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幸福成为我们教育的目的

2021-09-10 07:22王艳玲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个体分数责任

王艳玲

几年以前我读了刘次林先生著的《幸福教育论》一书,很多感受想要说出来。他对教育以幸福为终极目的的实然存在与应然追求的阐述,对教育中手段成目的的揭示,对幸福能力缺失的分析,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引发了我的反思。这些年来我自己忙忙碌碌,兢兢业业,为了同学们的成绩,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为了外部世界加给自己的所有一切要求,我们做了那么多的题,写了那么多的教案,统计了那么多的分数,填了那么多的表格,开了那么多的会,动用了纳税人的那么多的资源,耗费了老师们那么多的青春生命,但读了刘先生的书,我扪心自问,我们为同学们获取幸福的能力到底做了什么。一年又一年,我们这些教师为了迎合来自教育行政机关,来自社会,来自学校的种种种种的功利性要求,究竟在忙些什么,在关注什么,在思考什么?我们的这种种的所作所为究竟与同学们的幸福有多少关联?在这里我不想把所有的责任统统归结到外部的世界。我们的老师们多少年来被灌输了那么多的概念、理念与要求,被塞满了据认为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海量的知识,但我现在突然感到我们还严重缺乏与教育和教师的使命最相关的核心信仰:我们的教师应当关注同学们人生的幸福,去帮助他们获得人生幸福的能力。刘先生说在我们当下的教育里教材成了目的,教育方法成了目的,分数成了目的,作业成了目的,管理成了目的,但是幸福这个词却很少从我们的口中说出,我本人在过去很多年里,几乎没意识到学生的幸福竟然是教育的一个使命,教育竟然和幸福相关。当我读到分数、作业、管理都成了目的这些论述时,我感到这些判断的背后有太多的沉重,太多的无奈,太多的麻木,太多的真相被太多的按部就班、忙忙碌碌遮盖了。于是教育与人的幸福无关,教师的关注点与幸福无关。

那么应当关注的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究竟是指什么,下面我通过一系列问题来表达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如果每一位同学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他能在未来获得幸福吗?如果每一位同学长年累月生活在冷漠刻板的秩序里,生活在充满压抑和自私的冷酷竞争环境里,而感受不到爱与关心,那么他在未来能以一顆温暖和谐之心去创造幸福并接纳幸福吗?如果每一位同学都被告知道德就是只有通过压抑自我,遵守规范才能有利于社会和秩序,那么他真能成为一个道德进入内心世界而获得人生幸福的人吗?如果我们在教育中漠视幸福的教育,那么,我们的这些没有思考能力的,没有交往能力的,没有生活能力的,也没有情感和爱的能力的学生,将如何去获得人生的幸福呢?

这同时牵涉到一个重大的教育哲学问题:我们的教育为了谁?社会还是个人?为了社会秩序,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文明的传承当然是教育的使命,但是在强大的社会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下,个体生命的幸福还没有走入我们的教育的视野。是的,我们现在都在说教育是为了“人”的,但是我现在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 这个“人”应当是也必然是一个一个有独立生命的个体的人。在这里个体生命的人生幸福不是社会秩序的手段,它本身就应当是目的。人的个体生命的人生幸福在教育的视阈里有它绝对的自足自恰性。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法律的意义上履行自己的教育责任,这个责任指向了社会,但是他绝不应当在道义上放弃自己的教育责任,这个责任指向了个体生命。每一位教育者对个体生命的幸福承担的责任是先验的,它不需外在规范,它是一种教育道义上的召唤,它带有强烈的超越性。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到在50年后时间将抹我们几乎所有的工作痕迹,分数、升学率、收入、职称、政绩及种种种种的所谓成功,但是有一个东西将在历史女神无情的清扫中幸存下来,这个东西就是在教师的影响下,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拥有了选择幸福生活的能力,他们为此而感恩,为此而享受到生命的美好。

我想,关于幸福的教育应当是人道的教育,人性的教育,是善待生命的教育,是厚生的教育。这是教育的先验使命。 我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读一读刘次林所著的《幸福教育论》一书。

临汾市第一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个体分数责任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谁的责任
责任(四)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