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摩洛哥《晨报》涉华报道研究

2021-09-10 07:22张颖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期晨报中国形象

摘要:后疫情时期的中国不仅面临着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也急需关注国家形象的重塑问题。文章选取摩洛哥法语主流报纸中具有代表性的《晨报》的相关报道,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数量、信源、议题及倾向进行分析,归纳其在各个领域中呈现出的中国形象,探究影响中国形象塑造的原因,以期为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塑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后疫情时期;《晨报》;中国形象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2-0070-03

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是国际社会对这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要素的综合认识与评价,是主权国家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软国力或软权力”。

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中非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格局中占有极为特殊的战略地位。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可以为中国在非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也可以使中国在中非贸易与合作中处于有利地位。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外关系带来了一定影响。美国等西方国家持续散布各种涉华谎言,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产生了偏见,给我国国家形象的正面塑造制造了障碍。

目前国内学界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关注范围主要集中于部分英文媒体,关于非洲国家法语报刊的研究规模较小[1]。鉴于此,深入研究非洲媒体的涉华报道,了解非洲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具有重要意义。位于非洲大陆西北角的摩洛哥因其地理位置优越和发展前景广阔,在我国对非关系格局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研究摩洛哥法语主流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形象,不仅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摩洛哥等北非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而且能从侧面反映中非关系的实际情况。

一、研究方案

本文以摩洛哥法语主流媒体《晨报》(Le matin)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3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涉华疫情报道作为分析语料。此时期是中国疫情缓和、国外疫情暴发的时期,也是国外关于中国舆论转向的时期,通过研究此时期的报道,能够及时了解摩洛哥涉华舆情及中国对外传播成果。据OJDMaroc①2020年12月9日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晨报》2017年度总发行量为20215份,为摩洛哥日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法文报纸,是摩洛哥极具影响力的媒体。

本文选取《晨报》2020年3月至12月发行的电子版报纸,检索“Chine”“Chinois”及“Pékin”等词,共获取样本146篇。人工去除重复和无关报道后,最终获得有效样本91篇。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主要从医疗、科技、经济等方面探讨《晨报》涉华报道,继而对中国形象建构进行思考。

二、研究与发现

(一)报道数量

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报道数量可以反映出该国对我国的关注程度,可以借此考察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实效性。

根据图1可以得知,疫情暴发以来,《晨报》中的涉华报道数量有所上升。疫情暴发后,月均报道高达15篇,直至后疫情时期月均报道仍保持在10篇,摩洛哥对华关注度明显提高。其中,报道量明显增加的月份主要是3月、4月、6月、8月,3月、4月报道增加主要原因是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并向外交流抗疫经验;6月报道增加主要原因是中国疫苗开发取得突破;8月报道增加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击败疫情迅速复苏。可见,中国国内大事件以及国际动态深刻影响着涉华报道数量。

(二)报道信源

报道信源可以反映出该国新闻素材来源,可以借此考察涉华报道的客观真实性。

通过梳理91篇涉华报道的稿件来源可以发现,目前《晨报》的涉华报道主要来源为摩新社、法新社和本报记者。如表1所示,40.7%的涉华报道来自摩新社,31.8%的稿件来自法新社,仅有19.9%出于《晨报》记者。撰稿者的个人感情和政治立场等诸多因素势必会影响到报道的客观真实性,导致报道无法反映真正的中国动态。而《晨报》中来自本报记者的报道有18篇,其均为摩洛哥公民。

通过对以上信源数据进行处理发现,中国信源数量为0,反映出我国在摩洛哥的话语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报道议题

疫情暴发以来,《晨报》的报道更多地聚焦于中国的社会、科技与经济。如图2所示,报道中社会议题的比重最大,占比几乎达到了涉华疫情报道总量的一半。后疫情时期,涉华报道主题多为抗疫经验交流、疫苗研发进程或经济复苏。《晨报》为典型的日报,其语言简单易懂,为广大摩洛哥民众提供了了解中国的渠道,其社会议题的设置多贴近百姓生活,选题偏生活化,如会报道遇害人数较多的地震、洪灾、建筑倒塌事件等。

