交通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改变城市生产模式和人的活动模式。

——研究能源交通综合体等新型设施共建模式。参照成都天府新区污水处理厂与公交首末站合建的成功案例,实现设施建设的集约化,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

6.5 精细营造——塑造交通幸福力

实现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等各阶段的环环相扣、融合衔接。

(1)精细化完善青岛的城市交通设施。

要实现宏观政策与微观治理相结合。

——真正扎根老百姓的需求,做好老百姓心中交通需求的调研与挖掘,为建立大众化交通服务提供支撑。

——完善加密路网,改善交通微循环,提升交通集散和交通组织能力。

——加强城市街道设计,活化建筑前区和街道交通空间,实现二者统筹融合。

——在规划和正确的发展理念下,開展交通小节点、小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和建设,给人以转角遇到她那般的惊喜和美感。

——实现综合交通枢纽等大型交通节点的无缝衔接,配置完善的二级三级交通诱导和导览导视系统。

(2)营造青岛交通研究氛围,建立青岛交通标准。

——建立交通规划研究的良好环境与氛围。就像今天一样,交通发展越论越清、越研越明。开展《青岛交通白皮书》、《青岛交通近期建设》、《青岛交通影响评价制度》等必要的规划研究工作或审批制度,指导青岛近期及未来交通发展,便于城市交通管理。

——建立“青岛交通标准”。交通不仅仅是出行,而且可以成为一张城市名片。塑造“青岛交通特色”,打造“青岛交通品牌”,实现精细化、品质化、人性化的有温度的青岛交通。

辐射力、凝聚力、吸引力、共享力、幸福力的“五力”齐发势必带来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五流”汇聚。

7 结束语

理性的青岛才是精明的、吸引人的青岛。正如,汪光焘老部长所言:要把人的需求置于交通出行服务的核心位置,可持续移动性的目标是基于人、服务人。

参考文献:

[1]刘星.完善交通规划体系 构建交通发展新格局[N].淮北日报,2021-03-31(004).

[2]王兰,刘杰.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目标体系研究[J].公路,2021,66(3):18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