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高校记者团建设路径思考与探索

2021-09-10 07:22芮嫣楠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融媒体高校

摘要: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记者团转变发展思路,进一步改善校园媒体运营机制和新闻制作流程。本文聚焦大学生记者团的方向、结构、制度、素质,立足于浙江树人大学融媒体中心的建设经验,提出高校媒体平台融合、队伍机制改善、能力提升等具体措施,为融媒体时代各高校大学生记者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大学生记者团;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3-0132-03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1]互联网的深入发展重塑了媒介生态环境,高校为顺应媒体融合的趋势,需要对学校各类媒介平台进行整合、重组。大学生记者团是高校宣传平台的重要人才组成部分,如何打开当前大学生记者团建设的新视野和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成为高校新闻生产者和管理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融媒体时代高校记者团的人才培养与建设现状

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李良荣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形态的边界逐渐消融,多功能复合型媒体逐渐占据优势的过程和趋势”[2]。融媒体实现了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老媒体的互相渗透,用新媒体即时、海量、互动的特点去弥补传统媒体时空的不足,用传统媒体专业化的新闻理念和成熟的运作机制去弥补新媒体门槛低、信息真伪难辨的劣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而形成了“中央厨房”运营模式。

高校媒体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媒体大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大学生记者团的建设路径和人才培养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教授提出,媒体业态变化对其新闻从业者最基本的要求是“全面掌握传播技术,对新闻产品不断创新”[3]。一般来说,融媒体人才以具备采、写、编、评、摄、播能力及熟悉互联网传播的技术型人才为主。为推动大学生记者团顺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国内新闻传播院校积极谋求改革,并形成了建设融媒体平台、整合学生资源、提升业务能力等多种经验模式。

二、融媒体时代高校记者团建设的困境和瓶颈

虽然部分高校媒体形成了值得借鉴的建设路径,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媒介平台缺乏融合,资源难以被高效利用;队伍机制不够完善,人才链中断;学生记者综合能力不足等等。传统记者团信息传播手段较为单一,新闻作品生产流程一般以选题、采访、编写、审核为主,信息输出的单向性决定了传统记者团与受众的互动不足,而融媒体环境下的媒介平台融合多样的宣传手段,整合多重新闻线索,以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的特征展现新闻内容。传统高校媒体与融媒体业态环境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高校传统传播影响力弱

部分高校记者团为了适应融媒体时代的新形势,进一步尝试变革传播手段,如开设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校园号或入驻社会媒体平台,但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新型传播手段仅小范围提升了高校记者团的影响力。高校学生记者在应用新媒体平台的过程中,只是把相同的信息内容转移到不同平台,未依照平台特点和受众群体进行二次创作,因此无法实现内容与平台的有机结合。

除此以外,媒介平台缺乏融合也导致媒体内容生产和资源调配的难度大大提升。大学生记者团一般由广播台、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对外宣传组、视频组、图片组等部门组成,均由不同的指导老师管理。不少高校存在平台间界限分明、融合度不足的现象,致使团队间各自为政,交流不多,各媒介平台的壁垒难以打破。开展联合型报道时,需要指导老师出面进行沟通,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员们的工作积极性。

2018年,中国有55家媒体率先实行了“中央厨房”的编辑模式。“中央厨房”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新旧融合,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中央厨房”类型的新闻制作模式促进了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传统媒体的特点是深度报道,新媒体的特点是信息短、交互性强、呈现形式多样,因此,“中央厨房”生产的媒体产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4]。

高校应统筹管理校园宣传平台,建立校融媒体中心,在组织和结构方面实现新闻采写的一体化、一次性和制作编辑的二次加工,在人才资源方面实现信息沟通便捷、人员流通自由,针对不同的新聞内容提供适宜的传播手段。

(二)高校记者团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随着高校媒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校园媒体平台的人员规模不断扩大,而大学生记者团往往存在人员冗余、人才培养周期过长等问题。部分高校记者团中的学生记者少则几十人,多则近百人,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员规模,没有标准化的分工和合理的队伍管理机制,难以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

由于高校记者团的工作时间弹性大,工作队伍流动性强,工作安排不够饱和,因此大部分学生记者主动性不强,通常依照指导老师的调配被动开展、落实工作。除此以外,一部分学生将参加大学生记者团与获得综合考评分、志愿时长等利益联系在一起,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积极性与自身驱动力不匹配。当学习与记者团工作产生冲突时,不少学生打起退堂鼓,对大学生记者团的热情逐渐消退。这不仅会使高校记者团日常工作形式木讷、内容僵化,思考问题浮于表面,而且为团队建设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大学生记者团偏重于技术培养,对学生记者有较高的要求,学生记者需要接受技能、思想、默契方面的培训,此类人才培训一般由记者团内的骨干记者进行指导,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成本。大部分学生大一时加入记者团,当大四面临考研、考公、就业时,多数学生记者选择退出记者团。新记者尚未成长,多年培育的老记者便流失,高校记者团内部存在严重的人才链中断现象,建立完善的队伍管理制度迫在眉睫。