报道中科技议题占比达21%,其中约有一半与华为相关。自华为宣布开拓非洲市場以来,《晨报》对其的关注度明显提高。2020年3月以来,关于科技的报道主要集中在火星探测器、月球探测、卫星发射等方面,大部分科技相关报道都紧跟时事。

经济议题在所有议题报道中占比最小,仅有5篇。这5篇报道中有4篇都与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有关,篇幅较长,数据较为客观,向广大摩洛哥人民展现了富强团结的中国形象;另一篇则与两国公司签约合作备忘录有关,中摩经济关系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四)报道倾向

国家形象的建构分为“自塑”和“他塑”,前者指本国媒体对本国形象的塑造,后者指别国媒体塑造的他国形象。显然,主流媒体的报道倾向影响着中国在该国的国家形象建构。

笔者运用词图云软件对91份研究样本全部文本内容进行处理,提取出高频词,统计结果见表2。

如表2所示,《晨报》相关报道曾多次出现nouveau(新的)、croissance(增长)、développement(发展)、premier(第一)等词,反映出其对中国当前局势整体持积极态度,对中国所作的贡献表示了肯定。可以看出,《晨报》的报道倾向整体偏积极乐观,建构的是一个正面积极的中国形象。

根据新闻标题及报道文本用词倾向,笔者将91份研究样本划分为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及中立报道。其中,正面报道共62篇,约占总数的68%,负面报道共2篇,约占总数的2%,其余为立场中立的新闻报道,共27篇,约占总数的30%。

在本文所选取的91份新闻报道中,正面报道高达62篇。例如,关于新冠疫苗研发的报道中多次出现àgrandeéchelle(大规模)、efficace(有效的)以及meilleur(较好的)等词;关于卫星发射的报道中,premier(第一)和mondial(世界性的)多次出现。

立场中立的报道多采用客观写作的手法呈现新闻事实,体现该报观点和态度。总体而言,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在用词和表达方式上大多较为中肯,多基于具体数据对新闻事件进行描述。

受西方主流媒体舆论大趋势的影响,外媒中关于我国政治类的负面报道较多,而《晨报》尽量避开了政治议题。《晨报》中负面的涉华报道极少,报道内容中并不存在恶意中伤中国的言辞,少有的负面报道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了解实情而产生的误报。

三、中国形象

通过上文对相关涉华报道的分析,本章对《晨报》呈现出的中国在医疗、科技、经济等各方面的形象进行归纳。

(一)医疗强国,驰援国际

后疫情时期,《晨报》通过大量有关中国最新疫情情况及疫苗研发过程的报道,向读者塑造了一个医疗实力强劲、积极友好的中国形象。《晨报》并未采取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妖魔化”中国形象的报道方式,而是以客观真实的报道方式塑造着中国形象。《晨报》及时报道新冠疫苗研发进度,并对其持肯定态度。此外,《晨报》中也报道了中国防疫措施、抗疫经验以及支援国外共同抗疫的事迹。在国内疫情未除、医疗物资紧缺的困境下,中国仍向国外输出大量人力物力帮助其抗疫,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责任担当,践行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担当。

总体而言,后疫情时期医疗领域涉华报道中,《晨报》构建的中国形象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实力的医疗大国形象。

(二)科技先锋,飞速发展

《晨报》涉及科技类的报道有19篇,其内容主要包括航空技术(9篇)、华为通信技术(7篇)、新能源技术(2篇)和航海技术(1篇)。航空领域方面,《晨报》紧跟时事,先后报道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即将启用、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球采样和珠峰高度测绘机器得到运用等科技新成果,以此呈现科技进步的中国形象;华为通信技术方面,报道主要集中于华为为摩洛哥5G市场的推进作出的努力,包括网络基建设备、主干IT网络、业务功能等方面。华为作为中国的代表为非洲国家带去了福利,为当地人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总体而言,后疫情时期科技领域涉华报道中,《晨报》向摩洛哥人民呈现了科技水平发展迅速、造福人类的中国科技形象。

