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视角下“水”的内涵及翻译

2021-09-10 07:44范玲敏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5期
关键词:文化

范玲敏

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水文化研究是新兴的、受到广泛关注的、具有廣阔前景的热点领域。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在中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西方国家人民都曾把水视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也与水息息相关,人类认识水并改造水的过程,就是文明发展的过程。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关于水的文化发展史。中国的河流文化,西方的海洋文化,都为世界航海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这使人类对水有了更为充分地认识。历来文人墨客纵情于山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有关水的文学作品,中西方文明都因水的智慧绵延至今。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比中西方文明对水的认识,从而为水的翻译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彰显,跨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普遍,所以,翻译为方便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发挥了巨大价值。作为两国语言的学习者,只有不断地比较和研究中西方文化才有利于两国人民的沟通和交流。因此,研究英汉语言中与“水”相关俗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对于两种语言的翻译和研究都极具必要性。

关键词:跨文化;水;翻译

一、西方国家对水的认识

1.历史渊源

欧洲大陆由若干岛屿群组成,被众多内海环绕而成,欧洲人对外发展都要与海洋打交道。他们在港湾纵横的小岛上进行海上运输。素有西方文明摇篮之称的希腊就是最早发展了海上商业经济的岛国。大多数希腊哲学家也是航海家和商人,都有过海上冒险的经历,因此他们日常使用的语言饱含对海洋的情愫和热爱。英国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以及爱尔兰岛的北部等一些岛屿构成。英国的渔业、航海业、造船业非常发达,因此,英语中存在大量“water”的俗语,这些俗语起初只是在水手们中间使用,生动地描绘了西方民族的性格:勇敢、好斗、自由、冒险等等,因其贴近生活,后来逐渐流传于英国以及后来的美国语言中,这些关于“水”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追求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也十分推崇个人价值。例如:

A man must learn to sail in all winds.一个人必须学会在任何风向下航行;be all at sea陷入困境;In a calm sea, every man can be a pilot.海面平静时,人人皆可掌舵;Little drops of water make an ocean.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milk and water淡而无味;bread and water粗茶淡饭;spent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test the waters试试效果;hold water 站得住脚、合乎逻辑的借口;If water is noisy, there are no fish in it.夸夸其谈者无真才实学;Beware of a silent dog and still water.哑狗和静水,二者都得防。

2.文化积累

水的文化在西方人的思想意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创世纪》第一章讲述神创造天地万物时,多次提及水。据统计,仅在《旧约》中,涉及到水的记载就有626处,用水做比喻的有20多处。《创世纪》中说,如果没有水,人类和其他生物就无法生存。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曾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思考是水哲学的开端,对西方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是威猛的使者。著名的美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海浪》的结尾处描写了这样一个关于“水”的场景:“我想我已让伯纳特跨出了最后一大步: 现在他将笔直地向前走,然后站在门口, 看到的是海浪连天的最后一个画面。” 水是力量的神灵。古希腊神话、古罗马神话传说中都记载着波塞冬这一位重要的神, 他是海神、海王、海皇,被称为是“大海的宙斯”, 其地位和力量之高, 足以支配力遍及全宇宙, 是仅次于天父宙斯的强大掌权者, 也是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另外,水在西方文化里也是多面的。在《圣经》中,水主要有创造与毁灭、洗礼与新生、罪与罚三个意象。《圣经》中的水既是赐予生命的渠道,也是审判、死亡、惩罚的工具;既代表上帝的爱,也代表倾降在背逆和不悔改罪人身上强烈的愤怒。

例如:Adam’s ale is the best brew.水是最好的饮料;Water is the eye of landscape.水是风景的眼睛;pour cold water on泼冷水;He managed to keep himself above water. 他设法使自己摆脱困境;in low water 不如意;be dead in water彻底失败。

3.科学解释

《汉语大词典》 对其的解释:“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氢氧化合物,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液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以固态和气态存在。水是生物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水是构成自然的基础。例如:

Saltwater oceans hold 97% of surface water, glaciers and polar ice caps 2.4%, and other land surface water such as rivers, lakes and ponds 0.6%.海水占地表水的97%,冰川和极地冰盖占2.4%,河流、湖泊、池塘等陆地地表水占0.6%。

