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背景下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21-09-10 12:13黄俊杰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8期
关键词:篆书创作

黄俊杰

摘要:书法是人们用于抒发情绪的载体,书法创作的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书法大家,各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精彩的风格流派,吴让之篆书便是其中之一。其作品大多富含浓烈的感情色彩,给人以心灵的极大享受。本文便是以此出发,来,结合自身学书经历来探讨吴让之篆书艺术及其创作。

关键词:吴让之;篆书;创作

记得初识书法是因为高考,那时单纯的认为书法只是书写毛笔字而已,如今深入研究书法,对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之后,笔者对书法的艺术魅力与精髓神韵犹然敬畏。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无一不璀璨耀眼。记得大一时开设篆书临摹课,那是笔者第一次以专业的角度接触篆书,一改对于它的初印象。从苍茫朴拙的大篆,到浑厚质朴的秦汉小篆,再到以清秀浪漫为主的明清小篆,不同的篆书风格凸显出各自独有的艺术气韵,无一不深深打动着笔者,让笔者对篆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作为书法创作的重点。在这浩瀚的篆书艺术中,笔者尤对吴让之篆书最为倾慕,吴让之书风的雍容大方、正气高雅,正是学习和书写篆书的不二法门。

吴让之,原名廷飏,字熙载,后改字为让之,亦写作攘之。其早年定居江苏仪征,中年后,吴让之长期寄住扬州,以卖书画刻印为生。1853年,受到太平天国影响,其为避免战争混乱,逃离家乡,仕途之路彻底破碎。其后在泰州定居前后长达数十年,虽然生活艰难,但也是造就他艺术成就,向着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阶段。晚年时期的吴让之贫困潦倒,借居于泰州东坝口的观音庵,对此他自嘲到:“有子有孙,鳏寡孤独,无家无室,柴米油盐。”同治九年,即1870年,吴让之去世,享年72岁。

吴让之篆书线条圆润流畅、挺拔俊美,体式修长秀丽、开张自如,为时人所推崇,在篆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在其《自序》中说:“让之弱龄好弄,喜刻印章。十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拟近代名工,亦务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见完白山人作,尽弃其学而学之……”从吴让之的这段自述可知,其先有十余年汉印的临摹练习功底,其后师于邓石如,学习其篆书的精髓,后又综合自己的学识,书印相参,生动形象,浑朴圆润,韵味醇厚,一改当时程式化和娇柔造作的时尚,使之面目为之一新。以《宋武帝与臧焘敕》为例,其每个笔画都有着微妙之处。横画虽劲挺,但却不是单纯的一个线条写出来即可,细看会发现横画起笔有逆锋圆转之势,行笔有粗细变化以及微妙的弧度,收笔自然饱满,不能做作。竖画从四分之一处起会有提按变化,造成线条不呆板而富有生趣。行笔过程中圆转时不能像画圆一样直接转,而要把笔锋调好找到一个着力点,顶锋出去,这样的线条才会生动挺拔。在结体方面,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匀称性,即字内空间、局部应保持均匀对称性,不宜有过分的疏密对比关系,一切保持平和自然;其二,修长整齐,即字形偏长,局部周边保持整齐统一,不宜参差不齐,收放过大。其三,上紧下松,即字的重心应保持在字内空间的中上部分,从而让字在匀称中有变化,整齐中避免刻板,以此来增加字形的灵动感。同时,书写吴让之篆书时,书者应尽量轻松自在,流畅果断,强调线条的书寫感与动态感,线条才会凸显出其艺术特点。反之,过于注重线条质量,忽略了书写感,写字时枕肘,手腕僵硬,握笔姿势过于紧张,都极容易造成字的线条柔弱缠绵,字形不自然等现象。

在创作时,书者绝不能只针对其碑刻的表面特点,更要对艺术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众所周知,临摹当属创作前最重要的一步,可以说,临摹基础打不好,创作出来的作品只能是没有灵魂的躯壳,空洞乏味。创作前期,加强对原帖的临摹练习,从之前只注重单字的写法处理,到如何把握整体感觉,也就是如何表现 “神似”,表现原帖中的精髓神韵,体会吴让之为何要如此外理,其有何好处,书者能否把这样的处理技巧灵活自如地运用到其他作品中。创作后期,即从临摹转化到创作阶段,此阶段最为重要,也最为艰难,是对自身书艺水平的完美转换。把原帖中的艺术语言与精神气韵转化为自己对艺术特点的理解,从而成为自己创作的技能手法与风格面貌。在对吴让之篆书创作时,书者应准确的掌握其技法特点与风格气韵,并化作自身的语言符号。同时,也可借鉴相近时期篆书风格的作品,如邓石如篆书。吴让之篆书是从邓石如篆书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当代书者亦可借鉴邓石如篆书,借鉴其结构处理特点等,让自身的创作作品更加神采丰富、和谐统一。

形式也是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各大展览上书者愈来愈重视形式表现,出现了五花八门,绚丽多彩的形式样式,但切记一定不要喧宾夺主,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是为了使作品层次更加丰富。笔者在仿吴让之篆书创作时,作品一般采用几条屏的形式,清雅的纸张颜色与清篆的雅致秀美较为和谐,中间配上一列白宣使作品更加亮眼。篆书的章法没有大可变动的地方,不像行草书,由于字势的倚侧,中轴线的摆动,很容易造成章法的灵活多变。怎样能使篆书作品在层次上更显丰富,笔者认为加入一、二种其他书体落款,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如用小楷或行书落款,既丰富了作品的整体性,又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

形式是作品的外表,内容是作品的核心,因此,书者在创作篆书作品时,既要有形式的外在讲究,更要有作品内容的精气韵律,只有两者聚在、形神兼备,才能更好地为创作服务,打造出一幅符合当代审美要求的精品佳作。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篆书创作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我的篆书观
小艺术家大创作
书法技法讲坛—篆书技法45例(十二)
我说当代篆书创作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