(三)经济大国,迅速回温

疫情之后《晨报》经济类议题的涉华报道数量较疫情之前明显减少,多以疫情后经济复苏为主题。《晨报》对中国经济的迅速回温予以关注,对面对疫情危机仍能保持发展势头的中国持肯定态度。此类关于中国经济的正面报道,树立了中国经济扛过艰难时期,大势向好的正面形象。此外,《晨报》也通过中摩两国经济合作塑造了中国开放共融的大国形象。例如,2020年11月3日的题为“Signature d’un MoU avec CCC Group:Bank of Africa multiplie les accords avec des partenaires chinois de haut niveau”(浙江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与摩洛哥非洲银行集团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备忘录)的报道,充分肯定了中摩日益密切的经济合作,推动了中摩的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

总体而言,后疫情时期经济领域涉华报道中,《晨报》塑造的中国经济形象是坚挺的、能抗住疫情冲击的、发展能带动别国经济复苏的大国形象。

四、影响《晨报》中国形象塑造的原因

媒体报道中呈现的“事实”与客观现实并不完全对应,这些内容经过了媒体在特定立场、报道目的的基础上对新闻素材进行的主观选择[2]。无论新闻媒体如何努力,试图做到客观中立报道,其报道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真实。《晨报》构建的中国形象无论从社会、经济还是科技都是正面积极的大国形象,主要归于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晨报》议程设置。大众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对客观现实进行有意识的加工和处理,从而影响读者对一国国家形象的认知。《晨报》作为刊登皇室官方信息的报纸,其选择的新闻议题客观公正且多元化,避开了多数容易遭人诟病的议题。另外,《晨报》选取的新闻素材多为客观事实或正面事实,可以使大众先关注这部分事实,从而引导良好的舆论。《晨报》的这种议程设置能够客观地呈现中国社会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事实,从而凸显出积极的国家形象。

第二,国家利益考量。《晨报》的皇室报性质决定了其在报道时不仅要站在群众的角度,也要站在国家的角度,在呈现新闻事实时要考虑到国家利益。中国和摩洛哥虽相距遥远,但两国一直保持着稳定友好的国家关系。近年来,两国在国家层面的政治关系以及民众层面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双方互信程度逐渐加深。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形成正面国家形象的基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摩洛哥主流媒体报道的倾向也越来越偏向中国,希望能借此谋求更多、更好的合作机会。

五、结语

分析《晨报》涉华新闻报道内容归纳其塑造的中国形象,可以看出其构建的中国形象是正面积极、正在崛起的大国。但由于内容局限、报道简略、来源不定,其对于某些重大事件无法进行恰当的解读。首先,中国需要有能在国际舆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媒体传播中国声音。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国内社会呈现给国际社会,但不少国外媒体断章取义、扭曲事实,此时官方的、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就需要及时予以糾正,还原事实,传播有作为的中国形象。其次,中摩两国信息交换需要得到加强,以保证及时输出。加强两国的沟通交流可以保证其新闻来源的实效性和真实性,引导其客观真实地报道发展中的中国。最后,中国需要直视质疑,及时调整对外传播策略。面对国外媒体的质疑,中国不应视而不见,而要摆出事实,予以纠正,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掌握国际话语权,塑造有担当的中国形象。

《晨报》是摩洛哥人民了解中国的窗口,是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平台之一。后疫情时期,重塑国家形象应该得到重视,国家应正确引导国际了解中国,消解恶意舆论,构建与我国现阶段国情相符的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 李洪峰,赵启琛.新冠肺炎疫情时期非洲法语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研究——以塞内加尔为例[J].对外传播,2020(08):76-80.

[2] 刘建明,王泰玄,谷长岭,等.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221-222.

作者简介:张颖(1998—),女,四川遂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国别区域。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期晨报中国形象
后疫情时期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后疫情时期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策略探究
后疫情时期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后疫情时期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行动路径
未来的晨报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八分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