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孝文化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的困境及对策

2021-09-10 07:22李彩晶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4期

摘要:“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无形中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起着道德导向的作用,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睦,对建设好家庭美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的孝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其内涵极其丰富,精华与糟粕并存。近百年来,人们对孝文化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当今,我们应辩证看待传统孝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让传统孝文化重塑再造,走向新生,并以此为借鉴,促进家庭美德建设。

关键词:传统孝文化;新型孝文化;困境对策

一、孝文化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困境

首先,尊老敬老的观念逐渐淡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开来,这无疑对我国的传统伦理体系造成很大的冲击。加之家庭规模的愈发小型化,使以孝为根的传统家庭纽带关系开始松弛。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老一辈们被奉为“理所当然的信条”的孝文化,在当今却被许多年轻人摒弃。

其次,老人愈发孤独,甚至合法权益遭到侵害。中国目前的养老机制还不健全,养老的重任理所当然落在子女身上。然而在这道德滑坡的时代,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子女“孝”观念淡薄,觉得赡养老人是种负担,不愿支付赡养费用,甚至乎虐待老人、霸占父母财产、与父母对簿公堂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子女给老人的精神的关怀往往不够,疏于陪伴老人,很多老人常感孤独。特别在农村受教育程度也不如城市,很多农村人的“孝”观念缺失。这导致了农村地区孝道缺失的现象更加严重。

二、加强现代家庭美德建设的对策

(一)重视家庭对孝文化的教育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小抓孝文化的教育可以为家庭美德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在当今社会很多家庭,子女由于工作等原因,往往与父母分居,与父母交流甚少,对父母缺乏应有的关心,甚至有的不赡养父母。加之不少家庭夫妻不和睦,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教育是极其不利的。我国的家庭教育往往奉行片面的成才观,主要重视子女技能和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加之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不少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娇生惯养,不愿意孩子吃苦,从小也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孝道观念,使孩子缺乏应有的管教,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不懂得感恩,这样的父母无异于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亲子冲突、对父母冷暴力乃至弑父弑母的极端事例也不时发生,不禁让人唏嘘不已。我们应当好好警醒当今社会的道德滑坡现象,好好反思那些反面案例,重新重視起对孝文化的家庭教育。

我国的孝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教育素材。《三字经》以朗朗上口的文字形式,对兄弟、父子、夫妻、等家庭关系都给予了概括性的指导,是人们进行孝文化教育的启蒙性教材读物,通过言传身教,使孝文化播种在每个人心中。《孝经》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儒家思想中的“孝”观念。“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它认为“孝”是上天定下的规范。“人之行,莫大于孝”,这强调了孝的重要地位。“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这里则强调了孝对人们的约束作用。中国数千年来出过无数的孝子:汉文帝刘恒贵为天子,一直用心照顾母亲,他以孝而闻名天下。母亲生病,喝的汤药也要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地让母亲服用;著名的书法家黄庭坚虽位高权重,仍坚持每晚都亲自服侍母亲,谨记做儿子的职责;而望眼现代,中国共产党的陈毅元帅六十岁高龄仍坚持为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人民公仆孔繁森支援西藏建设回到家疲惫不堪仍为母亲梳头;我们理所当然要利用好如此丰富的孝文化教育素材宝库来服务于孝文化教育与家庭美德建设。

在孝道方面,我们还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家长要“言传”,对孩子进行孝知识的启蒙;除了“言传”,更要“身教”。要想子孝,先做孝子,家长要以身作则,孝顺父母、孝顺老人,做到夫妻和睦。家长在家还要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化解代沟,与孩子相互理解、相互尊敬;要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共同进步。家长树立了好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很好的促进孝文化在家庭内传播发扬。

(二)普及学校对孝文化的教育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发挥着塑造人才的关键作用。把孝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中,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是落实“以德治国”思想的重要举措。

事实上,孝文化教育在我国古代教育一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孝文化教育是古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我国汉代就把《孝经》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孝”与“廉”一起都被视为考核任用官员的重要标准。国家的重视与大力倡导,使我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崇尚孝道的良好风气。

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代青少年“孝”观念逐渐淡漠,“孝”的伦理约束力不断下降。当代青少年普遍存在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问题。青少年离家出走、熬夜在网吧通宵玩游戏等现象也不是稀奇新闻。他们当中很多人不懂得爱惜自己,不知道生命是父母给的,爱惜自己身体就是对自己父母孝顺这个道理;不少父母反映他们的孩子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安慰、关心父母,甚至故意惹父母生气、与父母对着干。