水利相关词语在英语与汉语翻译“水”时有很大不同。通过查阅各种翻译的单词发现,中英文里翻译有“水”的词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与自然界直接密切相关的水,这类词(或词组)翻译为英文时,常用“water”;而另一类则与工程和学术类词语相关,这类专业性质比较强的词(或词组),词的前缀常用“hydro-”,这应该与英语单词构成有关,如hydrogen的意思表示“氢”。 其中“hydro-”表示“水”, “gen” 表示“产生”,即“产生水”。在查询的过程发现,第三类情况,可能是为了便于人们理解,“water”和 “hydro-”在一些情况中可以通用。例如:

第一类:“water”和“水”的对应翻译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南水北调;water pipe 输水管;water conveyance pipeline project输水管道工程 ;Water feed by pump水泵供水;Water hammer 水击;Water head 水头;Water loss 水头损失;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水土保持;Soil and water loss水土流失;Water stage/water level 水位;continuity equation of water flow水流连续性方程;Comput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water conservancy computation;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computation水利计算。

第二类:“hydro-”和“水”的对应翻译

Hydrologic 水文的;Hydranlic drop 水跌;hydropower station水电站;Hydropower Engineering水利工程;Hydrodynamics 水动力学;流体动力学;Hydrostatics 流体静力学;静水力学;hydrobiology水生态学;Hydraulic calculation水利计算书。

第三类:通用情况

key water control project;hydro-junction 水利枢纽;hydrologic cycle;water cycle;Cycle hydrologic;water hydrology水文循环。

二、中国人对水的认识

1.赋予神秘色彩

中国文化傍水而生。黄河、长江作为中华文化的母亲河,是伟大的人类精神文明与历史记忆的载体。河流孕育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水文化。殷契、黄帝、炎帝、夏禹的诞生都与水有密切的联系。在中国人的眼中,水既神秘又神圣,自然赋予水以神秘的力量,人们对水的幻想逐渐神化,从而幻想出了很多水的神灵,诸如河伯、河神、水怪、龙王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龙。因此,人们对水的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地與龙的特点联系在一起。龙是司水理水的神,有兴云布雨、主宰旱涝的神力,因为雨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无论风调雨顺、雨水充沛还是干旱洪水,都决定着农业的丰歉,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温饱和饥寒。所以,在汉语中,与“水”有关的俗语中“龙”的出现频率极高,不少汉语俗语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国人对“龙”的强烈崇拜。例如,“蛟龙得雨”、“车水马龙”、“大水淹了龙王庙”等。古代人将有亲水意识的图腾动物如龟、鳖等雕刻在水容器,古井周围,来祈求水深的庇佑,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有祈雨台遗址。这些彰显了国人特有的关于水的文化内涵。中国人习惯稳定和平淡,对于神秘变幻的水,无边无际的江河和深不可测的海洋都表现出了敬畏之情。“海阔天空”、“海天一色”、“望洋兴叹”,这些成语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大海的情感和赞叹。

不到黄河心不死。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 百川东道海,何时复西归。All rivers flow to the sea;水中捞月; to fish in the air

君子之交淡如水;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曾经沧海难为水。Once you go back, you never go back (BB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Time passes quickly, around the clock;随波逐流to go with the flow;静水深流still waters run deep;我军势如破竹,打得敌人落花流水。Our army won a smooth and overwhelming victory;石沉大海 remain a dead letter;水能载舟,亦能覆舟。Water can carry a boat, it can also overturn it.

2.赋予人的情感

我们民族的思想与性格深受水的人文价值与哲学思想的影响。水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古代文人与水有着深厚情结, 为了弘扬我们民族“物我合一、崇尚自然”的人文精神, 并与西方征服自然的思想相对比,在21世纪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相互借鉴, 博弈共存,来阐释水在国人心中的特性。

(1)水的宽容性

水象征人的包罗万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君子的大度。道家学派老子崇尚君子的道德,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感悟水,他怀着对水的无限敬仰,赞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的品行一样,福泽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生养万物而不主宰万物,甘愿停留在潮湿低洼的地方。老子赞美水具有人不愿争斗,处卑就下的特点。“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这一句子用“江海”作比喻,和“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的意思相同。比喻人的处下居后,虚怀若谷。心胸豁达明朗,才能善待万物;心中宽阔坦荡,才能接纳生活。

