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烹饪英语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2021-09-10 19:27邓红蕾
科技研究 2021年13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思政

邓红蕾

摘要:烹饪英语是三年制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中西方烹饪工艺、文化等有大致的了解,为今后升学、就业等打下良好的英语及跨文化交际基础。本文将以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研究为切入口,浅析在烹饪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文化自信,为“大国工匠”培养奠定文化自信基础。

关键词:烹饪英语,课程思政,课程改革

一、中国美食在海外的认知度

曾有机构调研过海外居民对中国元素的兴趣度,调研给出了中国美食、中国文化、风景名胜、中国历史、中国居民生活等中国元素,让被调研人员选出最感兴趣的元素,调研结果显示,对中国美食感兴趣的被调研者占53.5%,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被调研者占42.1%,对风景名胜感兴趣的被调研者占34.1%,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被调研者占32.6%,对中国居民生活感兴趣的被调研者占28.1%。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海外民众最感兴趣的中国元素是中国美食。在深入的调研中,有68.1%的被调研者表示,在品尝完中国美食后,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只有19.9%的被调研者表示,在品尝完中国美食后,没有想法进一步了解中国美食,由此可见,中国美食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传播于世的征程上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设置烹饪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显著攀升,中国品牌、中国制造、中国文化、中国美食等纷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人民日报海外版》曾发文统计,海外中餐馆已超过70万家,中国味道已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征服了世界人民的味蕾。如今海外中国美食产业正从低端向高端转变,既懂烹饪技能又能熟练掌握英语的高端中国厨师在海外中餐厅很受欢迎,行业趋势的转变倒逼高端行业人才培养,国内许多技能型高校纷纷设立了烹饪类课程,致力培养高端餐饮人才,助力中国美食进军海外,而烹饪英语也被设置成专业核心课程。

在烹饪英语课程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习与烹饪相关的词汇、句型和表达,还将学习中西方在饮食文化、烹饪工艺等方面的差异,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烹饪英语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在烹饪英语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语言是英语,教材设计、教学内容等更偏向于西方饮食,如果教学过程把握不好,将不利于高端中国美食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在高等教育教学课堂上融入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烹饪英语课程,因为涉及到中西方文化对比,教学过程中如何突显中国元素,渗透中国文化,厚植中国情怀,显得尤为重要。美食是彰显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孕育美食的源泉,只有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积淀的厨师才能做出最地道的中国美食,进而实现中国美食创新,带领中国美食走向世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烹饪英语课程教学中,应大力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追根溯源,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寻找灵感、增强自信。

四、烹饪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1、对内探索,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笔者学校开设的烹饪英语课程使用的是由赵丽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职业技能英语系列教材《烹饪英语》,教材中涉及到了大量的中西方饮食习惯、文化等对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深度挖掘其中的中国元素,突显中国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笔者将以第八单元Part B Making Western & Chinese Food这部分教学内容为例,讲述教师应如何扎根教材,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本部分教学内容的Start You Off 环节中有一个热身问题: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ating habits? 以及How do Chinese host show their politeness?教师可以就这个问题,组织同学们分组思考、讨论和讲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在餐制的差异方面,中国饮食文化奉行合餐制,而西方饮食文化奉行分餐制。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餐制也经历了从分餐制到合餐制的转变,即便在今天,也有人大力倡导和推行分餐制,但合餐制依然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主流形式,合餐制的背后承托着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首先,食材和烹饪方式存在差异,中国饮食追求制作精细、品种多样的菜式,如果采用分餐制,每个用餐者都需要配备一套餐具,那餐桌上将摆满了餐具,显然合餐制更加符合要求,通过共享一套餐具,每个人都可以品尝到餐桌上的所有美味,而西方饮食通常都是烹饪大块食材,菜式也相对单一,所以比较适合分餐制;其次,人情交流需要存在差异,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比较讲究餐桌上的人情交流,合餐制显然更满足这种需求,西餐餐桌上,人们通常交流相对较少,分餐制也就更适合。通过以上对比,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制作工艺更精细,口味更多样,中国的餐桌气氛也更热烈,吃饭不仅仅是生活所需,更是人际交流所需。

2、对外拓展,依托教材,广泛融合思政元素。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国土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个地域之间因风土人情、食材分布等的差异,逐渐演变成了川菜、粤菜、徽菜、鲁菜、淮扬菜、湘菜、浙菜、闽菜八大菜系。八大菜系各具特色,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西餐菜系则单一许多,一般体现在不同国家的差异上,同一个国家,饮食文化基本趋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专题的形式探寻中国八大菜系的源起和发展,从而深入挖掘和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汲取中华文化力量。通过比较和学习不同菜系在烹饪方式、食材用料、风格口味的差异,了解中华美食在烹饪技巧上的千变万化、食材选择上的细致考究、菜式口感上的极致追求,帮助学生在积累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有效融合,迸发烹饪创新灵感,创作出更适合走出国门,传播海外的新式菜肴。

3、开发校本烹饪英语教材,紧贴专业核心,突出思政元素。烹饪英语有别于公共基础英语,课程专业性强,对实用性要求很高,市面上很难找到完全贴合烹饪专业实际的配套烹饪英语教材,为了打造与烹饪专业核心课相匹配的烹饪英语课程,学校可以以烹饪核心课程教材为参考,自行编写校本教材。比如,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开设的是湘菜为主的烹饪专业,在校本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就应重点考虑编入湘菜饮食文化、烹饪工艺、湘菜发展历史等,增强学生对湘菜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4、开展教师再教育,提升烹饪英语教师思政水平。课程教学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思政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成效。根据对开设了烹饪英语专业的有关高校调研发现,目前烹饪英语课程教师大致有两类教育背景,一类是英语专业毕业,一类是烹饪专业毕业,无论是哪一類教师,其自身的思政水平普遍不高,更谈不上思政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为了确保烹饪英语课堂思政教育的成效,学校应支持和要求教师加强思政知识学习,学校也可以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思政知识学习,比如借助学校思政教师力量开展思政公开课,要求教师接受思政知识继续教育等。

结语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烹饪英语做为烹饪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很大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凸显思政元素,厚植中华文化情怀,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拥有较高英语交流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国工匠,助力中国美食和中国文化“走出国门”。

参考文献:

[1]杨铭铎,边疆.中国美食海外认知度现状调查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8(06):30-34+50.

[2]高科佳.中国餐制的演变[J].艺术科技,2018,31(07):21-22.

[3]高雷.饮食文化中蕴含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书评《中国饮食文化》[J].肉类研究,2019,33(12):90-91.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