(三)记者团成员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媒体领域发生的剧烈变革要求新闻记者在维持职业伦理和职业精神的前提下,运用多元、丰富的媒体技能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新闻传播的综合素质。传统高校记者团必须及时转型,从传统新闻制作模式转变为协同作战,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收发,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损耗。

在传统的校园媒体组织结构下,高校记者团的学生记者仅为所在部门提供稿件材料,时间一长,或许在某一方面能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平,但其他专业领域的技能会有所缺失。工作分配过于专业化和细致化,会导致学生记者只熟知擅长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当下学生记者的业务能力限制了平台的融合发展,不利于媒体融合和工作宣传。

大部分高校在记者团内部设图片组、视频组、文案组等多个工作小组。视频组、图片组的学生只拍不写,写作技能有所欠缺;文案组的学生只写不拍,在摄影、摄像领域涉猎较少。而对文章结构把握不充分、采访对象的特点不突出、对宣发内容认识不全面等因素,使新闻内容质量不过关、新闻报道效果被削弱。融媒体时代要求学生记者成为具有综合业务技能和媒体融合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而高校学生记者现有的专业水平与新媒体平台的要求相去甚远。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记者团建设的实践经验

(一)注重融媒体宣传,打造新型传播矩阵

平台集群化是融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根据平台的个性化特征以及发展进程,统筹管理校园宣传平台,从而形成资源共享、信息整合、人才共融的信息集散中心。2018年,浙江树人大学(下文简称“树大”)正式组建融媒体中心大学生记者团,将广播台、官方微博、官方公众号、对外宣传部、视频部五个部门纳入融媒体中心。为契合00后“触屏一代”的需求,陆续推出官方今日头条号、抖音号及视频号,进一步尝试高校媒体的融合与转型。

树大融媒体中心利用多平台渠道实现了资源整合,并提升了用户黏度,聚焦体系机制创新,构建起以“两微一端”为核心的矩阵式新媒体群落,形成了整合式集群化传播模式。树大记者团根据文字适合深度报道、图片的可视化传播、视频的动态宣传、广播适合大范围传播等特性,合理选择报道手段。这不仅使新闻内容变得多元化,以有温度、有灵魂的场景设置实现了个性化传播,而且弥补了新媒体与传统高校媒体之间的资源缺陷,使用最优的媒介组合传播了最新、最准确的校园信息。

例如,依托学习强国等平台,开展口述党史、校史活动;组织策划宣传“百名党员送录取通知书”活动,在疫情背景下给新生送去关爱与温暖;组织开学典礼、毕业晚会等活动,特别是2020年开学典礼实现了“一校两地”融媒体大直播,给新生上了一堂具有浓厚爱国教育意义的“开学第一课”。

2020年,树大官方微博粉丝量24.3万,共发布7000余条微博,总阅读量超5000万;树大官方微信共发布原创推文340条,总阅读量达230余万,平均每条浏览量6826;树大官方今日头条号全年共发布头条3329条,总阅读量达1100万;树大官方抖音号累计粉丝数超1.5万,总阅读量超650万;树大官方微信视频号一年内发布的69条视频共获47万观看量。树大对外宣传市级以上稿件达243次,官方微博位列全国本科高校50强,学校今日头条号月排名多次获得浙江省前三名、全国20强。树大新媒体文化成为在全省高校中较具影响力的思想文化品牌之一。融媒体中心原创《我和我的学校》推文、视频等,被教育厅推荐至教育部新闻客户端发布。

与此同时,树大融媒体队伍将“我是融媒体人”的观念内化于心,摆脱部门长久形成的独立性。当面临重大活动时,树大融媒体中心派出学生记者组成精简化采编小组,向不同媒体平台同时供稿。部门间不再设限,活动人员自由调度,通过建立协商联络和资源共享模式,实现团队间的跨部门合作,加强媒体联动形成整体合力,产生“1+1>2”的效果。

(二)优化人才梯队机制,提升团队内聚力

传统的“传帮带”人才队伍发展模式对高校记者团而言,是一种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人才培养方法。在日常宣传工作中,老记者对新记者给予经验教训、技术技能、专业知识方面的亲身指导,缩短了大学生记者团的人才培养周期,提高了成才比率,从而完善了人才队伍管理机制。