(2)水的坚毅性

《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笔者认为,山和水不仅能给他们带来运动的快乐,主要是君子更容易从水体的形态、运动的启发下, 领悟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14]水迂回曲折,不畏险阻,穿过无数急流险滩,这就像人面对重重险陷,仍然能坚定意志,不失信心,勇往直前。在水流动的时候,遇到塌陷的低洼,必须要填满洼陷并溢出之后才能继续前行,就像人在遭遇低谷后能克服逆境一样。

庄子在《逍遥游》中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是啊,水积得不够深,就没有力气载大船航行,人若学问修养不够高深,又怎么能担当重任呢?以水来喻指人的德行修为,来教导人们要厚德载物。滴水能把石穿透,弱小的水还可以使满是棱角的石头日臻完美变成鹅卵石。“至诚可以通金石,蹈水火,何险难之不可亨也?”[13]水的阳刚执著,水的至诚守义,水的励精图治,水的雄浑深邃,都是在赋予水以人的情感。

(3)水的自适性

水常无形,随物赋形。庄子在《庄子· 达生》中曰“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 [10]这句话则指出水自有水流之道,只要顺此道而游,就不需要自己的意志,也就是说顺其自然。[11]苏轼在《仁宗皇帝御书颂》中说: “圣人如天,时杀时生。君子如水,因物赋形。天不违仁,水不失平。”[16]583,等到繁华落尽,铅华洗尽之时,水日渐澄澈、清静的生命世界呈现出来,水就像真正的君子,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旷达淡泊。

道家也以水随物赋形的品质来象征君子体道顺物、宁静致远的境界。“上善”的智慧也应当如“若水”一样随机应变。水遇到不同的环境考验,可以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经过沙土时,它会缓慢渗流,碰到岩石时,它会迸溅出水花四射;遭到断崖时,它会变成壮观的瀑布,而遇到高山阻隔时,则又会绕道而行。水在常温下为液体,降温至零度就凝固为固体;升温至一百度则化为气体;水凝聚在低空中则为雾,飞升到高空里则飘成云,下落到地面或为雨,为雪,为冰雹……水,可由雨雪霜雾形成涓涓细流,再经过点滴累积成滔滔江河,最后又汇聚成茫茫海洋。

中国先秦哲学的开端《周易》中的“易”也与水的自适性有关。水,貌似柔,实则刚,以柔克刚,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柔软的水,在一定的压力下,它就能把巨岩击碎。“易”,古字有繁简二体,甲骨文的繁体字就像用手持两个器皿倾斜注入液体,简体字则像直接从器皿中倒出液体。徐中舒先生考证曰:“原字象两酒器相倾注承受之形,故会赐与之意,引申之而有更易之意。”所以“易”字的出现跟水的流动有关。任情适意,宠辱皆忘,流动自适,变幻易形,才是水的本性。“水”不是具体的物质,但却具备成为所有物质的可能性,就像每个刚落地的娃娃,能发展成为无限的可能。“不囿于一物,若水之无常形”。水有成万物的潜在可能,但又不等同于具体的物。因此,水无时无刻不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永恒的、绝对的。

(4)水的两面性

上善若水和洪水泛滥,玉露琼浆和淡瘪无味,海纳百川和海浪滔天,清澈见底和静水深流,顺流而下和暗流涌动……一系列关于水的成语,都在生动地诠释水的两面性。水的性情不可捉摸,“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兼有養育与毁灭两种能力。水若深埋于地下则低调含蓄,若喷薄而出则如泉涌;少则叮咚作乐,多则奔腾豪壮。“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水可以寒冷如冰,又可以温暖如春,“春江水暖鸭先知”,水时而清冽,时而凛冽。

另外,水可以是美好的化身,也可以代表不好的事物。从原始神话“鲧禹治水”到汉代司马迁《史记·夏本记》均有详细生动的记载:尧在位时, 黄河流域发生水灾,“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祖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乃劳身焦思, 居外十三年, 过家门不敢入。… …左准绳, 右规矩, 载四时, 以开九州, 通九道, 陂九泽, 度九山。”管子《度地》里也说: “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包霜一害也,厉一害也,火一害也,此谓五害。五害之属水为大。”不难想象,水患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成语中也有很多对水的另面解读。用“红颜祸水”、“水性杨花”、 形容女子“放浪形骸之外”。用“水泄不通”形容拥挤或包围的非常严密;还有“水流湍急”、“水深火热”等,也蕴含着对水的否定。