学校的孝文化教育工作不到位也是造成当今社会“孝”观念淡漠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的学校都有开展德育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工作的效果往往是很不好的。

首先,学校应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关孝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开展清明节扫墓、重阳节敬老等活动,带领同学们走进敬老院,与老人们聊聊天,让同学们在尊老敬老的氛围中陶冶情操。

其次,学校应主动加强对家长教育方法的引导。例如通过家长会,让家长之间得到更多的交流与沟通;例如举办家庭教育相关讲座,邀请专家现场指导,为家长补充孝文化教育的知识;例如举办一些亲子活动,布置同学们回到家中帮父母分担家务,帮父母捶背、洗脚,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为父母做的事,回到学校让同学们讨论、分享,以促进亲子关系。

然后,开设孝文化相关课程,把孝文化作为一门必修课。把孝文化课程提高到“主科”的地位,能让孝文化得到更多的重视,也有利于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孝文化。此外,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时,也尽可能把孝文化的内容讲解的通俗化,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乐于接受,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最后,学校各门课程也可因势力利导,将孝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在语文、历史、地理等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适时插入一些孝顺典故、孝子事迹。还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开展不同层次的孝文化教育,让孝文化的种子潜移默化播种在学生的心中。

(三)加强社会对孝文化的引导和宣扬

道德与法律自古以来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我们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将孝文化的合理之处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树立尊老爱幼、睦邻友好的良好风尚,使孝文化在当代焕发活力。另一方面,还应制定和完善专门的孝亲法律,推动孝的制度化、法律化。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的关键期,然而近几十年来各种西方腐朽思想冲击着我国的文化体系,不少人的是非善恶观淡化甚至扭曲,孝道观念淡漠,社会道德滑坡明显,道德失范现象愈演愈烈。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要以法促孝,把一些普遍性的孝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增强其硬性约束力,发挥道德与法律的互补作用,让法律成为保证孝文化建设的坚强后盾。

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一个重视孝文化的礼仪之邦,都有表彰孝子的传统。在当代社会,我们也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但是重视程度还不够。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选择一定的行为参照物,好的参照物有利于引导人们向善,树榜样、抓典型无疑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因此,在孝文化的现代转型中,我們要更加重视开展孝子的评选活动,大力树立行孝的个人道德模范和家庭模范,对先进的个人与家庭予以荣誉表彰,还应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形成人人学习榜样、人人争当孝子的社会风尚。

“举孝廉”曾是我国古代社会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孝廉”就是孝顺且廉洁之人,古人认为具备这样品质的人才值得任用。而近现代以来,“举孝廉”显然早已被人们抛到脑后。没有了对官员干部的道德考核要求,其后果是很严重的。在当代社会,我们重新呼吁把“孝”作为人们找工作的道德门槛和道德考核标准,让“孝”与人们的工作挂钩,建立人人都有的“孝”档案。让行孝良好的人应聘工作和提拔任用时享有一定竞争优势,而行孝记录不良的人慎重录用或者不录用,试问一个不懂孝顺的人,人们如何相信他到社会上能关爱他人。

我们还要加强传媒对“孝”的舆论监督和宣传作用。当今社会的传媒发展已相当完善,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早已普及开来。传媒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号召力强等特点,是惩恶扬善、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工具。央视曾做过一个公益广告:孩子看到妈妈帮奶奶端水洗脚时,孩子也为自己的妈妈端来洗脚水。最后屏幕上留下一句广告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该广告一出,造成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不少人表示感触颇深,纷纷感动落泪。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媒介,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通过各种媒介更多报道、歌颂孝顺的人物和事迹,宣传新型孝文化的理念,让“孝”的种子播种在每个人心中;还要报道、严厉谴责不孝行为,让不孝之人如同过街老鼠,无地自容。

(四)与时俱进,建设新型孝文化

在当今这个文明开放的现代社会,传统孝道的内容、功能势必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我们理应对传统孝文化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涵做出相应的调整,努力建设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新型孝道。像对待其他一切文化一样,我们对待传统孝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来者不拒。我们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批判继承、故为今用。在当今社会,我们提倡建设新型孝文化,剥去孝身上的封建外衣,发扬孝里面人性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王翠.孝文化的历史回眸与当代建构[J].孔子研究.2013(06):97-101

[2]马尽举.关于孝文化批判的再思考[J].伦理学研究.2003(06):35-39

[3]张淑珍.当代孝文化的缺失与对策[J].青年时代.2016(24):15

作者简介:李彩晶(1964-),湖南永州人,硕士,副教授,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