树大融媒体中心注重建立完善的运行、监督、激励机制,在实践中规范、改进多层级管理模式。树大融媒体中心在新闻选题策划、新闻采编、稿件整理等方面进行实质性调整,精简部门人员,实行统一的运营规章制度,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改善人员冗余情况。

除此以外,树大融媒体中心各部门采取骨干学生记者培养新生记者的模式,主要负责新闻生产质量评定工作,指导和监督新记者采写文章、拍摄剪辑,對新闻舆论工作的政治性和方向性进行总体把关,并鼓励新记者多听、多思考、多实践,对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指导。自实行新型培养模式以来,各部分骨干学生记者充分掌握了部门新记者成长情况,对融媒体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每一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传帮带”机制充分体现了人才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并为大学生记者团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树大融媒体中心运用灵活、高效的“传帮带”制度,让老记者在思想、技术上对新记者进行引导,实现了两者的交流与分享。如不定时开展作品研讨会、选题会,深入探讨新闻作品结构与宣传要点,在互动中“润物细无声”地培养新一代大学生记者,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习效果的最大化,而且提高了学生加入高校记者团的积极性。

良好的“传帮带”机制既有利于新老学生记者的更替,弥补了人才流失的空缺,又能帮助新记者更好地熟悉大学生记者团的工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后备人才梯队。

(三)形成全员育人格局,提升高校记者团专业素养

1.实现高校融媒体中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树人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媒体平台因此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的有力工具。大学生记者团成员作为高校媒体平台的管理者与运营者,理应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树立进步的、先进的价值观,甄别媒介信息的正确性与客观性,将个人思想认识与党和国家的全局观念、学校的育人观念相统一,成为高校学生中的“领头羊”。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树大融媒体中心根据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官方微博、今日头条号、校外媒体平台传播范围广、传播内容丰富的特点,发布树大师生所创作的抗疫绘画、诗歌、海报、书法作品240余件。这一阶段的宣传,不仅及时报道了高校抗击疫情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宣传了抗疫卓越成果,更培养了大学生记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2.融媒体中心是高校记者团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

在高校传媒融合语境下,传媒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融媒体新闻生产格局下的“排兵布阵”,要求新闻从业者转变原来“一招鲜吃遍天”的理念,把握住技能融合和一专多能两个方面,所以高校的融媒体中心对大学生记者来说是提高专业能力的“练兵场”。

为了提高学生记者的媒介新闻素养,使其成为一名知新闻、能采访、会评论的新闻记者,树大融媒体中心顺势而变,举办新媒体记者大赛。在比赛过程中,选手们有意识地深耕专业实践,从而提升新闻敏感性,树大融媒体中心由此形成了校园文化活动与业务实践相结合的新型实践拓展方式。

同时,树大融媒体中心开展日常业务培训课,系统地对编辑技巧、采访要点、拍摄技能等进行培训,并组织学生记者去现场深入采访、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利用学生记者善于接受新事物、对网络热词把控到位的特性,鼓励学生们创作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树大学生记者团改变了传统的图文报道形式,在立足校园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独具一格的网络创新思维进行校园报道。《同心鼓、大脚板、旋风跑、毛毛虫……杭州这所学校的运动会玩出了新花样》《爱心餐、减脂餐、特色小食站,这所大学食堂让同学们直呼过瘾》《浙江树人大学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党史教育更生动》等报道被人民网、学习强国浙江平台、中国大学生在线等新闻媒体转载。

诸如此类的报道坚持“内容为王”,以拟人化的新闻语言和可视化的图片进行传播,不仅打破了新闻严肃、刻板的形象,赋予了新闻形象化的特点,而且锻炼了学生记者在新闻采寫现场紧抓新闻热点、以点带面地表达新闻内涵的能力。当前,高校融媒体中心仍以其独特的媒体平台地位,持续向大众推送趣味性、时效性强的新闻作品。

四、结语

随着媒体融合的持续深化,高校作为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完善对外宣传窗口建设,顺应时代潮流。大学生记者团作为高校宣传机构,更应该加强校园媒体队伍建设,讲好校园故事,传播校园之声。人的融合也意味着平台的融合,大学生记者团不仅要实现平台间的互相渗透,更要提升学生记者的能力与素质,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寻找符合时代要求的媒体建设路径,将“融”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 张金洁.融媒体,到底融什么?——写在习总书记“2·19讲话”三周年[J].声屏世界,2019(04):18-19.

[2] 李良荣,周宽玮.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J].新闻记者,2014(08):16-20.

[3] 蔡雯.媒体融合:面对国家战略布局的机遇及问题[J].当代传播,2014(06):8-10.

[4] 胡志英.“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模式的创新研究——以《三秦都市报》为例[J].出版广角,2020(06):53-55.

作者简介:芮嫣楠(2000—),女,浙江金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融媒体高校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