3.赋予象征意义

“水”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象征意义,在汉语中有特定的涵义。水通常被人赋予情感,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暗送秋波”、“望穿秋水”、“海誓山盟”、“萍水相逢”。“水”还被用来比喻“手段”、“虚无”、“是非”等。如“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和“水中捞月”、“无风不起浪”。“水”象征“条件”,如“: 水到渠成”、“水土不服”、“风调雨顺”等。用“水落石出”形容真相大白;用“杯水车薪”来形容力量太小,无法解决困难。此外,人们还用水表示“才智”,“从谏如流”用来形容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交通流似水流,“川流不息”用来形容车辆或者船只来来往往。 “车水马龙”形容行人热闹非凡。“人潮涌动”“人山人海”这些都体现了人们观察水的特点并赋予了象征意义。

三、翻译策略

1.直译

人类认知结构和生存环境具有共性,构成各国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基本相同,经历了大体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各国的语言虽然千差万别,但人类的思维和情感都有相类似的地方,故形成的各种文化具有相溶性和相通性。因此,虽然各国社会背景都带有本国浓重的文化色彩,但与“水”相关的习语都存在基本对应的情况,例如:西方关于水是宇宙本源的观点,与中国的“万物生于水,又归于水”的哲学观点相类似。中西方存在细微的差异,所以翻译时直译即可。

例如:上善若水 The greatest virtue is like water; 三个和尚没水。Three monks have no water to drink;如鱼得水like a duck to water;水火无情 water and fire have no mercy.

2.意译

人类与自然环境长期共存,各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不同民族在对“水”的思维习惯上产生的联想角度存在差异,所以“水”的引申语义也有巨大的差异。翻译时要考虑其历史的因素,对原语言的解读从地理环境,民族性格,传统习俗等方面考虑。再者,由于表达习惯、价值取向和社会伦理方面的差异,与“水”相关的相同习语往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对于水,各国文化映射特有的抽象特征,产生不同的意象。翻译时也只能采用意译法,在异国语言中找到对等的表达。注重意思的保留,去其形而留其神。

例如:

水军paid posters;水中捞月 make vain efforts;红颜祸水 Helen of Troy;living water 基督精神;water of life 至高境界

3.直译兼意译

在一些与“水”有关的谚语习语中,对于字面和引申意义共同存在的双关句段,和一些缺乏相一致的背景知识的词语,翻译时,如果直译不能很清楚地将其意思完整、准确地再现,考虑到读者和受众的阅读感受,对于一些蕴含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可通过增加补充言外之意和相关文化知识的方法来进行翻译。为了更精准地表达原意,或者弥补直译不足以明理,意译又失去其特色的缺憾,译者可同时兼用直译法和意译法来翻译习语。一方面采用直译以保留原文的字面含义,又兼用意译的补充译法加以说明其比喻意义和象征意向,以便于更加清晰地传达原文含义,使翻译既“信”、“达”,又很“雅”。

a sea of faces 人山人海;tread water 原地踏步;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赴汤蹈火;Draw water to one’s smill 自食其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Running water is never stale and a door hinged never gets worm eaten.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四、结语

翻译实践证明,中西方眼中的“水”,在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下,发挥了相似的作用。一方面是生命之水,广泛应用于水利建设,为人们带来实用价值。另一方面是心灵之水,镶嵌于人们的思想和文化构建中,让人们感受精神价值。但是,在关于水的思维差异上,中文更注重对水的感性认识,而西方则注重从理性的角度解读水。而作为翻译人员,要熟知这种差异,并把思维的不同透过语言生动准确地表达出来,为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传播发挥重要作用,也为中国语言走向世界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陈文伯.简明英文谚语习语词典:英汉双解[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4] 陈晶.谚语·谜语·歇后语·惯用语[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5] 杜娟.从文化翻译角度看汉语习语的英译[D]. 外交学院, 2005.

[6] 冯建忠.实用英语口译教程[M].译林出版社,2008.

[7] 傅晓玲,尚媛媛,曾春莲.英汉互译高级教程[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8] 李碧蓉.文化差異与英语习语的翻译[J].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

[9] 刘国琴.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常见意象[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5(4).

[10]《老子》,〔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年版。

[11]孙雍长注译,《庄子》,〔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年版。

[12]刘明阁.跨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3](《第二卷》)程顾、周易程乐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4] 冯达甫译注.老子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16.

[15]孟红.浅谈汉英语言中与“水”有关的习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J]86.

[16]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450045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